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

今日的惠南镇,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可在50年前惠南镇上还沒有一幢超过三层以上的楼房,当时惠南镇只有一平方公里左右,镇区是指古城墙以内及东城门至南汇汽车站地区。据老人们讲惠南镇几百年来变化不大,完全是几百年来原生态的惠南镇。据史志记载,南汇城始筑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城墙高2丈,四面城墙各长约1公里,周长4公里,呈正方形,是江南地区少有的方城之一。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城墙加高至2丈7尺,顶宽1丈,东南西北分别设有“观海”“迎勋”“听潮”“拱极”4门。4城门在护城河上设有吊桥(东门有里外2座吊桥),遇有危险征兆,即可架起吊桥,使内外隔绝,利于防守。另外设东西2座水关,东为“静海”,西称“通济”,一旦有事,水关可以关闭,隔断城里城外的水路交通通道。在4城门外,各围有护城圈套,俗称月城弯或城肚子。4城门上均建有敌楼。全城还有炮台16座、箭楼40座、雉堞1999座,作为屯兵和作战之用。 自1726年南汇建县至2008年5月南汇区政府入驻临港新城时的282年时间里,惠南镇一直是南汇县治所在地,是全县政治、文化中心。 我从小在惠南镇上上学和工作,故对50年前的惠南镇形像记忆深刻,很多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记得上世纪50年代末,南汇汽车站至车扒街(现三角街)一段还末形成对面街,据说是新开的道路,原来从车扒街去车站是要绕道而行的,南北的车扒街与东门街如同原农村谷场上使用的车扒,开通后因东南角没有房子,缺了一只角,故改名三角街。开通后路面比较宽阔,毎天早上这里成为一个集市,清晨,镇上的居民手挽各种大小竹篮,熙来攘往,选购瓜果蔬莱,鸡鸭鱼虾。街道两旁全是农民和小商贩在那里摆摊做生意,大多是卖瓜果蔬莱、鸡鸭鱼虾的本地农民,也有修雨鞋洋伞的担子,有生铁补锅的担子,有补碗补缸甏的担子,还有卖柴爿馄饨的担子.....,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1)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2)

当时,农村人讲究节俭。一只瓷碗破了也舍不得丢掉,常要等补碗师傅来了修补完整后继续使用。补碗的担子,两头都是箱式小柜。他最重要的工具是那把小钻子,有俗语说 “没有金钢钻,揽不了瓷器活”,补碗的小钻子就是金钢钻。补碗师傅接过客户送来要两爿(甚至三爿四爿)碎碗片后,用细胶泥粘拼成未碎时之原状,然后,用双膝将碗夹住,操起那当家的金钢钻钻眼,待所有需要拼合对应碎片上的眼子都钻好了,就打开小柜箱的抽屉,取出里面扁平的黄铜钉搭,补碗师傅根据碗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钉搭铆进刚才碗上打好的眼里。那钉搭骑缝铆在碗上,然后用一把微型的小铜锤,丁丁当当地敲打钉搭,将一排排钉搭将碎碗片固定。钉好碗后,在补过的地方再涂上一种黏性极强的白瓷膏,这破碎的碗就修补完整了。

我很喜欢吃柴爿小馄饨,每每看到馄饨担就扯住母亲给我买一碗小馄饨吃。卖柴爿馄饨的小贩,都有这么一套设备:一根扁担,一头是个小柜子,一个个小抽屉里放着皮子、馅料和包好的馄饨、虾皮紫菜葱花等配料、油盐酱醋等调料;另一头,则是炉子和锅子。 小馄饨皮其薄如纸,其轻似羽,卖馄饨师傅左手拿起一张小馄饨皮子,右手拿小竹爿刮点肉末,往左手一抹,左手顺势捏起,一只馄饨就做成了!包上十几个往滚着的锅里一扔,搅上一两下,与此同时,用勺舀起另一口锅里的开水,冲在放过各种调味的碗里。随后,捞出馄饨,撒上一些紫菜葱花,一碗柴爿小馄饨,就这样问世了。小馄饨入口即化,却又不糊的口感,汤里有虾皮、紫菜、榨菜,甚至是蛋皮丝,真是味道鲜美,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车扒街东门街口向南至卫星河边,街道只有二米来宽,基本是民居无店铺,最南段是徐家宅,属城北大队24小队。北段光明医院向北至船闸河二层楼房较多,但店铺也很少,最大店铺是废品收购站,收购破衣破鞋破布头.废铜烂铁,废纸旧书及碎玻璃,冬季还收购黄狼皮、狗皮.牛皮.野猫皮。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3)

