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统编版语文四年级)

单元分析单元主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统编版语文四年级)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

单元分析

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自然奥秘,科学技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和《千年梦圆在今朝》4篇课文组成。本单元以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的奥秘,科技的神奇,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科技的魅力,激发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

单元重点

(1)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阅读时,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比如《琥珀》,课后题中“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可以提出问题“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题中“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课后题也有“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和同学交流。”

(2)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要发明的东西。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我的奇思妙想》,要写出你的发明的物品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功能,这项发明带给你什么快乐。写之前学会仿照课文提示列一下提纲。

5

琥 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也可称作科学小品。作者柏吉尔用极其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充分的想象力,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发现的过程,评判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由于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课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介绍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小读者。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作者介绍:

柏吉尔(1804-1882) 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等。

知识点

我会写:

怒:怒吼 愤怒 发怒 怒发冲冠

吼:吼叫 狂吼 河东狮吼 吼声震天

脂:脂肪 胭脂 脂粉 松脂

拭:拂拭 擦拭 拭泪 拭目以待

餐:午餐 西餐 聚餐 一日三餐

划:划动 划开 划船 划算

晌:晌午 歇晌 晌觉 后晌 半晌

辣:毒辣 辣椒 火辣辣 心狠手辣

渗:渗出 渗透 渗流 渗水 渗色

挣:挣扎 垂死挣扎

番:番茄 番薯 番邦 三番五次

埋:掩埋 埋伏 埋没 埋头苦干

刷:冲刷 刷牙 刷鞋 刷锅 刷子

测:推测 预测 测验 变幻莫测

详:详细 详情 安详 不厌其详

形近字:

吼(吼叫)孔(孔雀)

脂(脂肪)指(指示)

拭(擦拭)试(考试)

多音字:

划:huá划船 huà计划

挣:zhēng挣扎zhèng挣脱

扎:zhá挣扎 zhā扎针 zā包扎

埋:mái埋藏 mán埋怨

近义词:

柔嫩——娇嫩 拂拭——擦拭

忽然——突然 照射——照耀

可怕——恐怖 猛烈——剧烈

快活——快乐 仔细——认真

仍旧——仍然 推测——推断

反义词:

高大——矮小 断绝——恢复

快活——难过 少见——常见

黏稠——稀薄 详细——简略

理解词语:

【飒飒】形容风雨声。

【柔嫩】软而嫩。

【松脂】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

【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

【挣扎】用力支撑。

【逼近】靠近;接近。

【生机】生命力;活力。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黏稠】又黏又稠。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详细】周密完备。

【前俯后仰】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

词语搭配:

(暖暖)地照着 (古老)的森林

(澎湃)的波涛 (透明)的琥珀

课内词语:

怒吼 松脂 拂拭 美餐 划动

晌午 渗出 挣扎 冲刷 推测

详细 灰尘 淹没 断绝 情形

热辣辣 成千上万

句子解析:

1、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划动”“沿着”“爬”写出了蜘蛛的动作,这些动作的词表现了蜘蛛一心一意的想把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同时交代了它们为什么离得那么近的原因,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这也是后面。

2、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能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把“滴落的松脂”比作“黄色的泪珠”,这样的比喻生动形象,既写出了松脂的特点,又表达了作者对两只小虫的惋惜,甚至连老松树都留下了眼泪。

3、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这句话说明过了很长时间,这是形成琥珀的一个必要条件。

问题归纳:

一、琥珀有什么特点?

答:琥珀是由松脂球演变而成的透明化石,这块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

二、琥珀形成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答:1.要有松树;2.炎热夏天正晌午,有热辣辣的太阳;3.形成一个松脂球;4.要经过漫长的地壳运动。

三、前6个自然段有几处描写太阳,各是怎样描写的,气温的变化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答:共有3处:①太阳暖暖地照着;②太阳照得火热;③晌午的太阳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树林。

气温的变化是:“暖暖”“火热”“热辣辣”,表明天气越来越热,为下文的松脂滴落做铺垫。

四、文章中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内容是推测的?

