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最大的民生实事(南方观察中山工改)

平均每天拆除整理低效用地1.2宗,腾出土地近万亩。8月2日上午,中山市召开2022年上半年“工改”工作总结会,中山亮出工改半年成绩单。

会议透露,截至6月30日,中山全市开展拆除整理地块211宗,共拆除整理低效用地面积8935.46亩,拆除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完成年度拆除任务比例近70%。

全力打赢打好破解土地瓶颈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自今年1月4日中山全面打响“工改”攻坚战以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攻坚格局正在形成。

中山最大的民生实事(南方观察中山工改)(1)

8月2日上午,中山市召开2022年上半年“工改”工作总结会。 南方 卢子衡 制图

中山最大的民生实事(南方观察中山工改)(2)

中山工改改不改得动?这是所有关注中山工改的人都会提出的一个疑问。

在中山市2022年上半年“工改”工作总结会上,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谈到了这个细节。他说去年10月底,他对中山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提出动议,当时很多人都忧心忡忡,觉得中山低效工业园情况太复杂,中山干部队伍能否扛得住压力、是否有办法啃得下硬骨头?

“经过市委市政府充分广泛调研,当年底,中山下定决心,在市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打好低效工业园改造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郭文海说。

“低效工业园改造是一场没有退路必须打赢的攻坚战。”这句郭文海后来在多个场合反复讲过、几乎所有中山干部群众都耳熟能详的话语,真实表达了当初做决断时的心境。

把低效工业园改造写入党代会报告,便是下定决心:尽管预见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方向对,不怕路途远,不畏前路艰难险阻。

而这半年多以来,中山的干部群众也给出了有力的回答:中山工改一定可以!

中山最大的民生实事(南方观察中山工改)(3)

中山市工改现场。南方 资料图

有两组数据和一批经验值得关注:

第一个数据是211,从1月4日到6月30日,这177天内,全市整理拆除211宗地块,平均下来每天拆除1.2宗,半年时间内拆除整理8900多亩土地,完成年度拆除任务比例近70%。

第二个数据是540,中山每个镇街都成立了工改专班,市镇两级专班人员近540人。这其中还有市直机关123名干部奔走“一线”,与镇街人员一起奋战在前沿。在工改的主战场上,中山历练了一支支担当作为、日夜兼程奋斗的铁军。

半年来,从制度设计到实操落地,中山产生了一批行之有效、值得借鉴的经验。如产生了腾挪园建设的东凤做法、连片现代主题园区打造的黄圃做法、“多宗归一”的神湾做法、金融支撑服务的小榄做法等一批案例。

经过半年持续奋战,中山构建起以市工改指挥部为指挥调度中枢、22个镇街为战场的合力攻坚格局。

同时,在制度构建方面,中山已出台政策46项,形成送审稿9项,涵盖综合政策、国土规划、审批服务、资金保障、园区建设和产业准入等方面,构建起“1 1 N”政策体系。中山建立市工改指挥部联席会议制度,搭建跨部门联审、会审平台,先后组织召开联席会议4次,集中审议事项33项,解决项目问题13个,实现项目请示事项、政策审议等“一次过”。

与拆除整理同步推进,中山还谋划产业有序改造升级。目前,中山统筹跨镇街产业园布局,划定总规划面积达27.53万亩的十大主题产业园,初步完成《中山市主题产业园布局和发展规划》,同步开展“工改”总体规划编制,为“工改”园区产业项目导入提供科学指引。

中山最大的民生实事(南方观察中山工改)(4)

低效工业园改造镇街是主战场。

自今年元旦首个工作日全面吹响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号角以来,中山“工改”迎来半年考。截至6月底,中山共拆除整理低效用地面积8935.46亩,拆除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

在全市掀起的“工改”大潮中,中山镇街涌现出一批“工改先锋”,坚持以改革创新开路,深入推进“工改”,开创全市多个首例,为中山“工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和经验参考。

7月29日,《人民日报》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广东篇”报道,在文章中,《人民日报》重点关注了火炬开发区“工改工”的探索实践。通过工改,火炬开发区内的宇富化学项目将被拆除改建为高端机电产业园。

