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

二战大博弈六:丘吉尔有多惨?让美苏争霸变成三国鼎立,还没成功就下台了

文接上篇:暗算中国、避战、进攻巴尔干,二战丘吉尔的连环套,为何没成?

引言:捷报频传的1944年。

1944年的二战,是一个捷报频传的年份。

1月3日到25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发起全面反击。

1月14日到3月1日,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中,苏军重创德军北方集团军。

4月中下旬到12月,日军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发起豫湘桂会战。

6月15日到7月9日,美国发起塞班岛战役,苦战25天后,美国惨胜。

6月19日-20日,美日海军在马里亚纳群岛进行了史上最大航母决战,美国获胜。

6月23日到8月29日,苏联在白俄罗斯战役中击溃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攻入波兰。

7月24日,诺曼底登陆胜利,盟军投入288万大军,打的德国人狼狈不堪。

8月24日,罗马尼亚宣布退出轴心国,宣战德国,法西斯同盟不断瓦解。

那一年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大多数都是好消息,除了豫湘桂的溃败让人意想不到之外。

这无数的好消息,振奋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却让丘吉尔越来越焦虑!

那么反法西斯三巨头之一的英国人,为何对胜利这么的焦虑。

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1)

(焦虑的丘吉尔)

一:胜利的毒药。

切实地说,盟军在1944年的轮番胜利,还有战局不断逆转,对英国而言,是胜利的毒药。

这一切,让大英帝国面临的政治局面越来越糟糕。

战争越临近尾声,苏联和美国的力量越强大,英国的战略困境也就越突出。

这突出的困境就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当三国轴心败亡之后,世界将变成美国和苏联主导,至于曾经的老大英国。

没人在意了。

这点上,在罗斯福倡导联合国,明确提出战后国际格局由美、英、苏、中四大强国协商解决后,就凸显无疑了。

这看似四强共治世界格局,貌似维持多极化的战后世界,其实不过两强相争而已。

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强国,才是博弈关键,至于依附于美国的中华民国和英国,不过是美国阵营中的二把手三把手。

一个是维持欧洲稳定的节拍器,一个是稳定亚太的定海神针。

对中华民国而言,这战略定位其实是高估了,因此运输大队长还是很欣喜的,四巨头荣光背后,是大队长的最高光的时刻。

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2)

(队长的荣光)

但对于英国而言,无疑是难受的!

我一直是老大,结果在这里成了老二,你说这上哪说理去?

更让英国人难堪的是,为了保证民国政府的追随,罗斯福不惜牺牲英国利益,在香港问题上支持民国的立场,更明确提出了所谓的四大自由。

这四大自由,除了说给民国听,也是说给全世界听的,这最多的听众在殖民地啊!

曾经的老大帝国,地位降低到了跟中华民国同等不说,美国人还明目张胆地挖墙脚,英国人气顺才有鬼了。

如果知道战后会迎来这样的格局。

估计丘吉尔会悔不当初,如果我跟德国媾和,不也是这待遇吗?

德国还是陆权强国,不至于急不可耐地诉求英国的殖民地,后果估计还能好点。

但这一切已经成了既成事实,就算不愿意也逆转不了,只能继续找补。

这找补,就有了后续丘吉尔的一系列做派出现。

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3)

(后悔了吧?)

二:二强变三足。

二战第二战场的坚持,在美苏联合遏制下成了泡影,在美国和苏联两强争锋的格局下,丘吉尔要破局有什么办法咧?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用英、美两国的特殊关系,让英国成为美国平衡全球事务的筹码,进而用这筹码,交换美国的妥协。

这是英、美两国基于血脉感情,文化纽带下的必然,跟今日何其相似啊!

那么具体如何做?

对丘吉尔而言,只有将美国和苏联的关系弄坏,用渲染苏联威胁的方式,在欧洲事务上践行联美制苏,竭力阻止苏联在东欧和中欧的扩张势头,才有翻转局面,提高英国地位的可能。

除了这算计之外,英国也要遏制美国势力的发展,平衡三大强国的关系。

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4)

(戴高乐)

明白了这一切之后,早就留下的暗手,法国戴高乐的作用就被凸显了。

在英国极力帮扶之下,才有法国进入联合国成为五常的因果出现。因为丘吉尔深知,面对不怀好意的对手,一个处境相似的法国人,是天然的助力。

让法国入局,就是让双强对峙的美、英、中对抗苏联,变成美国带头当一梯队,英法结盟成二梯队,两个梯队共抗苏联。

可法国的弱势,还有寄人篱下的现状,让英国认为,即便拉拢了法国,依旧不靠谱。

由此才有了临近战争结束时,英国人一直希望将德国拉拢进英国权力框架内的做派出现。这极力拉拢的背后,是英国指望用英、法、德三国联合的方式,在苏联和美国,这两大势力之外,建立一个新的,有世界影响力的第三方势力。

为此,丘吉尔动作不断!