答:文章中,琥珀的形成是推测出来的,琥珀的发现和样子及其科学价值是真实的。

五、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一个“巧”字贯穿了始终,巧在哪里?

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有以下巧妙的地方:1.森林的远处有海;2.小苍蝇落在老松树上;3.蜘蛛刚好爬过来;4.一大滴松脂正好把两只小虫包住;5.水把森林淹没,松脂球埋在泥沙里;6.波涛把琥珀卷到岸边;7.孩子赤着脚踩到琥珀;8.孩子的爸爸正好认识琥珀。

六、这块琥珀的发现有什么科学价值?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12):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13~18):写琥珀的发现过程及人们从这块琥珀中推测出的事情。

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的琥珀,用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一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的过程,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如“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产生疑问:

1、这两只小虫是怎样进去的?

2、松脂从哪里来?

3、一小滴松脂不会同时包住两个小动物,必须是一大滴,为什么会同时包住?

4、一滴松脂可以形成松脂球吗?

5、这块琥珀是由什么形成的?

6、透过琥珀能推测出什么?

7、松脂球形成的条件有哪些呢?

8、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如:透过琥珀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小东西——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可以想象它们两个如何相遇,如何被松脂包在一起的。又如:从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可以猜测出它们如何拼命挣扎的情形。)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炎热的晌午,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一滴松脂刚巧把苍蝇和蜘蛛同时黏在了一块,然后又一滴滴把两只小虫子层层裹住,形成一个松脂球。后来经过了很长时间,陆地下沉,海水漫上来淹没了树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变成了化石。

三、“推测”是什么意思?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推测的依据是什么吧!

1、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依据:这块琥珀是由一颗松脂球形成的,而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天气热,因为只有太阳很毒辣,才能把老松树上的厚厚的松脂晒化,才能不断滴下松脂。)

2、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依据:两只小虫体积很大,因此需是一大滴松脂。琥珀中有蜘蛛和苍蝇两只小虫,因此推测它们是一齐被包住。)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科学家的推测

推测的依据

约莫算来,总有几千万年了

由松脂变成松脂球,再变成化石,需要这么长时间。

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树林。

必须是夏天,天气很热,松树才能渗出松脂。

树林里有高大的松树。

如果不是大松树,就不会渗出松脂。

还在很远的地方怒吼着。

没有海逼近树林,就不能把松脂球埋在泥沙里,渔民的儿子在不可能在海滩上发现琥珀。

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起包在里头了。

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作者介绍

徐星,男,祖籍江苏, 出生于新疆伊犁新源,古生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动物学家。

知识点

我会写

笨:笨重 笨拙 愚笨 笨手笨脚

钝:迟钝 钝器 钝角 拙嘴钝舌

谈:闲谈 谈话 奇谈 谈天说地

鸽:鸽子 信鸽 飞鸽 鸽笼

毫:毫米 分毫 丝毫 毫不费力

末:末期 末代 周末 末梢 本末倒置

描:描述 描绘 素描 轻描淡写

隧:隧道 隧洞

态:形态 姿态 态度 千姿百态

吨:千吨 吨位 吨级

斤:公斤 斤两 千斤 斤斤计较

膨:膨胀 膨大 膨化

肢:肢体 四肢 前肢 断肢再植

翼:鸟翼 蝉翼 机翼 羽翼

辟:开辟 辟谣 精辟 开天辟地

形近字:

钝(愚钝)吨(吨位)

末(期末)未(未来)

斤(斤两)斥(训斥)

膨(膨胀)澎(澎湃)

肢(肢体)枝(树枝)

辟(辟谣)僻(偏僻)

多音字:

卷:juàn试卷 juǎn席卷

奔:bēn奔跑 bèn投奔

降:jiàng降落 xiáng投降

辟:pì开辟 bì复辟

近义词:

五彩斑斓—五彩缤纷 轻盈—轻巧

后裔—后代 繁衍—繁殖

敏捷—灵敏 庞大—宏大 笨重—沉重

反义词:

笨重—轻盈 凶猛—温顺

迟钝—敏捷 庞大—微小

躲避—显露 欣喜若狂——悲痛欲绝

理解词语:

恐龙:古代爬行动物,在中生代最繁盛,种类很多,大的长达30米,在中生代末期灭绝。

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或形)

敏捷: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五彩斑斓:形容色彩繁多亮丽。

亲缘关系:血缘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或亲妹妹,有血缘关系。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本文指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子孙。

欣喜若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形容太高兴了。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们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能证明恐龙演化成鸟类,而非常欢喜快乐。

演化:演变。本文指恐龙演变鸟类。

繁衍:逐渐增多毋庸置疑: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后裔:后代子孙。

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繁衍:逐渐增加扩大。

茹毛饮血:茹,吃。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天之骄子:本文指在天上值得骄傲,受宠爱的鸟类。骄,受宠爱的。

句子解析:

1、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这句话中的“一支”“漫长”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此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总领全文。“一支”指的是恐龙中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两个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2、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句话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英国的赫胥黎发现的事例,说明了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恐龙与鸟类在骨骼结构方面的相似之处。

3、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这句话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将古生物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把在中国辽宁西部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重大发现喻为“点睛之笔”,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辽宁西部的发现对古生物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4、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希望”说明科学家还在继续探索、搜集证据。“全面”说明这一历史进程还没能完全揭示。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

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再现了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代,以及由此推想出的恐龙飞向蓝天、变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上的重大发现,又唤起人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问题归纳:

1、恐龙和鸟各有什么特点?

恐龙:凶猛、笨重、迟钝、茹毛饮血;

鸟:行动敏捷、性情温顺、可爱

2、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的能力。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

1.恐龙与鸟儿有怎样的关系?

2.恐龙与鸟类有什么相似之处?科学家提出了什么假说?依据是什么?

3.恐龙飞向蓝天有怎样的演化过程? ……

二、假如你是一个解说员,会怎样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殖成了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开始在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的恐龙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三、课文的不少句子表达准确,如”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希望”说明科学家还在继续探索、搜集证据。“全面”说明这一历史进程还没能完全揭示。科学家们十分希望在现有资料与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搜集到更多化石、更丰富的资料,力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将其演变的全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小练笔: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示例1:家养狗的种类有很多。根据生活习性、体型大小及用途等,可以分为猎狗、看护狗、工作狗、玩赏狗四大类。猎狗形体健硕结实,四肢灵活敏捷,嗅觉灵敏;看护狗与猎狗相比,野性不足,但忠实可靠;工作狗主要职能在于工作,具有特殊的技能,例如军犬和警犬;玩赏狗大多体型较小,机灵神气,会讨主人欢心。

示例2:蚂蚁经过进化,有些蚂蚁还保持着原有的黑色,有些蚂蚁则变成了黑红色,有些蚂蚁比他的祖先大了好几倍,有些蚂蚁则小巧玲珑,十分招人喜爱,有些蚂蚁变成了掠夺者,成为了人类的敌人,有些蚂蚁则变成了益虫,成为了人类的好朋友。

7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旁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纳米、纳米技术的科普说明文,说明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作者以大胆的想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纳米技术的神奇,展示了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美妙前景。文章除了向我们介绍“纳米”等科学术语外,在内容上更突出介绍纳米的神奇,对此作家将纳米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想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大批的举例使枯燥的科学变得生动起来,让我们看到了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前景,激发了我们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作者介绍:

刘忠范,男,汉族,1962年10月生,吉林九台人,2007年12月加入九三学社,1990年4月参加工作,研究生毕业(日本东京大学光电化学专业),工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知识点

我会写:

纳:纳米 接纳 容纳 吐故纳新

拥:拥有 拥抱 拥挤 蜂拥而至

箱:冰箱 信箱 邮箱 箱子

臭:除臭 臭气 臭味 遗臭万年

蔬:蔬菜 果蔬 时蔬 瓜果菜蔬

碳:低碳 碳酸 二氧化碳

钢:钢铁 钢笔 钢琴 百炼成钢

隐:隐蔽 隐藏 隐患 若隐若现

健:健康 强健 健身 健忘

康:健康 康乐 小康 康庄大道

胞:细胞 胞衣 胞兄 侨胞 同胞

疾:疾病 顽疾 疾驰 疾恶如仇

防:预防 防御 国防 防微杜渐

灶:灶台 灶王 病灶 另起炉灶

需:需要 必需 军需 各取所需

书写指导:

“臭”上下结构,上面是个“自”下面是个“犬”,不要少写“自”里的一横和“犬”上的一点。

“蔬”上窄下宽,下面是“疏”,不要多写横撇下的一撇,也不要少写了撇折右边的一点。

“健”左窄右宽,注意中间是“廴”不是“辶”。

“康”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部分,最后四笔分别是:点、提、撇、捺。

形近字:

蔬(蔬菜)疏(亲疏)

钢(钢铁)刚(刚才)

健(健康)建(建筑)

多音字:

臭:chòu臭味 xiù 乳臭未干

率:lǜ 概率 shuài 率领

近义词:

特性——特征 神奇——奇妙

结实——牢固 灵敏——灵活

反义词:

普通——特别 先进——落后

吸收——释放 降低——增加

理解词语: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特性】某人或某事物所特有的性质。

【造福】给人带来幸福。

【杀菌】用日光、高温、过氧乙酸、酒精抗生素等杀死病菌。

【预防】事先防备。

【病灶】机体上发生病变的部分。

【纳米缓释技术】这是一个纳米技术的问题,就是把材料(一般是药物)用纳米材料包起来或直接做成纳米材料,在一定环境下使它缓慢地释放出来的技术。

【纳米机器人】是机器人工程学的一种新兴科技,纳米机器人的研制属于分子纳米技术的范畴,它根据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原理为设计原型,设计制造可对纳米空间进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

微米:微米是长度单位。1微米相当于1米的一百万分之一。

【直径】是指通过一平面图形或立体(如圆、圆锥截面、球、立方体)中心到边上两点间的距离。

【隐形战机】通常是指在电磁、可见光、红外、声学等方面难以探测或跟踪的战斗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磁隐形。

【雷达】测定目标位置的无线电装置或系统。

课内词语:

纳米 拥有 冰箱 除臭 蔬菜 钢铁

隐形 健康 细胞 疾病 预防 病灶

需要 功能 材料 深刻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写21世纪是纳米的世纪。

第二部分(2~4):具体介绍什么是纳米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的应用。

第三部分(5):写在不远的将来,纳米技术将改变我们的生活。

课文主题:

这是一篇介绍纳米、纳米技术的文章。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科普了什么是纳米技术,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就有纳米技术的影子,以及纳米技术对人们身体健康起到的作用,增进了我们对纳米技术的了解,拉近了我们与科技的距离,培养了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问题归纳:

1、什么是纳米技术?

是研究并利用1 纳米到100 纳米之间的物质的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

2、纳米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①利用纳米材料,冰箱可以抗菌:纳米涂层具有杀菌和防臭的功能,使食物和蔬菜保鲜时间变长。

②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

③隐形战机利用纳米吸波材料把探测雷达波吸掉,使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3、作者是如何说明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

作者为了说明“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举了纳米涂层、碳纳米管、纳米吸波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的例子来说明。

4、纳米技术是怎样让人们更加健康的?

