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新赛道 瞄准万亿赛道谁会成为

瞄准新赛道 瞄准万亿赛道谁会成为(1)

2022年9月4日,北京,2022服贸会国家会议中心展区,由我国全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格外引人注目。图/IC photo

能源一向是大国必争的战略性资源。

无论是风能、太阳能、核能,还是氢能,都成为各国竞相关注的能源发展方向。

近日,在G20巴厘岛峰会上,主席明确指出,能源安全是全球发展领域最紧迫的挑战。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新能源革命。围绕锂资源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锂电之外,谁会是新能源的下一个风口?也在考验着国内各个地方的眼光。

山西省发改委网站消息,11月8日,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山西省氢能产业联盟筹备工作座谈会。山西省氢能产业链“链主”“链核”企业,相关链上企业、高校、金融机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无独有偶,同为中部大省的湖北省也在近日出台《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12条措施将强化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有力有效政策供给,打造氢能全产业链生态,全面推进氢能强省建设。

氢能被称为“零碳能源”,兼具清洁与高效储能载体的双重角色。氢能的重要性,已被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国家接受和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相关省份正全力“氢”装上阵。

万亿级新赛道

氢能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作为一种高效、清洁、可持续的“无碳”能源,氢能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曾指出,主要发达国家都制定了鼓励发展氢能源的政策措施,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探索不同应用场景,布局前沿产业和重大装备。未来围绕这一领域的技术、标准、产业、市场等方面的竞争会更激烈,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

中国在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后,也从战略层面对氢能产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在能源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风口。

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3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产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这从宏观层面确定了氢能在国家能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规划》提出,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将达到约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实现10万吨-20万吨/年的规模。

新京智库注意到,这不是氢能第一次进入国家规划视野中。2020年,氢能就被首次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

在政策的催化下,氢能产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据了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在2009年氢能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之后连续9年产量保持世界第一。2020年,我国氢能产量已经达到2500万吨左右,约占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

从产值来看,据相关机构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

在产业链上,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

此前有专家曾表示,我国在工业副产氢、氢能储能、氢能燃料汽车等产业经济性强,具备更快发展条件。

据报道,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氢气年产能约为4000万吨,年产量约为3300万吨,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构成,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占比近八成。

从需求端来看,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估算,2030年中国氢气年需求量将达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5%,其中可再生氢产量约500万吨,部署电解槽装机约80吉瓦。

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达到10%,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氢能成为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

瞄准新赛道 瞄准万亿赛道谁会成为(2)

2022年9月21日,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海珀尔加氢站。图/IC photo

多地纷纷布局

作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在国家政策力度加大支持的背景下,氢能的战略价值和产业发展方向日渐明晰,国内一些地方也在积极布局氢能产业。

新京智库梳理发现,近年来,除了山西和湖北,全国有多个省份及直辖市发布氢能发展相关政策规划。

尤其是今年以来,一些地方更是密集出台支持氢能发展的相关产业政策。

今年6月,上海正式印发《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 年)》,提出三年内实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的目标。

11月11日,宁夏发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能力达到8万吨以上,建成加氢站10座以上,可再生氢替代煤制氢比例显著提升,天然气掺氢推广应用成效明显,氢燃料电池重卡保有量500辆以上。

除上述地区发布氢能产业规划外,陕西提出到2025年氢能全产业链规模将达1000亿元以上;内蒙古提出到2025年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氢能产业发展集聚地,打造“北疆绿氢城”;吉林提出到2025年氢能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不过,仔细观察国内各地氢能产业的布局,多地持续跟进支持氢能产业发展也与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结合。

例如,内蒙古和山西等北方地区因产业结构长期偏重化工业、能源结构偏煤、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低碳”转型发展压力较大,发展氢能就成了调整自身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

拿山西来说,作为传统能源大省,山西焦炭产量全国第一,煤化工产业体量巨大,发展氢能产业不仅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减碳”的背景下,也正好借机淘汰落后产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跟内蒙古和山西等资源型地区不同,北京、上海等地拥有丰富的工业副产氢以及大量科研院所,正是基于此,这些地区的氢能产业发展政策侧重产业综合发展与前沿技术开发。

如去年8月份北京市印发《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就提出,北京的氢能产业发展要立足北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面向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超前布局多种前沿技术的基础研发和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迭代,形成技术储备和试点示范,促进氢能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内功”尚需磨炼

从总体上看,中国氢能产业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在政策支持、需求广阔的大背景下,氢能市场未来发展可期。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与锂电池产业链相比,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链更长,复杂度更高。氢能源要想通过规模化、商业化落地,进入寻常百姓家,还需磨炼好技术“内功”。

拿最受关注的氢燃料电池来说,受制于防泄漏、防燃烧、防爆炸等技术壁垒。相关分析指出,到2025-2030年之后,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才有可能具备实现产业化的条件。

国联证券的测算也认为,到2025年及2030年,国内氢燃料电池车产销规模将分别达到2万辆及10万辆。

这也就是为什么跟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相比,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速度明显要慢很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氢车销量为1586台,虽然同比增长35%,但跟纯电动汽车销量相比依然有着很大的差距。

另一方面,在整个氢能产业链上,我国只是初步掌握了相关技术,距离真正的大规模商用,依然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和基础材料依赖进口等短板。

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此前向外界表示的那样,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基础和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希望能够引导有关方面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和短板,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积极有序发展氢能源。

文/新京智库研究员 查志远

编辑/柯锐

校对/赵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