他曾经多次诉求跟罗斯福的高层会晤,寻求美国的谅解和支持。

他曾经在苏德战争后期,加强跟苏联高层的联系,协商自己的诉求,调和跟苏联的矛盾。

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5)

(两个老狐狸)

为了获得苏联承认,丘吉尔甚至直飞莫斯科,跟斯大林面对面讨论战后势力划分问题,这桥段就是著名的小纸条事件。

丘吉尔将自己认为合理的划分方式,用小纸条的形式传递给斯大林。在这份小纸条上,书写了帝国的霸道。

罗马尼亚:俄国 90%,其他国家 10%

希腊:英国90%,俄国 10%

南斯拉夫:俄国 50%,其他国家 50%

匈牙利:俄国 50%,其他国家 50%

保加利亚:俄国75%,其他国家 25%

这份纸条被推到斯大林面前时,在听完翻译后,斯大林顺手拿起蓝铅笔,大气地画上了勾,就将小纸条送了回去。

长时间的沉默之后,丘吉尔说:

人们会不会认为,对于千百万人命运攸关的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解决得如此轻而易举,这是否显得太玩世不恭了?还是让我们烧掉这个纸条吧。

看着虚伪的丘吉尔,斯大林淡定地说:不,您还是把它保存起来吧。

霸权主义的本质是,将小国人民的领土和利益据为己有!

在自以为稳住了美国和苏联之后,为了维持英国在欧洲的基本盘,丘吉尔还谋求建立一个亲英的波兰政府,主张抢在苏联之前攻占柏林,主张对纳粹德国怀柔。

在希特勒自杀,邓尼茨组成新德国政府后,丘吉尔迅速承认了德国政府合法性,试图用抗击苏联的旗帜让德国亲英。

可这图谋,在绝对实力面前完全没作用。

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6)

(希特勒接班人邓尼茨)

三:张伯伦式的失败。

目标和能力,总是相辅相成的。

当你的目标远大,但能力不足的时候,太过远大的目标都是遥不可及的。

这点上,丘吉尔的前辈张伯伦就是明证。

他主持的大英帝国,用绥靖怀柔的方式,指望祸水东引,结果却倒在了斯大林和希特勒的联手算计之下。这一次,丘吉尔也一样,只是对手换成了斯大林和罗斯福。

深谙时局的罗斯福(后来是杜鲁门)和斯大林,那会如丘吉尔意愿。

这两个致力于争夺战后全球霸权的领袖,面对丘吉尔的急切入局,不断诉求英国的战后地位,都非常不感冒。

明面上,他们对丘吉尔非常客气,来了是客,聊得也不错,看似达成了协议,其实这两个国家在暗地里都在算计和合作。

而且这算计和合作,越临近战争终点,越明显。

雅尔塔会议上,美国明面上是以牺牲东欧小国利益,还有远东民国的利益换取苏联出兵远东,实质上是甩开英国,跟苏联弄了一次战略协商。

丘吉尔虽然参与了会议,可罗斯福却不断拒绝丘吉尔私聊的建议,导致英国在很多大问题上并不知情。

简言之,你来了,给你面子,让你参会,但是真正的核心问题,一直是美国和苏联在协商。

除了这之外,美国早在1942年3月,就弄出来的无条件投降概念,也堵死了英国的算计。

这无条件投降是啥概念!

首先,不谈判,战胜国向战败国单方面传递投降要求和投降具体事宜。

其次,不承认,不承认战败国原有的政府和政治人物,拥有任何的政治权利。

最后,战败国的政治地位恢复,要等到投降签字,并跟战胜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之后,在此期间的战败国政府职能,由战胜国派遣的驻军首脑主持。

这苛刻的条件,等于堵死了德国和日本媾和的可能,也让英国的外交斡旋失去了根基,更让战争变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

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7)

(无条件投降的德国)

四:美国式双标。

都不死不休了,德国当然被打成了废墟。

这打成废墟的德国,就是让英国人明白,你们指望德国人当助力,是靠不住的。

至于日本,美国人却放水了。

在两颗原子弹之后,美国用保留天皇制的诱惑,促成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因为日本是美国地盘啊?哪里跟英国几乎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双标做派,弄的的丘吉尔无可奈何!

