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潞城区项目(高标准抓实项目建设)

长治市潞城区项目(高标准抓实项目建设)(1)

潞城区鸟瞰图

长治市潞城区项目(高标准抓实项目建设)(2)

“一老一小一呼叫”让群众生活更便利

长治市潞城区项目(高标准抓实项目建设)(3)

长治市潞城区项目(高标准抓实项目建设)(4)

长治市潞城区项目(高标准抓实项目建设)(5)

数智互联产业园项目优化投资环境筑巢引凤

长治市潞城区项目(高标准抓实项目建设)(6)

食品产业园为入园企业提供集成化、一站式、高品质服务

长治市潞城区项目(高标准抓实项目建设)(7)

两馆一中心

长治市潞城区项目(高标准抓实项目建设)(8)

清汇融达智能物流港项目打造地域发展物流园

长治市潞城区项目(高标准抓实项目建设)(9)

“神头红”叫响潞城旅游新品牌

长治市潞城区项目(高标准抓实项目建设)(10)

大葱产业园项目打造规模经济效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长治市潞城区项目(高标准抓实项目建设)(11)

“冬播谷”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长治市潞城区项目(高标准抓实项目建设)(12)

潞宝集团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潞城“一区两地”建设向纵深推进的重要一年。潞城区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市党代会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进“一区两地”建设,着力推动产业转型、乡村振兴、改革创新、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等各重点领域全面突破,奋力开创潞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回顾2022

过去一年,潞城区以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先行区、晋东南城镇圈人才聚集地、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生态怡居地“一区两地”为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创环境、上项目、促转型、惠民生,“一区两地”建设开局起步,经济社会发展高歌前行。

过去一年,潞城区聚焦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条路径,围绕碳基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和食品加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五大产业集群谋划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5%,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1%,分别高于考核指标3.11和0.1个百分点。

过去一年,潞城区狠抓改革创新,围绕打造晋东南城镇圈人才聚集地,出台支持人才发展10条等政策措施,设立人才创业基金,实施名匠工程和乡土人才“千人培育计划”,为重点企业全职、柔性引进博士4名、专家团队5个,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建立智库合作基地等8大基地。加快推进“金融兴潞”战略,4家企业完成股改并在“晋兴板”成功挂牌;潞通公司规模持续做大做强,年度完成融资5.38亿元,2亿元债权资产成功挂牌,向主体信用评级AA公司迈出坚实步伐。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取消和精简75个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年净增市场主体5000户。出台教育体制改革13条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12条;“清化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合同清理率100%,村均实现集体“三资”年合同收入33万元。

过去一年,潞城区尽心竭力、量力而行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设立专项资金1000万元,发展大葱、高粱、中药材、设施蔬菜、旱地西红柿五大增收致富产业,全区13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30万元以上,收入50万元以上村达到一半以上。高标准改造提升长5.5公里、双向6车道的中华大街;启动东关正街片区改造;建成集云数据呼叫中心服务、大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为一体的人力人才资源服务产业园;集医养康养健康产业发展和大健康产业实习实训为一体的大健康公共服务基地主体建成;托幼托育产教融合基地、区人民医院迁址新建、区妇幼服务中心建设顺利推进,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达78所,覆盖率88.6%;“四好农村路”建成,惠及6万群众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竣工;命名为省级平安区。

过去一年,潞城区深入推进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实施“乡村振兴千人计划”,吸引人才回乡创业。通过“一张清单明权限”“一体联动提效能”,完成乡镇“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143个居民小区致力打造“包联单位 科级干部 党员 网格员”小区治理体制。新建14个党组织,覆盖“两新”组织66个,提升了“两新”组织党建规范化水平。

奋进2023

坚定不移抓好“两个转型”和项目建设 持续打牢 “一区两地” 产业基础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焦化行业加快推进金鼎潞宝187万吨、潞安140万吨焦化以及配套干熄焦、余热发电等项目投产达效;现代煤化工行业加快推进潞宝长纤维、聚合顺己内酰胺聚合切片、润恒化工己二腈等,着力打造省市级高端化工专业镇;钢铁行业建设钢焦一体化产业园,打造千万吨绿色精品钢焦基地;电力行业提升发电机组能效。

大力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碳基新材料产业、医药及食品加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七大新兴产业发展。碳基新材料产业加快龙星40万吨炭黑、青科恒安10万吨RTP管材、瑞君10万吨锂电负极材料建设进度;医药及食品加工产业打造农副产品深加工、智能采配、冷链物流食品产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推进数智互联产业园入驻电子企业达产达效,全部入规入库;现代物流产业对接上游煤矿和下游煤炭市场终端需求,实施订单生产和配煤。加快推进冀南钢铁集团商贸、物流、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溶剂、精品钢六大基地以及中天海拓气煤贸易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国际陆港、晋能煤电储运铁路专用线、合溢达集运站;新能源重卡汽车投放及充电站(桩)等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千万吨货运能力。新能源产业确保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00万千瓦,占发电总装机50%以上;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加快项目投产达效,力争本地工业固废利用率达到80%以上;生活性服务业围绕打造“一老一小一呼叫”产业,做大做强“潞城呼叫”品牌,打造华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呼叫基地。加快建设商业综合体。发展商贸服务业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年内至少打造1个3A级景区。

