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w快充续航排行(超快充续航1000km即将普及)

在今日举办的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和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就分别公布了1000KM续航电池和超快充计划。超快充 续航1000km真的来了!

120w快充续航排行(超快充续航1000km即将普及)(1)

1000km续航将成主流

在本次大会上,曾毓群重点介绍了此前亮相的麒麟电池。他表示,麒麟电池刷新了全球电池系统集成度的最高记录,不需要“堆电池”,就可以轻松实现1000公里的续航。明年将有多个使用麒麟电池的新车型上市。

而根据宁德时代官方的描述:在相同的电化学体系、电池包尺寸下,材料用三元高镍版的麒麟电池,比同体积的特斯拉4680高出13%的能量密度,性能远超特斯拉4680。

120w快充续航排行(超快充续航1000km即将普及)(2)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之外,蔚来也在今日也宣布,将于2022年第四季度计划交付150kwh固态电池。这是一种半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液、硅碳复合负极材料、超高镍正极材料,能量密度达360Wh/kg。

在该电池下,蔚来车型的续航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据悉,在售车型全新ES8续航可达到850km,ES6可达到900km,ET7的NEDC续航可突破1000km。

120w快充续航排行(超快充续航1000km即将普及)(3)

无独有偶,从去年开始,车企陆就续推出续航破千的纯电车型。其中,埃安AION LX PLUS采用广汽独家研发的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实现了1008km的综合工况续航里程。而奔驰VISION EQXX概念车在德国测试,同样达成1008km的纪录。

另外,今年6月份,国轩高科对外介绍,国轩高科自研的三元半固态电池预计在年内开始量产。据悉,该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了360Wh/kg。据悉,在该电池的赋能下,新车续航也将会突破1000km。

不仅如此,智己等造车新势力纷纷跟上队伍,声称有1000km续航版本,虽然至今仍未交付,但并不妨碍他们表达自己的决心。

综上,中国电动车续航或将全面开启1000公里时代。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续航续航也会带来“负担”。这其中除了 成本的增加之外 ,很多人担心,电池太大导致充电效率太满,反而会影响出行体验。而对于后者,超快充技术无疑不错的解决方案。

全面进入超快充技术时代

当前市面上的新能源车型的电压集中在300-500V区间内,但是,吉利、广汽埃安、比亚迪和小鹏等汽车等都相继开始布局800V高压平台,

根据李书福在大会透漏,吉利正在开发可以支撑用户更长里程需求的电池包,快充时间可以缩短到15分钟 。这样的充电速度将大大提高出行效率。

事实上,早在去年,广汽埃安就发布了超级倍速充电技术。据其介绍,公司的超级充电桩能够做到“充电5分钟,支持车辆续航20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广汽埃安超级快充技术已于去年9月份量产上车,并且已经率先配备在AION V的3C 500KM和6C 500KM两个不同版本的车型上。

120w快充续航排行(超快充续航1000km即将普及)(4)

除了吉利和广汽埃安之外,包括比亚迪唐、小鹏,蔚来等都发布了600-800V快充计划。而大众、长城、奥迪等车企也纷纷表示,开始加快布局,各大车企基于800V高压技术方案的新车将在2023年开始陆续上市。

随着各种超快充也在逐步推广,600-800V快充技术将成为主流,到时候充电焦虑将会得到有效改善。但需要注意的是,超快充技术虽好,可安全问题也要跟进 。

当然,关于动力电池的发展和未来可不只是1000km续航和超快技术。原材料上涨、电池回收、以及换电模式等等,也都是行业当下关注的技术和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专家们都是怎么说的?

曾毓群:锂矿资源并不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瓶颈

在大会上,曾毓群表示:“上游原材料涨价导致成本增加,给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了短期困扰,但矿产资源并不是产业发展的瓶颈。”

据曾毓群介绍,目前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可以生产160TWh的锂电池。随着锂资源勘探工作的进行,或许会有更多的发现。因此,在他看来,锂矿资源并不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瓶颈。

“电池不同于石油,石油用了后就没有了,电池里面绝大部分材料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以我们的邦普为例,对镍钴锰的回收率已经达到了99.3%,锂的回收利用率也达到了90%以上”。曾毓群表示。

据曾毓群介绍,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全球装机的市场份额占比34%,去年是28%。“宁德时代累计动力电池量突破400GWH,3辆电动车就有1辆车使用了宁德时代的电池。”

曾庆洪:我们在给宁德时代打工

在新能源汽车需求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动力电池原材料一路暴涨。对此,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大会上建议,应加强对电池行业的监督领导和统筹协调,改善供需的平衡,协调价格回到合理的区间。

“(原材料价格)太高了,不是一般高,(而且)市场供应紧张与产业链过剩并存。”曾庆洪指出,上游原材料、整车企业、环境保护、其他环节的协调发展,以及动力电池技术突破,将直接影响到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

曾庆洪表示:目前,动力电池成本占到汽车总成本的40%、50%、60%,并且在不断增加,他笑称:“那我现在不是给宁德时代打工吗?”