图为车扒街(现名三角街),东门大街以北段。

车扒街向西至今沿河泾南路的东门街,街道宽也只有二米多,街道正中间一条是用长一米.宽约60厘米的石板铺成的石板路,据说石板下面是下水道,用于排除雨水积水和居民生活汚水。石板路两侧用黑色的"小黄道"砖侧着按人字形铺设的路面,两边屋擔下铺有街沿石,高出街道有十来厘米。惠南镇上的主要街道都里这样的结构。 两边都是商铺,有饭店.棉布店.百货店.食品商店,鱼行.肉铺.、中药店、理发店、称店.竹器店等,很是热闹。布店里四周柜子里坚立排放着一匹匹红红绿绿的花布,当时镇上是买不到衣服、裤子的,都是在棉布店买了布料后请裁缝师傅量身定做的。.唯有针织内衣裤能买到。水果店里把各种水果装在一只只足球大的有盖竹制稀格子水果篮里,面上会放一张印有广告的大红纸,用线包扎后吊在空中,像一只只灯笼。大家叫它水果篮头或叫做黄篮头。 我们小孩喜欢看糖果店里装满糖果的大瓶子,几十个瓶子整齐地堆放在铁絲架子上,瓶底向外以便顾客挑选,五颜六色的糖果引小孩看得口水直流。 走亲戚的顾客会在食品店买上十几块月饼样子的糕点或小蛋糕,营业员会用一张色泽鲜黄,厚实、粗糙,摸起来有些割手,上面还残留有麦秆的印迹,有朴素原生态味,粗糙的大纸把糕点包成一包长方形的包,再在上面盖上一张印有“南北果品”、“四时糕点”的红纸,当时走亲访友带上一个黄兰头或这样的一包糕点当礼品算是非常体面了。沿河泾南路西首是一条南北向小河,河中停滿竹排,竹子是附近竹业社.竹器商店里用于制作竹篮.竹椅.排篮.粪箕.蒸笼等竹制品的。河上一座木桥把两边街道连接起来。此桥名为外吊桥,据说以前是一块木板桥,晚上把桥板一头吊起来小河就隔断了街道,防止坏人进入。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4)

