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绘画和资料(站在毕加索画作前)

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卫报》9月18日文章,原题:网络扩展艺术范围,但什么也比不过站在一张毕加索画作前自从我在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面对面看到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以来,已经过去30多年。1937年,为强烈抗议德国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轰炸巴斯克小镇格尔尼卡,毕加索绘制了这幅画。我曾看过这幅名画的数十种图像,但它们都没有让我为站在它面前做好准备。

首先,任何图像都无法描绘它的巨大尺寸。你无法将画尽收眼底,因为它将你包围,你情不自禁地被它的情绪所吸引。

当你在现实生活中亲眼观看它时,空间的压缩、视角的模糊和身体的分裂,所有一切都似乎变得更加明显。在画廊中,这幅用黑色、白色和浅灰色绘制的画,看起来远比任何形式的复制品更醒目。我看到了我原本看不到的细节:公牛的第三只眼睛看向画布外;抓着一把断剑的胳膊充满张力;还有那只几乎看不见的被擦去一半的鸽子。

毕加索的绘画和资料(站在毕加索画作前)(1)

站在毕加索的大作前,我被一种任何复制品都无法传达的错乱和恐惧感所震撼。30年过去了,《格尔尼卡》的力量仍时刻伴随着我。

大约在我亲眼看到这幅画时,一种新的观看艺术的方式正在形成——互联网。过去30年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都将其藏品放到网上,使它们能被数百万人看到。然而,在线藏品的增多也引发一场激烈争论,涉及实体和虚拟博物馆孰优孰劣,以及数字应该如何与实际关联等。

虚拟博物馆的观念并不新鲜。早在万维网还没出现的50年前,法国小说家、评论家安德烈·马尔罗就写过一个“无墙的博物馆”。

互联网为博物馆和美术馆提供将其藏品放到网上的能力,使我们距离无墙博物馆更近一步,这种博物馆不受物理空间或开闭馆时间的限制,允许任何数量的人在任何时间查看藏品。

然而,就像任何数量的毕加索《格尔尼卡》图像都无法让我为体验实体画做好准备一样,任何先进的数字体验也无法替代目睹实体艺术品时的感受。

研究表明,人们在博物馆观看实物花费的时间超过在线查看同一件物品的时间,而且,通常很少在虚拟空间对它产生情感。

这种区别并不局限于艺术。在家听音乐与在演唱会或歌剧院体验音乐之间存在类似差异。毫无疑问,在家里听到的音乐的质量会好得多,但在现场观看的演出会有一种无法形容的质感,任何唱片、CD或流媒体都无法模仿。

或者不妨考虑一下现场看体育赛事与看电视转播之间的区别。电视体育有许多优点可言,然而,什么也比不上与成千上万的观众挤在现场看比赛时所产生的情感冲击强烈。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与艺术的关系更加多样化。但与此同时,它也揭示了实体艺术的重要性。实体艺术向我们展现了一种不可言喻的品质,而这是虚拟世界无法企及的。(作者凯南·马利克,崔晓冬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