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宗为何被誉为神行太保(神行太保戴宗日行800里)

在中国古代的书籍中,常常记载一些奇闻异事,今人都把它当成神话故事。如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中有写,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二十位的戴宗,能日行八百里,号称〝神行太保〞。据史书记载,拥有神行术的高人并不止一人。

"神行太保"戴宗

在小说里戴宗原是江州知府蔡九手下的两院押牢节级,人称戴院长。宋江被发配江州时与其相识,后被宋江提拔到“总探声息头领”的位置,公孙胜也说过:“山寨中亦有一个招贤飞报头领,唤做神行太保戴院长,日行八百里路。”

戴宗为何被誉为神行太保(神行太保戴宗日行800里)(1)

现在有人说戴宗是有特异功能的人,然而按小说中讲戴宗的神行术是要做法的,完事后还要以纸钱烧送。可见这应该是某种世间小道中的术类东西。依靠这种法术,人的脚也要不停奔跑,只不过好像有人在推一样,有外来能量在起推动作用,并非自身具备的功能。

李逵学戴宗的神行术

《水浒》第52回中描述李逵分享戴宗的神行术,李逵的感受正是这样:“耳朵边有如风雨之声,两边房屋树木一似连排价倒了的,底下如云催雾趱。李逵怕将起来,几遍待要住,两条腿那里收拾得住,似有人在下面推的相似,不点地只管走去了。看见走到红日平西,肚里又饥又渴,越不能彀住。惊得一身臭汗,气喘做一团。”

戴宗为何被誉为神行太保(神行太保戴宗日行800里)(2)

戴宗最后的结局是上泰山修道,成为泰山山神。从梁山走向泰山是戴宗自己心态的升华与觉悟,也是《水浒》作者有神论观点的体现,更是古代普遍信佛信道,崇尚修炼,实践修炼的真实描写。

古籍中对于神行术的记载

现在很多人认为戴宗的神行术不过是作者在文艺上的虚构,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的。然而古籍中对于神行术是有确实记载的。难道是小说中“神行太保”的历史人物原型?

《三国志》中记载: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兼官员的虞翻本是会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后投奔孙策,自此仕于东吴。他于儒家经学颇有造诣,尤其精通《易经》,能观天象,擅长推断祸福,关羽被击败后,孙权令其占卜,虞翻说:不出二日,关羽必被杀头,后果真如虞翻所说。然而虞翻却并非一文弱书生,他曾自云擅长用矛,而且日可步行三百里。

戴宗为何被誉为神行太保(神行太保戴宗日行800里)(3)

《梁高僧传•卷九》中记载:东晋僧人单道开,敦煌人,能背诵四十余万字的佛教经文。苦修佛法,不畏寒暑,昼夜不卧。一日能行七百里。寿百余岁,然其生卒年不详。

《隋书》记载:隋朝大将麦铁杖,勇猛而有膂力,能日行五百里,跑起来可以赶上奔马。

《明史•程济传》说当时保护建文帝留下颇多传奇故事的程济“有道术”,明代张芹《备遗录》记载:程济任四川教谕时,常能一日之间从四川到当时的京城南京一个来回。

戴宗为何被誉为神行太保(神行太保戴宗日行800里)(4)

八百里加急

明代褚人获《坚瓠集》记载:“成化中,临清张成,以善走得名,日行五百里。上官命入京师,往返仅七日,善马弗能逮。足有七毫,每走势发,足不能住,抱树乃止。”成化年间为公元1465至1487年。临清即今山东临清县,距北京近一千二百里,来回近二千四百里。张成日行五百里,故需五日时间走完来回之路程,另用两天办公事,则往返仅需七日,良马也赶不上他。他的脚上有七根毫毛,每次疾走时,停不下来,双手抱住树木才能止步。

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钱谦益是一位大诗人,他有一首长诗描写他的家乡江苏常熟的邻县江阴的明末神行奇人、号为“玉川子”的顾大愚。这首诗的题目之后,详细介绍其人其事:“《玉川子歌•题玉川子画像》。玉川子,江阴顾大愚,道民也。深目戟髯,其状如羽人剑客。遇道人授神行法,一日夜行八百里。居杨舍市,去(离开)江阴六十里。人试之,与奔马并驰,玉川先至约十里许。任侠,喜施舍,好奇服。所至,儿童聚观。亦异人也。”

戴宗为何被誉为神行太保(神行太保戴宗日行800里)(5)

可见《水浒》对戴宗神行术的描写是有真实的现实依据的,神行术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之中的。中国古代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半神文化,天象、占卜、风水、妖魔鬼怪.....留下了无数现代科学难以解释的记载。

蒲松龄的传奇故事:前世和转生

传奇故事:700岁的神仙孟岐

元朝故事:永州野庙之书生祛妖除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