图为逢节假日东门大街热闹场景

外吊桥向西五十来米是里吊桥,这段街道是用花岗石板和石条铺成的,里吊桥就是护城河桥<现东门大桥,俗称义生兰桥>,桥面较高,上下桥有好几层石阶梯。 在二桥之间的街两旁也都是商店, 记得我经常随母亲到面朝南的周家铁器里白相,因为母亲与老板娘原来是街坊邻居关系较好。铁店里主要经营铁锅、铁铲铁勺子、莱刀等日用铁器,还有镰刀、锄头、铁锄、哗叉、犁头等农用铁器。 里吊桥南首是一家茶馆,生意很兴隆。 里吊桥北首沿河岸边堆滿了大小不一的缸甏,这是缸甏铺里堆不下而放在露天的,以前每家每户盛水.盛米.醃制咸莱咸鱼咸肉都离不开缸甏。 走过里吊桥,南侧是茶馆,北侧就是百年老店义生兰酱园店。向西20多米就是东城门护城墙,街道沿护城墙渐渐向南向西再向北成月牙形弯到城门囗,这一段街大概就是人们所说城肚子、月城弯吧。城门洞<在现精品商场西约十多米处>有3米多高、3米多宽、3米多厚,顶成拱形,城墙高有六.七米。城墙都用长30多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7一8厘米的城砖砌成。 进入东城门,街道与城外街道相差不大,城门至现工农路平房居多,记得进城门向西10来米南侧有一老太专门用稻草和城墙上取来的黄泥做成许多行灶<灶头>出售。 制成这种泥行灶要选择质优的稻草,除去草壳,一绺一绺的在上面涂上烂泥,再一圈一圈地砌成缸型,叫“盘行灶”。盘成行灶型后,还得在行灶的里面和外面搪一层泥,一则让稻草不外露,二来是把一圈圈的接痕抹平。一只行灶从备料起要经过几道程序,如和泥浆、去草壳、捏泥草、盘灶底、搪灶壁、糊檐口、开灶门、刷白石灰水等。 行灶店对面是一个大宅门,据说原是一大户人家,解放初是乡政府办公地。城门向西80来米<现三八路与工农路之间>有家鲁班阁茶馆很有名,里面茶客一边饮茶一边听艺人讲浦东说书。门口还有供应开水的老虎灶。鲁班阁茶馆东南方有条大路,向前20来米就是南汇县中学的大门。 鲁班阁向西60来米是靖海桥<今少年路口>,这一段街道以民清老楼房居多,这里有.棉布店.百货店.银行、中药店、理发店等,很热闹。附近的马三豆腐花也很有名气。 马三豆腐花西侧是惠南镇小学大门口,里面有一座飞檐趬角的古代大殿,原来是一座庙,叫八仕庙,也叫八腊庙,可惜在五十年代未被拆除。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5)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6)

图为包国強1978年拍攝的工农路口向西的东门大街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7)

图为现少年路口向东的东门大街