当然这是后话,德国快投降时,丘吉尔也是争分夺秒谋划过。希特勒自杀邓尼茨上台后,丘吉尔就特意指示蒙哥马利:

把德国的武器仔细收藏起来,以便在苏联继续进攻,而我们不得不和德国士兵合作时,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武器分发给德国士兵。

丘吉尔的指示,让英国军队跟德国军队的关系立马逆转,从死敌成了潜在盟友,这也是不少德国将领,纷纷找英国人投降的根源,他们指望获得英国人的帮助,让他有拨乱反正,不至于遭遇彻底清算的希望。也希望成为英国对付苏联的帮手,挽救德国的命运。

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8)

丘吉尔的小动作,斯大林和罗斯福(杜鲁门)看得通透。

随后,当然是两国的迅速反制啊!

苏联不惜伤亡巨大也要攻克柏林是其一。

德国无条件投降,英国算盘落空是其二。

以色列建国问题,美苏插手是其三。

战后殖民地独立,美苏联和鼓吹是其四。

苏伊士运河危机,美国和苏联联手出击,打击英国和法国是其五。

二战后的世界,冷战初期看似热闹,其实打了个寂寞,当时的美国和苏联,最大的目标从不是彼此,反而是英法,这两个没落的殖民大国,特别是英国。

丘吉尔心中的三分天下,不可避免的成了两强相争。

至于争的是什么?

答案是初段,争夺大英帝国遗产,后期争夺世界霸权。

但是在争夺的过程中,苏联依旧失算了!

因为一个不可抗力,让苏联无法回避。

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9)

(强大的苏联军队)

五:斯大林的漏算,时代。

从战后格局看,打击英国无疑更符合苏联利益。原因无他,拥有大量陆军的苏联,拥有在欧洲纵横的能力。

一片废墟的西欧,挡不住苏联,就连英吉利海峡,都不一定拦得住。至于美国人,面对大西洋彼岸的欧洲,美国的战略投射也力有不逮,真要打起来,不用核武器,很难打。

苏联的时局,让他对英国的野心很警惕。

这时候,如果一切随英国心意,弄出一个由英国主导,德国、法国配合的欧洲,左右看都是一个新的强大威胁。

德国没了,英、法、德同盟出现了,对苏联而言,安全状况并没有好转。利益没拿到,牺牲巨大,这二战不等于白打了?

苏联当然不接受这样的状况,所以才有斯大林干脆的举动出现,均分欧洲出现。

从短期看,均分欧洲后的美国和苏联都是赢家,一个控制西欧,一个控制东欧,让英国人去了该去的地方。

但从长远看,美国人才是最终的赢家!

因为苏联人遭遇了不可抗力,这不可抗力就是核武器的出现。

曾经的大国争锋,争的是军事力量的强弱,硬实力的强弱!

不管如何打,都不至于真正同归于尽,这就让苏联更占优势。

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10)

(钢铁洪流也没用)

可核武器的出现,让苏联在冷战四十多年中,一直心有顾忌,不敢越雷池半步,同样的,美国也心有顾忌,不敢过分施压。

两大强国对峙,让欧洲所有国家战战兢兢,就算在不愿意,也只能在北约和华约阵营中待着。

美国借势,用军事保护,经济扶持的方式,跟欧洲形成了深度绑定。

这个被绑定的欧洲,没有大英帝国,没有法兰西,没有德意志,只有美国。

如果知道这一切,斯大林或许会后悔。

不如留下德国,让英国和德国、法国成为一伙的,让苏联不至于直面美国的冲击,让世界存在一个第三级力量,因为德国的核武器离出现,也仅仅一步之遥。

有了三方,就不至于龙争虎斗,有了博弈可能,这样的苏联,就有了缓和谈判的空间,经济软实力上的不足,也就不至于影响最后的胜负了。

当然,这是后话了,因为不切实际!

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11)

尾声:丘吉尔落幕。

主战派丘吉尔,在接过张伯伦位置之后,就为了维系大英帝国荣光,殚精竭虑。

可这殚精竭虑,却在后续变成了战争狂徒的行为,他为了能让英国维系战后地位,致力于帮助德国,为了能获得战后收益,不顾爱好和平的英国民意。

最后,英国人用脚投票,让这个致力于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英雄下台了!

德国刚宣布投降,丘吉尔就在选举中彻底失败,成了一个悲剧,退出了世界政治舞台,直到铁幕演说时,才被人想起。

丘吉尔的落幕,伴随着世界两极格局的到来,大英帝国的消亡和解体成了进行时。

英国也从世界老大,变成了美国争霸世界的僚机。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全球霸权,依旧在。

今日的五眼联盟,不就是这帝国的遗产和余晖吗!

冷战时代的英国,也凭借多年的争霸经验,成了儿子美国的最大帮手,全新的英美特殊关系,在那之后成了常态。

落幕的世界帝国,今日依旧拥有号召力。

至少英联邦依旧以英国女王为元首,至少伦敦依旧还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至少英国还是五常之一。

二战大博弈,英国篇完结。

下面是德国篇了。

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瓦解)(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