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对的真实感悟(千古绝对绝对经典)


千古绝对:顾名思义,就是古人所出,至今无人能对。 “绝对”有两个特点: 一、它是经过长时间在民间流传下来的,有的已经对得出,有的还未对得出。 二、它的难度很高,凡是可以称得上“绝对”,总有一些“古古怪怪”的条件限制。 其实近年来诸多绝对已被今人对出,而只能称为名对了。

千古绝对的真实感悟(千古绝对绝对经典)(1)


烟锁池塘柳

关于此联,不同的资料给出的结论各有不同,有人说“烟锁池塘柳”来自唐诗,有的说源于明末的陈子升,而更多的说法是来自乾隆。

据说,乾隆年间一次开科考试,两考生脱颖而出,伯仲难分。乾隆于是出此联而试,一名见联当场调头就走,另一名想了半天也悻悻而去。乾隆于是钦点先走的为第一。众臣问其故,乾隆说:“我此联为绝对,能一见断定者必高才也。”

“烟锁池塘柳”,的确堪称为绝对,上联五字,字字嵌五行为偏旁,且意境很妙。看似简单好对,其实很难,有人甚至认为它是“天下第一难”。

烟锁池塘柳:其结构上五个字使用五行作为偏旁;池塘是一个合成词;句中烟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雾如烟;雾隐藏了池塘和柳,而作者出句又用烟字隐藏了雾,以此描绘出一个幽静的池塘、绿树环绕、烟雾弥漫的景象;有人提出五行不能同位相对,有合掌之嫌;更有人为了增加难度,甚至要求五字都是名词(事实锁字虽是两用词,但句中只能作动词用);因此欲对出合乎上述要求并且意境关联的对句实属不易。

例对:

烟锁池塘柳,镜涵火树堤

烟锁池塘柳,焰镶涧壑枫

烟锁池塘柳,桃灼锦浪堤

烟锁池塘柳,杈烦汉域钩

烟锁池塘柳,焱淘梗地钩

千古绝对的真实感悟(千古绝对绝对经典)(2)

绿水本无忧, 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头。

清人李文甫,少时随老师出游,师指积雪山峰出上联相试,李低头沉思,见一池碧水被风吹皱,悟出下联。

此联的意思:水本来是没有什么烦愁的,因为他像镜面一样平静没有一点皱纹,但当风吹过的时候就起了波澜,就像起了皱纹,山原来是不会老的,但是因为山顶的白雪而显得好像白了头一样!拟人的方式,比喻因为外界别的原因使自己改变。

此联的美丽之处在于作者巧妙的运用了水波与人"皱面"的相似,以及白雪与"白头"的相似,意境十分美妙、形象生动,而且富有创意。两句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忧愁、烦恼之心事,十分形象。

千古绝对的真实感悟(千古绝对绝对经典)(3)

烟锁池塘柳,

灯垂锦槛波。

陈子升在其《中洲草堂遗集》中,作了三个对句,寓于四首《柳波曲》诗中。皆以五行对五行。其一为:灯垂锦槛波。所在之诗为:"烟锁池塘柳,灯垂锦槛波。回波初试舞,折柳即闻歌。""灯垂锦槛波,烟锁池墉柳。妄梦五湖湄,郎家大堤口。"一般地说,诗中之对仗,若未单独使用,不当作对联看。但陈氏在两诗自序中说:"客有以'烟锁池塘柳'五字具五行以属余为对句,因成《柳波曲》二首,与好事者正之。"可见 "灯垂锦槛波"是专为对"烟锁池塘柳"而作的,相对独立,故这里作对联看了。

千古绝对的真实感悟(千古绝对绝对经典)(4)

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出;

尼姑泥鞋,尼洗泥, 泥落尼归。

清朝大学士李鸿章到巢湖游玩,夜宿姥山寺。次日清晨巢湖封冻了,李鸿章急于赶路,乃命水兵凿冰行船。这时一个正在巢湖边刷鞋的尼姑即兴作对吟道:“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走。”李鸿章沉思片刻便对出下联:“泥沾尼鞋,尼洗泥,泥净尼归。”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湖;

擎酒碗,过九碗,酒碗失九碗,久惋酒碗。

相传北宋时期,苏轼任杭州知府时,有一天与文人学士乘船游西湖,一歌女提锡壶给苏轼等斟酒,不慎失手将壶掉入湖中。一文人来了灵感,据此吟出此联。联语中的“锡壶”“西湖”“惜乎”声韵相同,这是难点和绝妙新奇之所在。几百年来,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下联,直到1986年《沈阳群众文艺》以此联广征下联,才有沈阳的赵严华对出下联:“擎酒碗,过九碗,酒碗失九碗,久惋酒碗。”

千古绝对的真实感悟(千古绝对绝对经典)(5)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

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

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相传有一名士来成都游览缅怀诗人,登上望江楼顶层,举目远眺,感触万端,遂情不自禁地吟出此联。联中“江楼千古”是指此楼,因薛涛而名垂千古;“江流千古”则是抒发作者对时间长流的历史感慨。可是吟完上联后,他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乃惆账而去。多少年过去了竟无人续就,遂成“绝对”。

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成都附近什邡县有李吉玉者,某日去县城北面的珠市坝散步,见该处有一井,井旁清代石碑上刻有“古印月井”,乃触景生情,突发联想,对出下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上下联语对仗工巧,可谓珠联璧合。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由于李吉玉是位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在1939年辞世,致使这一下联长期未能广为流传。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成都市在望江楼举行赛诗会,会上亦有人吟出另一下联:“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代,诗才绝代。”

然而,细加品味,感到美中不足的是二联中的“印月井”及“赛诗台”的声名皆不能和望江楼相媲美,令人引以为憾。

千古绝对的真实感悟(千古绝对绝对经典)(6)

烟沿艳檐烟燕眼,

雾捂鸟屋雾物无。

清朝末年,相传一人在门前生火,灶间柴烟沿那艳丽的屋檐氤氲地涌入了燕子窝中,大燕子飞出巢去,小燕子在窝中被熏的叽喳乱叫。有人以此为题写出一副上联,七字同音、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以此索对。此联的难度不仅仅是七字同音,辘轳格的形成让这句上联变得难上加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