静海桥桥下是一条南北向的小河,小河向南50多来米就是一座三堍石桥一文源桥,过文源桥就是东潭子<现整个实验幼儿园>,东潭子就像一个小湖泊,据说从前是专门停泊船只的,好比今天的停车场,以前运输.出行沒有车子,只有船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我们几乎每天傍晚摇着装满蔬莱的船,由东护城河转入现人民路南侧的小河,在今工农路西首处转弯向南,穿过靖海桥、文源桥到东潭子西岸,把蔬菜从船上用排篮挑到惠南莱场里<今南门大街向阳路口东南角>,供应惠南镇居民。晚上,我同小伙伴们拿挑网经常在东潭子里抓鱼, 走过文源桥向东三十来米路北首<今工农南路向阳路囗西北角>, 是供应全镇居民生活用水的水塔,高高的塔架上面是一个圆桶型蓄水箱,整个水塔由混疑土浇铸而成,高有15米左石,无疑是惠南镇上的最高的建筑。在几里路外就能远远看到它的身影,在惠南镇众多建筑中有点鹤立鸡群的味道。 走过靖海桥,街南侧有幢3层楼,叫“近水楼”,是南汇城最大的茶园,有茶室,有书场,有点心部和泡水老虎灶。 靖海桥向西约50米,就是十字街囗,十字街囗是惠南镇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四周全是二、三层的明清木结构为主的老房子。十字街囗东北角是镇上最大的食品店,东隔壁就是南汇饭店,再往东是镇上唯一的新华书店。十字街东南角实际上是沒有角,这里地方比较开阔,呈圆弧形,据说抗战时日本飞机在惠南镇上空往下掷炸弹,其中一颗炸弹就掷在这里把房子炸掉了,故这里空间较大,于是政府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很长的宣传长廊,用来张帖宣传图片和政府文件,在文革中是各造反派组织必争的贴大字报主战场,宣传栏被大字报一层一层复盖,变得厚厚的象一堵厚纸墙。人们一群群围观,还不时在这里发生争吵辩论,有时一派的大字报刚贴上,马上被另一派的大字报复盖,结果引起双方大吵,气不过又用大字报把对方的复盖,后来发展到互撕大字报,双方争闹不休,甚至大打出手形成武斗。 西南角是一家理发店,叫北洋理发店,向南隔几间房子还有一家南洋理发店,这两家理发店是惠南镇上最大最著名的理发店。 西北角是镇上最大的水果店。在水果店西首有一条很有名的弄堂叫九曲弄,弄堂入口在今农行大囗处,弯弯曲曲向西北方向逶迤到今邮局西门口与三曲弄汇合。弄堂宽不足一米,如两人在弄里相遇,一人需侧身贴靠在一侧墙上,另一人才能交叉通过。在今邮局西门口往北不远就是著名的白虎桥。今邮局西门口西首便是西潭子,与东潭子一样是停泊船只之处。今西门大街到人民路的跃进路,是改直线后的三曲弄。当时入口在现入口西20来米,中间有三个90度转弯后转入今跃进路。 十字街囗向西商铺不多,在三曲弄囗西首一座叫桐桥的小桥很有名,桐桥再向西就是著名的上海织祙十七厂 ,上海织祙十七厂西首还有一家尼姑庙,常看到有尼姑进进出出。 再向西100来米就是西城门<今城基路>,出城门30来米就是西护城河,河两边经常停滿了捕魚的各种渔船,漁船一般5米来长,一米多宽,船上搭有近一米高的船棚,一家老小都吃.住行都在船上,有下麦钓捕鱼的,有养渔鹰捕鱼的,大都是以絲网捕鱼的,所以这里被人称作网船浜,很有名。也有专门接送客人的,像现在的出租车。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8)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9)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10)