推进数字转型。推动产业数字化,建设大葱产业数字云平台及应用支撑系统,打造国家级数字种植业应用基地;加快建设潞宝“5G 智能智慧绿色工厂”、数智互联产业园“5G 智慧园区平台”、晋元数字一体化洗选煤生产线;依托智慧物流园,推进仓储数字管理、车辆货物自动匹配、园区智能调度、无人智慧配送等数字化应用。依托物流枢纽城市和全国煤炭交易中心长治专区建设,借助大数据打造“平台 基地”的区域煤炭交易、物流、金融服务融合体系。

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今年谋划推进重点项目139个,总投资800亿元,计划完成投资125亿元。其中,百亿元以上的有冀南钢铁精品钢基地,总投资268亿元;50亿元的有潞宝兴海己内酰胺二期和翟店康养小镇2个;10亿元以上的有冀南钢铁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重卡汽车投放及配套设施、弘盛通储能、煤炭贸易物流综合园等12个;亿元以上的项目53个。确保前半年开工率达到50%,第三季度全部开工。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 加速集聚 “一区两地” 发展动能

引育优秀人才。设立1亿元的人才创业基金,对企业引进的博士学历和高级管理人才,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和住房奖励。设立驻京、驻沪、驻粤人才服务中心,打造招才引智服务平台。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大力度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定向培养技能人才。

壮大创新主体。支持双创基地、众创空间创建省级研发机构和科技孵化基地,年内打造2-3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5%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0家。

创优营商环境。全面推行导办帮办代办服务,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通过联合办公、并联审批、容缺受理,实现更多事项“即交即办”;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准入即准营”,让企业“一件事”一次办好,年内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家。

推进金融创新。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确保贷款增长10%以上。支持企业加快股改,新培育5家企业在“晋兴板”挂牌。潞通公司完成筹资融资10亿元以上,“两利四率”达到行业平均值,国际信用评级达到投资级,国内信用评级在6月底前达到AA级。今年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翻一番。

强化要素保障。完善交通路网,加快潞水走廊店上—辛安泉等4条旅游公路建设。经开区重点抓好总投资20亿元的5G智慧平台、8公里物流道路、2万吨污水处理、2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危化停车场等7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吸引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

坚定不移推进城市建设 不断提升 “一区两地” 建设品质

加速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中华大街两侧绿化和立面改造,完善延伸工程和实施改造工程;规划建设体育公园和军事教育体验基地;加快东关正街片区改造70万平方米回迁安置项目建设,力争两年内实现回迁安置;实施专业化市场提升改造,加快建设专业市场,打造升级特色商业街、餐饮集聚区、夜经济街区,加快集聚人气、商气、烟火气。

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建设“5G 红管家”物业管理平台,纳入全区35家物业企业、143个小区基础数据,围绕水电气暖等事项,实现主城区10万居民服务全覆盖。加快推进城市停车场改造项目。推进公园广场适儿化、市场化、体育化、休闲化改造。深化城乡环卫园林一体化改革,确保市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推动煤焦冶电建材等行业改进和应用先进工艺,确保空气质量改善率排名全市中游水平。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和人工湿地等建设,确保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强化大宗固废堆场“三防”整治,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全面完成1.1万亩绿化造林任务,让潞城天更蓝、河更清、地更绿、城更美、人心更齐。

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 着力打牢 “一区两地” “三农”基础

持续推进稳粮保粮。加快推进天脊农灌中心设施改造、史回灌区节水改造,增加水浇地面积3万亩以上。完成7600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推进4.6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巩固拓展辛安泉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创建成果,实施千亩“冬播谷”示范区项目,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亿公斤左右。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各乡镇(街道)把产业和项目作为发展的灵魂、工作的抓手,责无旁贷、心无旁骛、久久为功地抓好抓实抓出成效。通过产业振兴带动农村经济振兴,今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60%以上,全区各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25个乡村建设提升工程。对翟店街道、史回镇和微子镇部分区域实施集中供热改造,新建换热站40个和供热主管40公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自动化控制系统一套,新建水厂6座,延伸改造供水管网200公里,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网、同价、同服务。加快邮政分拣中心建设,推进乡村e镇建成运行,构建三级物流体系,推动乡村服务站点全覆盖。

坚定不移保障改善民生 共建共享 “一区两地” 发展成果

构建优质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建设托幼托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速紫丹幼儿园和晋水幼儿园续建工程,实施婴城幼儿园和天脊幼儿园园中托幼托育项目,开工建设实验中学新建教学综合楼工程,推进城关小学等5所公办非寄宿制小学“放心午餐”全覆盖。加快推进文理职业技术学校、长治市职业教育综合实习实训基地开工建设。

推进健康潞城建设。加快推进区人民医院迁址新建、区妇幼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确保年内主体建成。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设妇幼计生中心、潞华卫生服务中心、天脊医院3个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新建2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5个卫生院,打造“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促进创业就业,年内完成全民技能提升培训3000人、新增技能人才1500人。发展壮大人力人才资源产业园,解决就业岗位2000个。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图书馆新馆建成投用、红旗剧团展演剧院开工建设。常态化开展民俗艺术节、美食文化节、专业会展、戏曲节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整合农产品市场、智慧央厨进社区,精心打造社区“小食堂”,为双职工、学生、老人等群体提供价格实惠、品种齐全的餐饮服务。实施城市社区养老幸福工程,提升“嵌入式”养老机构服务水平。

人勤春早正当时,如椽大笔绘蓝图。

潞城区按照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咬定目标,鼓足干劲,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在加快“一区两地”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作出新贡献、展现新作为。(王强 王鹏 郜文俊)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