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他山之石滑县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他山之石滑县把)(1)

近年来,滑县从加强培育、优化环境、引领致富等方面入手,着力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着眼于农民企业家、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农村种植高手、养殖能人和能工巧匠,将这些常年活跃在生产一线,对乡土满怀深情的“领头雁”,当成乡村的“金种子”来培育,激发其创新创业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和支持。

培育提能,助乡土人才“提档升级”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他山之石滑县把)(2)

乡土人才大多来源于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普遍不高、技能提升空间不足,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发挥受限、示范带动乏力。该县将乡土人才培育纳入整体人才培育长期规划。

一是认真调查组建“乡土人才库”。县委人才办下发《关于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分四个类别认真统计全县乡土人才资源,按照“县委人才办统一管理,一乡一库,一村一册,一人一档”的原则,建立“乡土人才库”,目前入库乡土人才3655人,为乡土人才的管理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多部门联手进行“提能”培训。2016年以来,县委人才办牵头协调文化、卫生、农业、科技、畜牧等部门,针对不同类型乡土人才特点,开展大规模、多元型、差异化培训,全面提升乡土人才的科学素质、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每年组织46名县管专家分成4个专业小组深入到各乡镇,对乡土人才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每年组织开展“人才服务基层‘四个一百’活动”,农业、林业、畜牧系统的400名技术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对5600多名种植养殖类乡土人才进行“手把手”培训;县人社局牵头通过培训机构对乡土人才开展技能培训12000人次,创业培训1206人次;各乡镇结合乡土人才实际需求,采取外聘专家指导、实地考察等方式组织乡土人才学习培训11000多人次。

三是“四轮驱动”提升乡土人才素质。即:采取组织“引”,党员“帮”的方式,把符合入党条件的乡土人才及时吸纳到党内;把年纪轻、素质好、懂经济的党员乡土人才,纳入农村后备干部人选;把致富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党员乡土人才,选拔到村级班子中来;把群众威信高、带富能力强的党员乡土人才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2016年以来,全县共有500名优秀乡土人才加入党组织,有3057名乡土人才进入村后备干部库,今年的村两委换届工作中,66名乡土人才担任村主要干部,260名乡土人才在村“两委”中担任职务,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优化环境,为乡土人才“助跑加油”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他山之石滑县把)(3)

乡土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优质高效、便捷顺畅的服务环境。该县不断优化乡土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社会环境,充分激发乡土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一是优化服务环境。在县便民服务中心开辟乡土人才创业手续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为乡土人才创业提供 “项目评估、开业指导、专家咨询、小额贷款担保”等创业服务,重大创新型项目派专人跟踪服务办理相关手续。

二是优化政策环境。乡土人才创办的实体,发生的物管、卫生、房租、水电等费用,3年内给予不超过当月实际费用50%的运营补贴,年补贴最高限额10000元;返乡大中专学生初创企业,可以申请5000元的一次性开业补贴;经县人社、财政部门认定,优秀创业项目可给予2至15万元的项目补助;自主创业,贷款最高额度统一调整为10万元。2017年,出台了《滑县专利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开展专利奖励,对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每件分别奖励专利发明人3万元、0.5万元、0.2万元。

三是优化社会环境。为了让乡土人才社会上有地位,县委人才办、人社局、农业局、工会、科技局等单位已先后组织开展各类评选表彰活动12次,包括: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3次、优秀科技创新人才评选1次、优秀发明人评选1次、大工匠评选1次、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2次、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评选4次等,共评选表彰农村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优秀乡土人才160多名;文化部门评选推荐126名乡土人才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4名,省级传承人19名,市级传承人17名,县级传承人86名。县电视台TV2着力打造我县乡土人才宣传推介平台,采用纪实手法,在新闻栏目《民生直通车》中,展现乡土人才干事创业风采,先后对滑县冯氏“清宫御绣”第七代传人冯永丽、“故道家纺”秦素军、“木版年画”韩建峰等一批优秀乡土人才的感人事迹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在全社会营造了重视乡土人才、保护乡土技艺的浓厚氛围。

引领致富,让乡土人才“大显身手”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他山之石滑县把)(4)

优秀乡土人才的作用不只在于创新创造,还在于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

一是‘公司 基地 农户’模式。秦素军是乡土人才引领群众致富的典型代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5年,在县委人才办指导下,秦素军为老粗布注册了“故道家纺”商标,并成立了滑县故道家纺粗布有限公司,以公司 基地 农户的形式进行生产。从事粗布加工的农户从最初的张营、胡营、妹村等村庄,逐渐辐射到慈周寨、老庙、桑村等三个乡镇的几十个村庄,带动数百个农户致富。目前,公司有传统木质织布机500多台,员工达1500多人。公司不但在我省郑州、安阳、濮阳等地设立了30个经销点,而且在山东、广东、上海等省、市也建起了加盟店。“故道家纺”老粗布已走出偏僻乡村,正在全国各地展示它的艺术形象和文化魅力。

二是成立传统技艺协会。在乡土人才聚集地建立协会,加强乡土人才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协会内部建立产、供、销等服务小组,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例如:张存有是省级非遗项目道口烧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省特级烧鸡技师,牵头成立了道口烧鸡协会,目前烧鸡协会会员单位有300多家,从业人员20000多人,道口烧鸡产业化发展呈现蓬勃生机。另外,还有白道口镇电线电缆协会、服装加工协会、纺织业协会等传统技艺协会等。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传统技艺协会27个,263名乡土人才在协会中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引领群众致富的重要平台。

三是成立农业技术合作社。种植和养殖类乡土人才发挥自身特长,牵头领办农业和养殖业合作社3834个,其中,省级示范社16个,国家级示范社7个,会员总数达到12000余人,带动54000多户群众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例如:八里营乡“绿梦合作社(甜瓜种植合作社联社)”为国家级示范社,聚集了洋香瓜种植乡土人才600多人,形成了全国知名的2万亩洋香瓜种植基地;今年5月18日,县政府牵头在该乡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甜瓜供应链峰会暨2018年滑县甜瓜节”,促进了种植、收购、存储、加工、销售、流通等供应链环节等深度融合,产品远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地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