十字街囗向北,东侧有镇上最大的百货店,在这里凭票能买到当时奢侈品"三转一响"之一的手表,北隔壁是镇上最大的五金交电商店,在这里能凭票买到"三转一响"中的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北侧有一条向东的弄堂名字很吓人,叫杀人弄。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11)

对面是镇最大的布店和文化用品店,还有镇上最洋气的房子一红黑相间砖墙的邮电局小楼房。 再向北至县桥<人民路囗>据传解放前是南汇地区最热闹的地方,酒店茶楼旅馆林立,是达官贵人、土豪乡绅寻欢作乐的地方。而我儿时<50、60年代>由于政府清廉和物资匮乏而显得冷冷清清,只有县府机关食堂热闹一点。 向北走过县桥穿过马路<人民路>,东侧就是县政府所在地<今浦发银行>,门囗两侧有士兵持枪站岗,我每每路过总向大门内探望,觉得里面高深莫测神秘。直到76年毛主席逝世在里面最后一排房子里设了灵堂,我才随吊念的人流进入里面一探真容。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12)

50.60.70年代的县政府大门,80年代改为卫生局驻地

县政府西侧至跃进路,向北至北城墙南首<今水厂门囗>是大操场。操场最北处是用砖砌的主席台,主席台有一米高,上百个平方米。大操场上经常召开各种大会,运动会、公审会、三干会<公社、大队、小队干部>、批判会、、、、 我喜欢来这里看体育健儿在这里的各种体育运动的比赛。 大操场中间有灯光蓝球场,在文革前几乎每晚有蓝球比赛,各机关.工厂.学校.企业的篮球队在这里比赛交流,我和小伙伴们是每晚必到观看。 这里最热闹的是每年五一节、国庆节的游行集会,来自各乡镇、学校、工厂单位的游行表演队伍在这里集合开会后游行,队伍由操场出发向南行进,至沪南公路后向东至荡湾桥向北至人民路,再向西至出发地后游行才吿结束。游行队伍蜿蜓这么一个大圈子,几乎头尾相连。 游行队伍一般前头有红旗队.锣鼓队.军乐队、紧跟着的是腰鼓队、荡荷船队、蚌壳精队,舞狮队、挑花蓝队、个个穿红着绿、人人边走边舞。民间清音班的江南絲竹艺人手持乐器边拉边唱,游行队伍中的农村姑娘们推着手推车,车上展示了大萝卜、大南爪、大冬瓜,还有大肥猪、大山羊、大公鸡等农产品以示大丰收。使从四方八方赶来看热闹的观众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大操场以西和北城墙地区<现西北新村地区>,是县城内的西北角,这里是城北大队22生产队的农田和村庄。这里的人们虽住在城内,但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在西北角的城墙上有一铁塔十多米高,爬上塔顶向东能看到大海,人称望海楼,其实是一座铁塔。 望海楼城墙外面在1963年建了一个可能是惠南镇历史上最早的第一个游泳池,修建时我们学校<城东小学>组织学生去义务劳动敲山河土<碎砖>,为建游泳池出自已的一份力量。 望海楼 现在的西南新村、古钟园地区是是县城内的西南角,这里是城北23队的农田。在80年代初古钟园沒有修建前,还是我们经常进行民兵训练的打靶场。城基路还是一堵古城墙,最南瑞城墙外是南汇火葬场。 十字街向南,东侧是镇上最大的南北货、杂货店,西侧有著名的北洋理发店和镇上唯一的一家照相馆。再向南东侧是惠南镇菜场<今家得利超市处>,也称惠南集市贸易市场,据老人说莱场前身是东岳庙,是庙毁后改建成一个很高很大的大棚为菜场。菜场里有水产铺,猪肉铺和蔬菜铺,以蔬菜为主,供应各种时令蔬莱和瓜果,蔬莱和瓜果主要靠城北姚家圈几个种植蔬菜的生产队队供应。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13)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14)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15)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16)

