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整理)

1. 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整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整理

1. 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2. 马克思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分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

3.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康德)

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5. 蝴蝶效应包含的哲学道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6.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7. 两点论与重点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8. 掌握适度原则哲学依据:质与量的统一: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9. 辩证的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否定是扬弃

10.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既克服又保留

11. 教条主义危害: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12. 哲学的功能: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不断进步。

13. 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

14.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性知识要转化为实践。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5.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因此,其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并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两相对照。在这种意义上,实践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16. 爱迪生发明电灯做过2000多次试验说明: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17. 人的才能取决于:

18. 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就要看其: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19.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有不一致性: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20.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原理: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21、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定义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归谁所有;(2)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3)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主要作用。

2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问题,也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所讨论的问题;

23、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24、文化的功能: 1.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文化对人的作用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25、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6、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的解决方式:交换、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接受、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卖得出去

27、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28、价值尺度:

29、剩余价值率:(选数大的)

30、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的变化可以不同步

31、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3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1)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2)私人垄断统治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必须由国家采取一定手段干预国民经济,减轻经济危机的程度,缓和社会矛盾。3)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单纯依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和市场的自发调节已难以解决由结构失衡所造成的经济动荡,必须依靠国家采取行政的或经济的措施调整国民

33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量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34、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35、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多项选择

1、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我们的消费对象必须生产出来,否则就谈不上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质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如没有汽车的生产,就没有人们对家庭轿车的强烈向往。其次,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4、金融寡头操作控制社会的主要方式:通过"参与制"实现其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通过政策咨询机构影响和左右内外政策、通过新闻媒体实现国民思想意识的统一性

5、经济危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经济危机各阶段的差别有所减弱,交替过程已不十分明显、经济危机更多地表现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频繁发生、危机突发性显著强度大传导速度波及面广,经济复苏缓慢。

6、辩证法是批判和革命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反对对一切已丧失生命力的事物采取妥协的态度,反对把自己的学说当成僵硬的教条,坚持主客观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继承与创新统一。

7、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8、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形态是指思想上层建筑,这是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9、影响资本规模积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三、简答论述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本质)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表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裎庋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须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3.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这是因为实践中的价值目标作为一种预见性的评价认识,它的确立是以对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真理性认识为依据的。没有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人们在哪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人们就会在哪一个领域中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真理和价值的相互促进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

4.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

【1】劳动力商品形成条件的特殊性(人生自由,一无所有)(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

【2】劳动力商品价值构成的特殊性;(1)生活必须品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3)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构成和数量因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特点如下: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所以解决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的矛盾所必需的条件是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

5.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数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的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基本上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流动的过剩人口,第二种潜伏的过剩人口,第三种停滞的过剩人口。资本主义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但是不可能彻底消灭失业。

6.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利润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来源)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实质:

表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根本推动力;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推动力;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8.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实践表明虽然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起点的生产力状况都比较落后,但是,各国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使他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他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植根于本国的土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时代和时间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真理。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9.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由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比较完善,人民之间没有很严重的矛盾,所以没有社会主义发展的土壤,革命的阻力比较大。而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人民矛盾非常尖锐,所以人们的革命斗争积极性比较高,这样就造成了这样的国家率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

10.矛盾问题的精髓原理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它们的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12.运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原理分析为什么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不断地运动中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改革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旧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的产生不断交替,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国的改革开放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过程,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