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一章全篇(孟子学说)

孟轲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全靠母亲日夜不停地纺纱织布,才得以勉强度日。一天,孟母看到孟轲跟邻居家的小孩在一起打架,她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利于孟轲的成长,就搬到了墓地的附近。可孟轲一放学,就跟邻居家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的样子跪拜、哭号,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母看到后,又带着他搬到了集市旁边去住。可是,孟轲又学着生意人的样子招待客人、和客人讨价还价,学得像模像样。母亲看到后,又把家搬到了学校的附近。学校里每天都传出孩子的琅琅读书声,孟轲也学孩子们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读。孟母见了非常高兴,就把他送进学校去读书。

有一次,孟母知道孟轲逃学,非常生气。等到孟轲玩够了回来,就把他叫到身边说:“你不好好学习,就像这布被剪断了一样,永远也成不了才。”说完,孟母就拿起剪刀把快要织好的布全部剪断了。孟轲吓坏了,从此刻苦努力,认真学习。长大以后,孟轲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那个时期由于战争连年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孟轲见了,决心将儒家的仁政学说运用到国家的治理中来。于是,他开始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王。

他来到魏国,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热情地接待了他,并问:“我对我们国家,可真是尽心尽力。黄河北岸遭了灾,我就让那里的百姓迁到河东,把粮食运到黄河以北去赈灾。要是河东遭了灾,我也这样做。我考察过邻近的国家,没有一个君王像我这么用心的。可是为什么邻国的百姓并不减少,我国的百姓也不增多呢?”

孟轲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请让我以战争来比喻,战鼓咚咚咚地响着,兵器时不时地碰撞到一起,在这危急时刻,有的军士扔掉了盔甲开始逃跑。有人跑出了一百步才停下来,有人跑到五十步的时候停下来,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一百步的人贪生怕死,逃了五十步的人这样做对吗?”

梁惠王说:“不对,都是逃跑,只不过他没有逃一百步而已,怎么能去嘲笑别人呢?”

孟轲笑着说:“大王既然懂了这个道理,就不要再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只要不耽误百姓的农时,就会有吃不完的粮食。别再用细密的渔网去水塘捕鱼,这样就会有吃不尽的鱼鳖。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就会有用不完的木材。这样百姓就不用再为生活而担心了,这才是王道的开始。在五亩地的大宅院里种上桑树,可以养上一些小鸡、小猪和小狗,人们就可以穿帛吃肉了。别耽误了几百亩田地耕种的季节,就不会有挨饿的百姓,还要对人们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如果能做到这些,天下的百姓就都来归顺了。”

梁惠王听了满口答应,但他又觉得这全都是些不实用的大道理,就没有采用。孟轲还不死心,一个劲儿地劝说。直到第二年梁惠王去世,他的儿子魏襄王即位。孟轲见他不像一个好国君,就离开了魏国。

孟轲来到齐国,受到了齐宣王的最高礼遇。他问:“如果大王有一个臣子要到楚国去,于是就把妻子和孩子交给朋友来照顾。可他回来却发现妻子和孩子一直在忍冻挨饿,面对这个没有尽到责任的朋友,应该怎么办?”

齐宣王回答:“和他绝交!

孟轲又问:“一个执行法纪的长官连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回答:“撤他的职!”

最后孟轲问道:“国家的治理混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又该怎么办呢?”

“换……”刚要脱口而出的齐宣王立刻闭上了嘴巴。他看了看左右两旁的随从和大臣,赶紧扯向其他话题。

“先生可以讲一下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情吗?”齐宣王问。

孟轲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不曾谈论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因此后世失传了,我也没听说过,如果真要我说,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吃惊地问:“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统一天下呢?”

孟轲说:“只要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安居乐业,就没人能阻挡您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像我这样的人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轲说:“能!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大王看到一个人牵着头牛,这头牛要被杀掉祭祀,您不忍心看到牛害怕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的人被判处死刑一样,就请牵牛人用羊来代替。有这回事吗?”

齐宣王说:“是有这么回事。”

孟轲说:“就凭大王这颗仁慈的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可老百姓看到您把大牛换成了小羊,只认为您是因为吝啬,哪里知道其中的道理呢?但是,如果大王是因为怜悯它没有犯罪而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是呀,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心理,我确实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去用羊代替的。”

孟轲说:“因为您亲眼看到了牛的恐惧,而没有看到羊的恐惧,所以才会对牛产生怜悯而对羊没有怜悯。只要是有道德的人就都不忍心看到活着的动物死去,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去吃它们的肉,所以说有道德的人总是远离厨房的。”

在一次战争中,齐国战胜了燕国,但无法决定是否要占领它。齐宣王问孟轲:“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劝我占领它。以一个拥有万辆车兵的国家去攻打同样万辆车兵的国家,五十日就攻下来了。只是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一定有天意在其中。如果不占领,一定会有天灾。占领会怎么样?”

孟轲回答说:“如果占领后燕国的百姓高兴,那就去占领它,古代有这样做的,比如周武。如果占领后燕国的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古人也有这样做的,比如周文王。齐国以万乘兵车大国征讨另一个实力相当的大国,那里的百姓都捧着食品、茶水来迎接齐军,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为了跳出水深火热的战祸啊!如果新统治下水更深,火更热,百姓又将转而投奔别的国家了。”

齐宣王听了,不停地点头称赞。他见孟轲见解独特,就聘请他到稷下学宫为大家讲学。学宫里的弟子非常敬重他,都尊称他为“孟子”。他将希望寄托在齐宣王身上,可齐宣王只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来尊重,而不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的希望落空后,便离开齐国去了宋国、鲁国……

孟子一生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以后怀揣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他每到一个国家,就推行他的“仁政”思想,甚至直言不讳地批评国君。但他的政治主张一直不被接受。到了晚年,孟子回到故乡,带着弟子们写成《孟子》一书。

孟子第一章全篇(孟子学说)(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