再向南东侧有文化馆、图书馆,再向南东侧比较破败冷清,在1958年在这里建造了南汇大会堂,是镇上唯一的电影院兼剧场和会堂的场所。在60一80年代初,毎晚有电影放咉,上千人的座位的会堂几乎每晚都座无虚席。文革中一度成为一方造反派的战斗堡垒,周围架设电网、工事阻止另一方进攻。 在大会堂北首,有一棵高大的古银杏树,相关资料记载古银杏树植于南宋淳佑年间,树龄约750余年,是上海市第二古树,它是南汇城陆的见证。树高18米,树围6.5米,树杆挺拨,绿荫如盖,虽几经时代沧桑,仍杆枝繁茂, 据说这棵古银杏饱经磨难,就最近一个世纪而言,上世纪二十年代曾遭雷击,树身燃烧了两天两夜,伤痕留存至今。1938年8月日寇侵占南汇后,砍掉古银杏部分树枝,在树顶上架起了望台。现在古银杏树围6米,根围达10米,树冠直径近16米,因屡遭摧残,树高只有19米,矮于其他低龄的古银杏。树干虽粗,里面却是空的,树洞大人都可钻入。南汇民间传说古银杏树是朱元璋幼年时栽种,难道朱元璋曾到过南汇?志书沒有记载 ,不大可信。古银杏树以北是福泉寺,据记载,福泉寺,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比南汇城早44年,初名“甘霖院”,建有大殿及两厢,殿后偏东有“福泉井”,早于寺开凿,故改名为福泉寺。寺内有明代隆庆五年铸造的古钟一座,重1600公斤,高1.6公尺,周3.4公尺,造型优美独特,钟口呈喇叭花瓣形。钟声铸有阳文图案和铭文,并铸有祈词:“金声一震,虎啸龙呤,皇风清穆,海道安宁”。被视为镇寺之宝。“文革”时期,福泉寺的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寺院成了厂房,寺内钟架被毁,古钟弃诸庭院,日晒雨淋,任人敲击。大会堂西首是县政府招待所<现南园宾馆>,1985年出版的《南汇手册》中说:南汇县招待所始建于1953年。所内有一座宫殿式建筑,三面回廊,四角檐,庄重典雅。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中山堂”,建于一九三五年,中山堂东南两侧,广植花木,形似一座小花园。园内花树遮道,鸟语啁啾。石阶上各种盆景千姿百态。旅客们清晨黄昏。漫步园内,可以赏心悦目,增进健康。在南汇地情丛书《胜迹集锦》中是这样描述的:中山堂位于惠南镇南门大街41号,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纪念孙中山,由下沙大中砖瓦厂经理朱鸿圻、厂长沈彬儒赞助兴建。后为历届县政府召开重要会议的场所。1992年南汇县人民政府出资修葺。 《二十年以来之南汇建设》一书中记载,民国二十二年新来一位有所作为的县长袁希洛:获悉前任孔县长民国二十年时,曾筹议建筑中山堂,位置在拟建的县城西南之公园里,图样也已经由前建设局绘就,经费也筹集到了一部分,只是与实际相差太大,所以拖到现在。于是袁希洛继续筹备,将计划图重新修正,于二十四年五月二十日开工,按照合同四个月完工,当在1935年9月落成。至于经费除了下沙大中砖瓦窑厂出全部砖瓦作价2500元外,王艮仲、顾象之、盛隽石、夏履之、王芹伯各二百元,还有各团体的捐款共计6500元。建造中山堂拟就了详细投标章程和招商合同,结果与蔡生记营造厂签约,老板为蔡炎生。 中山堂为宫殿式,基地填高三英尺,宽为七十五英尺四寸,进高为六十五英尺九寸,地坪至屋基(脊)三十六英尺高,三面走廊,正中礼堂,后面中间为演讲台,两旁为预备室。面向南,屋面用龙头圆筒瓦,门窗用朱红漆,外墙面用捣毛水泥。 据网上介绍,袁希洛1933-1935年任南汇县长,将历年归县长分享的烟赌罚金统统拿出来修建房舍,作为餐厅和礼堂,并亲自题写了“戒得”二字,做成匾额,高悬其上(可惜早已不存)。1912年1月1日晚8时在南京举行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上,袁希洛还代表各省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授予了孙中山。 正门上方悬挂着写有“中山堂”三字的匾额,据说,“中山堂”的题匾,还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的手笔。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17)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18)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19)