在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实施“工改”以来,翠亨新区坚持因地制宜、聚焦重点,充分发挥国企翠亨集团的力量,成立了中山首家城市更新公司,引入第三方合作机构,利用国企融资优势,探索设立“工改”基金、银行融资及企业投资等方式,一揽子破解“工改”专业水平、人员力量、资金需求等“堵点”“痛点”。

在中山第一大镇小榄,永宁工业大道工改项目成为全市第一宗以“工改住”反哺“工改工”模式推进的工改项目;绩东二智能锁具产业园项目成为全市第一宗集体土地转国有招引合作企业的工改项目;九洲基广成路工业园项目成为全市第一宗用三旧政策完善集体用地手续的工改项目,为全市“工改”提供先行先试实践经验。

中山最大的民生实事(南方观察中山工改)(5)

小榄镇工改现场。南方 资料图

在神湾,神湾镇根据该镇私人产权用地面积占比90%以上、集体用地不足4%的碎片化现状,将“单一主体归宗”作为最佳改造模式,梳理全流程审批环节形成进度计划“横道图”,提前介入、全程服务,通过容缺受理、并联审查等方式依法极速办理,全市首个“单一主体归宗”改造项目实现“拿地即动工”。

“遇到问题,大家马上调整、马上解决,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镇街书记、镇长当起‘军团长’,不仅是发号施令,也率先垂范,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形成了一支中山铁军。”郭文海说。

万亩奔腾,沙场赛马。随着“工改”的不断推进,中山的战法越来越明晰。

中山最大的民生实事(南方观察中山工改)(6)

郭文海在多个场合提出,工改关乎中山产业空间、生态环境、城乡形态、乡村振兴、安全生产,关乎中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这个层面而言,“工改”是中山迈向现代化、破解多重矛盾的关键点。所以,这场战斗必须“没有退路”。

省党代会报告赋予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使命任务,不久前中山又获批设立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这些重磅政策,都着眼于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在深中通道开通前,中山要通过工改,腾出足够的产业空间来对接深圳等东岸城市,特别是服务深圳的“20 8”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从这个角度看,中山工改所做的,不仅仅是腾出产业发展的空间,更是对城市未来发展路径的重塑。

“没有足够的产业空间,就无法与深圳等城市实现产业协同发展”,郭文海在当天的会议上指出,经过半年时间,全市上下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这条路非走不可。认准华山一条路,绝不能犹豫。“工改”是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必由之路,是中山治理水污染的前提,是中山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山最大的民生实事(南方观察中山工改)(7)

半年“工改”工作总结会现场。 南方 卢子衡 制图

郭文海要求,在工改半年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全市工改要乘势而上,面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绝不妥协。

第一,工改要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推进。中山的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底子仍较为薄弱,部分地区产业形态较为落后,新厂房里装着旧产能。要通过工改强势淘汰掉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值的落后产业。

第二,工改要与本土企业增资扩产和招商协同推进。中山要服务好企业的增值扩展和项目落地需求,要研究通过撬动金融力量来收储一批土地。要毫不动摇坚持“工改工”,撑起未来中山产业发展的空间。

第三,工改要与打造十大万亩产业园协同推进。要用好奖补政策和创新制度,打造高质量产业空间。要守住新型产业园项目准入的门槛,决不能“新瓶装旧酒”。

第四,工改要与治水协同推进。河涌的污染源往往是低效工业园,要从源头治污。要把造成水污染的低效工业园,作为工改攻营拔寨的重点。

“在低效工业园改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但我们要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再出发,靠改革和创新去突破!”半年工作大会吹响了再出发再奋进的号角。

“中山的干部、群众、企业家们同心勠力、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突围突破、乘势而上,一定能踏平坎坷终成大道,打赢打好低效工业园改造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郭文海说。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自己脚下,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

【策划】龚晶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吴帆 见习记者 陈少宏

【摄影】卢子衡

【实习生】高丹琦

【作者】 吴帆;卢子衡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