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心肝脾胃肾的分布(身体运转靠的是)

来源:生命时报

人体就像一台复杂精密的机器,正常运转有赖于各器官之间协调有序的工作。维持运转的便是不同器官之间几条“轴”的相互沟通,其中,肾、肠“挑了大梁”。一旦轴上的某一器官产生疾病,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其他器官。

武汉市中心医院肾病内科主任医师 陈文莉 □黎妮

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张姮 □主治医师 宋志韬 周婷婷

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胡轶 □主治医师 刘晓帆

人体的心肝脾胃肾的分布(身体运转靠的是)(1)

肾-心轴

心、肾易“共患病”,一个器官受伤可影响另一个,进而导致心脏、肾功能衰竭,出现“心肾综合征”。

通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疾病会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从而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分泌大量儿茶酚胺,不仅会直接损害心脏、肾脏,还会引起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心肾损伤。肾脏的损伤同样会牵连心脏。肾功能不全时,水分、代谢废物无法及时从肾脏排出,积累的大量毒素可直接损伤心肌,增加心脏负担。

这两者的“互相牵连”与水钠潴留、器官灌注不足等血液动力学改变有关,比如心衰使肾灌注不足,导致肾小管坏死;交感神经兴奋或触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失调,以及慢性炎症、酸碱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等心血管疾病相关机制。

肾-脑轴

肾脏、大脑是血流非常丰富的器官,它们之间有一条“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构成了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部分,参与调节身体活动,比如消化、免疫、能量贮存和消耗等。

有研究表明,蛋白尿、肾脏功能不全者,老年性痴呆患病率升高,且随着疾病进展,认知功能障碍会进一步恶化。尿毒症患者透析时间越长,血管病变越广泛、风险越高。

有学者发现,慢性肾脏病影响认知功能的主要病理机制包括血管病变、脑白质病变与脑萎缩、脑血流量改变。如果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一方面会出现全身血管的硬化痉挛,使肾脏、大脑等器官血流灌注减少,另一方面会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加重认知功能障碍,促进高血压和肾病发生。

肾-肠轴

肠道是人体的“绿色森林”,也是毒素清理的重要场所。慢性肾脏病会影响肠道菌群和肠道功能;肠道菌群、功能失调,又会产生毒素,加重慢性肾脏病进展,这种联系被称为“肾-肠轴”。

慢性肾病患者体内的毒素升高,大量扩散,会进入胃肠道;同时,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口服多种药物,也会引起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种类及数量的显著减少。肠道菌群、功能失调会反过来降低毒素排泄,代谢产物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全身,进一步“毒害”肾脏,形成恶性循环。

肠道菌群和肾脏的紧密关联,影响并促进着疾病发生发展。

保护“肾-X轴”,肾病患者需采用低钠、优质蛋白、高纤维饮食,减轻肠道功能紊乱;限制水、盐摄入量,平稳控压;定期进行认知功能测试,并加强相关训练;保证充足睡眠,尽量避免使用镇静药物;适量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

肠-脑轴

肠道微生物可通过产生或分泌一些物质影响大脑,大脑也可通过特定系统向肠道反馈信息,这种双向的传递系统被称为“肠脑轴”或“脑肠轴”。广义来讲,肠脑轴并不是单一的“轴”,而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自主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系统、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组成的。

脑肠肽在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双重分布,比如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等。一方面,外源性、内源性刺激会通过肠道神经影响脑肠肽分泌,可引起胃肠道不适;这种不适也能通过脑肠肽反作用于神经,进而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医学上称为“脑肠互动”。

肠道微生物的动态平衡一旦被打破,脑-肠轴功能紊乱,可增加焦虑、抑郁、肠易激综合征、炎性反应性肠病、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肠-肝轴

酒精、病毒等不同病因引起的肝脏疾病,进展都遵循相似路径,即在肝脏、肠道炎症的介导下,由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最终发展成肝细胞癌,肠-肝轴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肠-肝轴,是肠道、肝脏之间通过胆道系统、门静脉和全身循环建立的系统。肝脏分泌的胆汁酸可控制肠道菌群生长,维持黏膜屏障的完整性;肠道则生成调控因子,调节胆汁酸的生成,这种“对话”是维持肝脏代谢、肠道内稳态平衡的关键。

如果肝脏受损,肠道的黏膜屏障便可能被打破,肠道中细菌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受损的黏膜进入门静脉,进一步激活肝脏免疫反应,引起炎症,加重肝脏损伤。而食物经肠道吸收、肝脏代谢后,代谢产物可通过血液循环再次输回肠道,乙醇在肝脏产生的代谢产物乙醛,也会损害黏膜。

肠-肺轴

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菌群构成和功能改变可通过黏膜免疫系统影响呼吸道,呼吸道菌群紊乱则通过免疫调节影响消化道黏膜的通透性和屏障功能,这种“亲密关系”称为“肠-肺轴”。

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表现出肺部并发症,包括气道炎症、肺实质病变、浆膜炎及肺栓塞;治疗肠炎的药物可能存在药物性肺毒性,导致肺部受损。肺结核患者吞下含结核菌的痰液可能导致肠结核,出现便秘或腹泻、便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如果饮食不注意,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蟹类,可能感染肺吸虫,吸虫囊蚴虽然在十二指肠中脱囊而出,但可穿透肠壁进入腹腔,移行至肺实质,并在5~6周左右发育为成虫,患者可出现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诊疗中,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对患者的治疗发挥了作用。

保护“肠-X轴”,要先从饮食开始,给肠道有益菌群所需的膳食纤维和营养,比如富含锌元素的海产品,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菌群失调人群可适当口服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制剂,抑制不良细菌的过度繁殖。此外,最好戒烟戒酒。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