图为袁希洛视察中山堂工地

县政府招待所再向南走,有惠南镇上最大的五金商店,供应电器零件.五金日用品.自行车等。 今向阳东路以南.工农南路以东.东护城河以西.南至卫星河,这一大片地方就是南汇学子向往的地方一南汇县中学。 学校的大门口.是在校园最北面,出大门口向北20来米就是县城东门大街上的鲁班阁茶馆和老虎灶。进学校大门口向南一条梧桐树蔽天的大道直通学校最南面的大操场,大道兩旁是一排排白墙红瓦的教室,在大道西侧几排教室中间,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古庙式大殿,那就是建于1727年的南汇孔庙的主殿一大成殿,我们都叫它为圣人殿。圣人殿建在半米高的石台上,朱门琉瓦,重檐翘角,尽显雄伟,是南汇古城遗留下来的稀罕古文物建筑,可在当时它成了我们上体育课时的活动房。大殿前面是泮水池,我们都称它叫月牙池,池上面有座石拱桥,池水中水草茂盛,时有小鱼在水草中游来游去戏嬉,水面不时激起一阵粼粼的波纹。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20)

大成殿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21)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22)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23)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24)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25)

校园最南面是学校大操场,南北宽有近百米,东西长近200米,西面与1958年建造的南汇大会堂仅一河之隔,操场最东南面就是我们68届初中几个班级的教室,我们1班的教室在最东面的古城墙脚下了,在那白墙灰瓦的教室中,我度过了那200多天令我难忘的日子。教室后面又是一座南汇古城残剩的古建筑一魁星阁,大家叫它为九层阁,其实它只有四层高,是呈六角形的砖塔,底层面积比较大,有近30平方米左右,在那暴殄古物的年代,它成了学校的医务室。九层阁旁边有座几米高的假山,假山是用太湖石堆砌成的,假山砌得错落有致,其间还有几个曲折的洞穴,颇有皱、漏、瘦、透山之神韵,雄伟高大之神奇,我们经常在上面戏嬉游玩。九层阁北面是一个很大的湖泊,湖中夏日荷花飘香,荷叶盛开,一阵微风吹来,荷池泛起微波,荷叶和花朵也轻轻摇曳起来,好像在翩翩起舞,不由得引来了几只蜻蜓在花池上空来回飞舞,真像一幅高雅素洁的风景画!令人赏心悦目。 湖东岸不远就是古城墙,古城墙的砖墙听说在1958年大跃进时被拆下来去砌大炼钢铁的高炉了,留下了一道大坝一样的泥土城墙,从湖岸到城墙脚下一直到城墙上面,种滿了桃树,成了一个很大的桃园,清明时节,桃花盛开,美不胜收。 湖泊西岸有两排老式楼房,是寄宿学生的宿舍。 据说这二幢楼房是在1927年,由当时南汇的一位社会知名人士,实业家赵心梅,出于对国家、对家乡的热爱,捐资在当时惠南老城文昌宫旧址兴建的“南汇女子初级中学”的老房子,“南汇女子初级中学”是南汇中学最早的校名,首任校长就是赵心梅本人。 宿舍楼西面是一条小河,南起大操场,由南向北逶延至学校大礼堂前面,与一条东西方向的小河连接在一起。两岸杨柳依依,袅娜生烟,更为校园增添了一丝楚楚动人的温婉!在学校东北角的东城墙有一缺囗,走出缺囗向东走是护城河,护城河上有一条长堤坝可到东岸,东岸有三幢在当时惠南镇上最漂亮时尚的楼房,最北面一幢是南汇中县中学教工宿舍,中间一幢是平顶耧房,在60年代初是每年解放军入伍新兵集中的地方。在文革中曾被一学生红卫兵組织当作大本营和堡垒。最南面一幢红砖红瓦很洋气,前面是一个大操场。不知为何在60年代初曾给予城东小学使用,我在63一64年在这里读完了小学五、六年级。后来又成了惠南中学的地方,再后来又成了南汇二中的校址。 在县政府东首有一条小街叫县东街,至今还存在,不太热闹,大都为居民居住。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26)

图中大房子是当时县政府车库,东侧为县东街。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27)

县东街向南过人民路有一朩桥叫青龙桥,走过青龙桥是一条小街<今新华路>,在街东侧有一幢楼房很时尚,至今还存在,就是现在的新华路25号, 在沿街门面这房子的进门上 方门额上,几年前还能看到有”逸庐”两字, 在楼房正门门额上有 “苕溪别墅”四字,右侧小字为“壬申春”,如此推算这房子应建造于1932年。据年近九旬的季老先生回忆,这幢房子在抗战时期是曰军的一个”慰安所”,当时他亲眼看到打扮妖艳的女人和日本兵成群结队进进出出,以往我毎次路过看到”逸庐”两字,总觉得它有点情调,不免多瞧一眼。愿来它真的是一个暖昧场所。”这座”慰安所”,在全上海,可能保存如此完整的”慰安所”遗址是绝无仅有了。 2016年10月22日,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开馆典礼,我认为,把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放在这座房子里更有意义。以真实的场所来证明‘慰安妇’制度是日本战时的国家犯罪,是反人道行径。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28)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29)

今工农北路以东、人民路以北地区,在50年代全是纵横的小河和农田,只是在原中心医院西首有一幢楼房,是县武装部的办公处,据说解放前是县官兼富豪夏履之的庄院。在东北靠城墙处也有几户人家。 据年近九十的季老先生回忆,当年日军侵华进驻南汇城,司令部就设在他家<现地震预防办公处>,他婶子因阻止日军进他们院子驻扎而被日本兵打断一条腿。后日军搬到夏履之楼房<原南汇县武装部房子>內驻扎。时有中国游击队经常攻打日军驻地,故日军就把夏履之楼房周围的民房强行拆除,今工农北路以东至东城墙<今人民桥西首>的民居全被拆除,并用拆下的砖头在夏履之楼房周围砌起了围墙,以防游击队攻击。并把东城墙打开一个缺口,在护城河上造了一座木桥,以日本队长的名字命桥名,叫青冈桥<现人民桥>。这样使城内的人民路与现在的南祝路连接了起来。 所以在50年代这一带全是纵横的小河和农田,我和小伙伴经常在这里割草喂家里的羊和兔子,还经常在这里抓鱼和推螺蛳,河里有一卖羊肉的人家种的荷叶,荷叶用于卖羊肉时包熟羊肉当包装纸用,故经常被他们训斥。

8090年代惠南镇(50年前的惠南镇是什么样子的)(30)

