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曰不愤不启)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子曰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子曰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曰不愤不启)

子曰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释义:

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说文解字》:“愤,懑也。”

悱(fěi):想表达却说不出来。发,启发。

举:纠正。《吕氏春秋·自知》:“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

隅:角落和弯曲之处。隅,陬也。——《说文》 。这里引申为问题。

译文:

孔子说:“(教诲学生时,他)不到(因心中不解而)愤怒时不开导,不到他诸多怀疑而未能理清时不启发。(帮他)纠正一个问题,(他)不能纠正三个(同类的)问题,就不再次(启发)了。”

解读:

先说这句话和前文的关系。前文说“吾未尝无诲焉”,怎么“诲”的?这句话就是回答孔子是怎么“诲”的。孔子总结了他“诲”的共同点就是给予启发。但是给启发是有条件的,瘟猪子、死脑筋、偷奸耍滑的是不会给启发的。为什么我这么说呢,下面就仔细讲讲这句话的内涵。

前文说了孔子“诲”人,要求这个人必须是成年人对不对?也就是说必须是能思考,能实践的人。但是思考却有区别。思考最常见的区别就是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人因为进行了深度思考,却始终不能自洽,所以才会心中郁结愤懑,想要爆发的样子。这个时候给予他启发,他就能融会贯通。有的人进行了广泛的思考,对各种能够联系的东西都进行了怀疑,但就是因为各种怀疑而不能确定,所以说不出口。这个时候,给予启发,他就能举一反三。如果不能举一不能反三,就说明他思考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还不够,不需要、不值得进一步启发。

前面说的瘟猪子、死脑筋、偷奸耍滑的人就不会进行深入思考,也不会广泛怀疑。这种人给予启发,他能不能理解未可知。如果他乱理解,那不是辜负了老师启发的苦心了吗?这种情况下,反而害了他,不如不给启发。

我觉得我这里是有创新的。不仅在内涵上有创新,“则不复也”的解释上也有创新。我这里解释为不再启发,前后文能够连贯一气,比市面上的通常解释好得多。

这里要引申一下教育方式。孔子这里的教育方式就是启发式教育。我们现在也同样倡导启发式教育,但是很多教师却不知道怎么做。就是因为不能明白启发的条件是什么。所以,如果你是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育必须要在相关问题上给学生输入适当的材料,可以是你主动给予,也可以是你提示让他们下课自己去搜索。反正,在启发式教育前,必须要有大量的输入才行,这是这种教育方式成功的前提。如果是进行初步的启发式教育,教师给予材料即可,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控制材料的深度和广度,适合低年级学生。如果学生的思维成熟了,教师可以提方向,让学生尽可能地收集广泛的材料,学生思考问题后,教师进行启发式教育。这种启发式教育方式现在又分为了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但是最基本的样式就是,提出问题—收集材料—思考—启发。当然,启发式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如果自认为水平不够,要慎用,不然就会遭遇尴尬。

与启发式教学相对应的就是“填鸭式”或者说“注入式”教学。现在很多人都批判这种教学方式。但是为什么很多教师依然没有转变思维、转变教学方式呢?因为,“填鸭式”教学在很多时候是适应教学环境的。学生内里没货,不仅是没材料,而且连思考方式也缺乏,甚至缺乏更基本的基础知识。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填鸭式”教学。所以,教学方式也要灵活运用,看情况、看条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才是教师应该做的。不要,喊你启发式教学你就不管什么情况都启发。如果启发的条件都不具备,你启发个球。就像,你没有油想要内燃机动起来,简直是痴心妄想一样。

点赞、关注我,看更多精彩解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