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作者举了三个例子:运用纳米检测技术早期检测预防癌症;纳米机器人杀死癌细胞;纳米缓释技术治病。

5、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了解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领会纳米技术的神奇所在,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和创造能力。

课后习题答案:

一、朗读课文,把文中的科学术语读正确。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交流。

除臭技术 微观对象

纳米缓释技术 长度度量单位

纳米自清洁技术 碳纳米管

纳米管储氢气 纳米吸波技术

探测雷达波

问题示例:纳米技术到底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神奇之处呢?什么是纳米技术,它到底是一门什么学问?为什么说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

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选择其中一句话,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

1、将汽车的金属部件换成纳米材料,减轻车的重量,省油。

2、用纳米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并且无公害。

3、纳米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听说过EPS吗?就是汽车的汽油燃烧装置。它是应用纳米技术将汽油分子分割成纳米为单位的质子保证充分燃烧。气体燃烧完全,有助于动力提升,节约了能源,改善了环境。

4、纳米雨衣伞是雨伞与雨衣的结合体。纳米雨衣可由纳米雨伞转变而成,纳米雨衣又不同于一般的雨衣,因为纳米雨衣能够保证从头到脚绝对不湿。因为纳米材料,所以这雨伞能够一甩即干,雨伞转变为雨衣后,这雨衣也只需穿戴着轻轻一跳也即可全干。

5、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探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和预防。未来的纳米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

6、生病的时候,需要吃药。现在吃一次药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释放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

选做题

如果让你利用纳米技术,你会把它运用到生活的哪些地方?发挥想象说一说。

示例:我从小害怕打针,我会把它运用到注射器上。纳米针注射,打针再也不疼了。

8

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材分析:

《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知识点

多音字:

传chuán传奇zhuàn传记

转zhuǎn流转zhuàn转圈

着zhuó着陆zháo着火zhāo高着儿zhe看着

近义词:

遨游——漫游 梦想——理想

奇妙——美妙 探索——摸索

鼓舞——鼓励 庄重——庄严

寂寞——孤独 辽阔——广阔

振奋——激动 希望——期望

骄傲——自豪 宣告——宣布

反义词:

成功——失败 放弃——坚持

崭新——陈旧 辽阔——狭窄

蜿蜒——笔直 清晰——模糊

理解词语:

【九天揽月】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亮。

【鲲鹏】古代传说中的大鱼和大鸟,也指鲲化成的大鹏鸟。

【先驱】走在前面引导(多虚用)。也指先驱者。

【实践】人们有意识地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

【震撼】震动;摇撼。

【代价】泛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或精力。

【苍穹】天空

【庄重】(言语、举止)端庄稳重;不随便;不轻浮。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绚丽】灿烂美丽。

【着陆】(飞机等)从空中到达陆地。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词语扩展:

AABC式:

勃勃生机 滔滔不绝

欣欣向荣 耿耿于怀

历历在目 循循善诱

亭亭玉立

句子解析:

1、数百年来,坚定而执着的炎黄子孙,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这段话承上启下,一方面用万户的火箭飞行失败说明中华民族在追求遨游太空的梦想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很多的失败和挫折;另一方面说明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失败放弃飞天的梦想,而始终坚定执著,不断努力。

2、火箭宛若一条蜿蜒的巨龙,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火箭比作巨龙,写出了火箭升空的雄伟、壮观场面。

3、航天员杨利伟在即将登机返回北京的时候,用三句话概括了他21小时的太空旅行:“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

这三句话是杨利伟对飞船的评价,也是对研制飞船的航天人的赞扬。说明“神舟五号”飞船是很安全、很稳定的,也说明我国的航天工作人员的水平很高。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简要叙述了中华儿女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重点描述了明代的万户所尝试的人类首次火箭飞行。

第二部分(4~6):叙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呈现出的勃勃生机,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说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第三部分(7):写月球探测工程取得成功,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追求,重点记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问题归纳:

1、“千年梦圆在今朝”指的是什么?

“千年梦圆在今朝”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嫦娥工程”探月成功,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

2、千年的梦是怎么圆的?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进行着不断的尝试。明代的官员万户大胆尝试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却遭受失败,尽管如此,人们并没有放奔。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入太空,我国的飞天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为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人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取得巨大成功。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软着陆,与“玉兔二号”顺利互相拍摄,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

3、千年圆梦的意义是什么?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月球探测成功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