在1960年初在此筹建县中心医院,当时造房需购大量碎砖<三河土>,我们几个十来岁的孩子利用放学后、星期天,不辞辛苦,不畏酷暑,在盛夏暑假时一起摇一只木船,在各处河边拾、水中捞碎砖,然后运到医院工地,再用螂头把碎砖敲成乒乓球一样大小,准备卖给医院,约一个月辰光捡到三、四个立方<约4一5吨>,可得每方5元,合计可得20多元,这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的巨款,可后来被医院用掉了碎砖后不认帐,白辛苦白高兴一场。原中心医院向东走过人民桥,人民路北首,今梅花路至南祝路在50年代还是一大片农田和河流。50年代末在梅花路东首成了一个煤堆场,供应南汇东半县各工厂企业用煤和居民的生活用煤。后盖了厂房和添了机器,把煤屑轧成乒乓球一样大小的煤球供居民煮饭烧莱。有附近居民顺手带一点煤回家烧菜煮饭效果不差,消息传开,附近居民纷纷仿效,于是煤场在梅花路东侧用小竹子编了一道竹篱围墙,但仍被人们扒开竹篱围墙进行偷煤,不得不运来砖头砌了砖围墙。 60年后期,在煤球厂东岸至南祝路处盖起了一排房子,供应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还有竹木部,场地上全是木头竹头,附近河里全是木排竹排 人民路南首西段是县水利科仓库,后又成了一个水利机械维修车间。 县水利科仓库向东至南祝路是一家生猪收购站和屠宰场。我们几个小孩放学回家路过经常去看工人们杀猪,场面很血腥。 首先有一人在猪圈里负责用电棒将巾一头猪击晕,就\会有两人来把猪抬到一个矮桌子上,一按住猪身摆正位子,另一人拿起一把还不到一尺长的锋利尖刀,对准猪脖处用刀刺去,只见寒光一闪,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随后,猪血喷涌而出……。  地上,工人早就已经准备好接猪血的盆子,里面有水,并且会放一点盐。猪血凝固之后划成小块出售。放血结束之后,工人在猪蹄子下方划出一个很深的口子,然后用打气筒往里面打气。空气进入大肥猪的皮和肉之间,猪立马就膨胀起来。这样做可以方便刮毛。 打气之后,迅速地将猪放进大盆当中,用开水烫,然后迅速刮毛。因为要在水温适合的短暂时间内完成除去猪毛的任务,工人们必须快捷迅速。刮猪毛完成之后,用铁钩钩住两后脚,将大肥猪倒吊在一排杆子上,先从猪腹部开始,也就是开膛破肚。往外拉下水,倒肠肚,然后将猪头和四个肥猪蹄砍下来。 接下来,就从脊背处将大肥猪分成两半。此时,杀猪的流程基本就结束了。 县水科仓库和生猪屠宰场南首是船闸河,在70年前惠南镇东西地区是属两个水系,1958年开挖的南汇最大的河道一卫星河,在惠南镇被一隔二断,东西来往船只必须经过船闸河才能通过。而当时交通运输主要靠船只水运,故船只特别多。 船闸有两座闸桥组成,东闸桥即今南祝路的三义庙桥,桥下有两扇大木闸门,关闭后就会将东西两个水系隔断,木闸门东侧水位要比西侧水位高出一米多。平时东闸桥以东河道两边经常排着需通过船闸的船队。 向西100多米就是西闸桥,桥下同样是有两扇大闸门。两桥之间的船闸河里挤滿了需通过船闸的船只。 开放通行时,先把西闸桥下两扇大闸门关上,再有一人用手扳动开启东闸门的绞车,使闸门慢慢打开,让闸门东侧的水涌进船闸,船闸里的船只随着水位一起上升,待船闸里的水位同东水系水位一样高,船闸里的船只就蜂涌而出,待船闸里的船只走光后,等候在东闸桥以东河道两边要向西的船只就争先恐后地涌进船闸内后,就把东闸门关闭。再有一人用手扳动开启西闸门的绞车,使闸门慢慢打开,让船闸里水位下降至西水糸水位一样高,船闸里的船只就可以出闸向西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