值得一提的是,曾毓群也提到了当前被热议的电池材料价格问题。“上游材料涨价,导致成本增长。”

“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原材料以及负极的石油焦等上游材料均出现价格暴涨。”曾毓群分析背后原因是资本市场炒作带来的资源暴涨。

李书福:应推广换电模式

“智能电池管理系统结合大数据和云计算正在成为行业趋势。”李书福在大会上提出:“汽车行业上半场电动化已基本完成,进入下半场智能化阶段。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是新能源汽车重要的控制系统之一,其关键的控制及智能化管理功能,影响到电池能否以最佳状态使用。”

据李书福的介绍,吉利通过智能电池管理平台,收集电芯及电池系统数据,通过云端传输,构建全过程数据中心。利用神经网络、边缘计算、云协同等智能算法,预测和估算电池全生命周期状态,通过电池透明化管理,实现持续的问题溯源及改进、持续的软件功能升级、持续的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另外,对于目前行业“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的问题,李书福认为除了对动力电池技术是一大挑战之外,换电模式将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吉利正在开发可以支撑用户更长里程需求的电池包,并将快充时间缩短到15分钟,大幅减缓用户焦虑。”李书福表示,换电模式是另一种高效补能方式。早在2017年,吉利启动换电业务,深耕换电车型研发、换电站研发、打造集换电站运营、出行服务于一体的换电生态。

除了吉利之外,大会上,曾毓群也表示,宁德时代也将进一步布局换电领域。宁德时代旗下换电品牌EVOGO今年已经陆续在厦门、合肥落地,通过独创的组合换电模式,解决了经济适用型轿车的市场普及问题。“我们目前还有多个组合换电车型正在合作推进中,也会在更多城市落地。”曾毓群表示。

欧阳明高:固态电池将是最值得重视的技术

在本次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提出,2035年前一定会规模生产能量密度为500Wh/kg的下一代电池。

他认为,从技术角度来看,固态电池将是最值得重视的技术。“关键技术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日本、韩国、美国都在全固态电池有重大进展,技术创新速度不断加快。中国需要加大力度,通过全球的共同协作,解决全固态电池的材料问题、制备问题。”欧阳明高说。

而针对动力电池产业的智能化,欧阳明高将其概括成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控制三方面。“智能化在动力电池产业大有可为。最终,我们要研发制造出新一代智能电池,实现动力电池从材料选择、电池设计、制造、使用、回收的全链条智能化。”欧阳明高强调。

此外,欧阳明高在大会上指出,动力电池产业链的趋势一定是向西部转移,特别是四川。他说,四川锂资源占到全国一半以上,绿电比例达80%,还有人力成本低等诸多优势。

张云明: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已初步建立

近年来电动汽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随之将会产生大批量的报废动力电池。这些报废动力电池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同时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对于这一问题,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在大会上表示,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体系,“目前,我国在地市级行政区已建设了 1 万多个回收服务网点。”

张云明称,未来将进一步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制定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加强央地工作联动,形成协调监管机制,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支持智能拆解、材料再生等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加快培育一批梯次利用和回收再生的相关企业。

对此,李书福也认为,应该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2018年,吉利科技集团携手合作伙伴布局电池回收、前驱体制造领域,已经形成了退役电池再生利用核心技术,建成了拆解破碎生产线和资源化再生利用生产线,在成本、效率上具有独特优势,其中镍钴锰回收率超过99%,锂回收率超过85%,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2025年动力电池出货量预计超过1TWh,产值超万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110.1GWh,同比增长109.8%。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和供应链上的战略资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接受采访时表示,2020年,中国全行业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实现500万辆规划目标,2021年当年实现产销350万辆,预计今年将突破50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驶入快车道,其中动力电池创新发展起到重大支撑作用。”

而欧阳明高则在大会上指出:2021年动力电池行业投资近万亿元,2023年规划产能达1TWh,2025年动力电池出货量预计超过1TWh,产值超过万亿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