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大帝时期的文学作品(透过文学作品看阿富汗)

你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阿富汗的?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比较客观的新闻:政权更迭频繁,民众生活水深火热,塔利班的军事冲突…然而,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提起他,许多人会想到《追风筝的人》,但我想介绍的作品是他的《灿烂千阳》。

阿尔弗雷德大帝时期的文学作品(透过文学作品看阿富汗)(1)

封面局部照

阿尔弗雷德大帝时期的文学作品(透过文学作品看阿富汗)(2)

作者简介照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两年前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时至今日我仍记得这对诗句。

故事的主人公是两名女性:玛丽雅姆和莱拉。他们的生活背景是最真实的阿富汗,毫无牵扯的二人因为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而生活在同一屋檐之下。

玛丽雅姆是私生女,母亲用爱将女儿禁锢在自己身边,女儿却只想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当梦想成真时,母亲自杀,父亲由于软弱和自己的家庭将她早早嫁人。莱拉由于父亲的原因受过一些教育,母亲终日沉浸在英雄哥哥去世的情绪中。当母亲心愿达成,一家准备离开是非之地时,炸弹炸毁了希冀的未来。

在同一屋檐下,玛丽雅姆因为没能生出拉希德渴望的男婴儿受到语言和身体上的伤害:嘲讽她是哈拉米(故事中的私生子)、用皮带抽打、逼她嚼石子…莱拉被拉希德怀疑与竹马有染遭受同样虐待。二人因为莱拉的孩子和解。玛丽雅姆将自己渴望得到的爱倾注到小婴儿身上,小婴儿以信赖和亲近回报她。这是玛丽雅姆一生收过的最珍贵的礼物。

二人不堪忍受,最终玛丽雅姆为了解救莱拉用铁锹解决了拉希德。为了莱拉顺利逃跑,她主动入狱。莱拉最终带着她的“礼物”去到另一个世界,而莱拉与塔里克决定以玛丽雅姆作为下一个女婴儿的名字。

这本书最大的泪点我认为是玛丽雅姆的父亲临终前给她的信—在玛丽雅姆死后莱拉首次打开的。信中,我读出扎里勒迟来的遗憾与后悔、读出玛丽雅姆对接受和安宁的渴望、读出玛利雅姆在另一个世界由于她的得到而释怀…

这本书有许多复杂的感情,由于真实的社会背景,这些情感也是真实的。但是,读完之后你不会对结局感到遗憾或不解,因为“约瑟将会重返迦南”、“棚屋将会回到玫瑰花园”。

阿尔弗雷德大帝时期的文学作品(透过文学作品看阿富汗)(3)

P430照

【新人一枚,喜欢本文的可以点赞支持一下我吗[害羞]蟹蟹 @LiveYu这么宝藏的作者你不关注一下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