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县红色故事(从四个微场景)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24日电(记者 李姝徵)上海与三峡的深厚情谊,已经持续三十多年。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号召,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口支援三峡工作。上海如何帮助库坝区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从四个“微场景”,看31年峡江情。

峡江县红色故事(从四个微场景)(1)

一趟“驶向春天”的列车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游客们身上轻薄的衣衫昭示着春的来临。“欢迎上海的客人们来到夷陵!”递上一朵娇艳的康乃馨,送去一句热情的问候,迎来“静安·夷陵号”旅游专列上的大批游客,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旅游从业者们露出笑容:春天,来了。

随着旅游行业的回暖,因疫情中断的“静安·夷陵号”旅游专列再次启程。约300名上海游客搭乘恢复开行后的首趟专列从上海市静安区驶往素有“三峡门户”之称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开启为期5天的三峡人文观光之旅。

2023年是静安区对口支援夷陵区31周年。31年来,这场跨越山海、情牵手足的对口支援协作和帮扶取得了丰硕成果。“静安·夷陵号”旅游专列就是沪鄂文化旅游深度合作的实际行动。

青山飞流下,水映一湾花。人间四月天,秀丽幽深的三峡风光宛如一扇画屏,游客移步换景,人在画中游。品一道农家野菜,听一曲土家族山歌,“老灵、老嗲、老赞额!”上海游客竖起大拇指。

峡江县红色故事(从四个微场景)(2)

除了秀美的自然风光,夷陵的“国之重器”更令人震撼。

傍晚,游客们来到夷陵区三斗坪镇中堡村,在观景平台上观赏三峡大坝。眼前是高峡平湖,脸旁有江风拂面。闻名世界的三峡大坝就建在中堡村的中堡岛上,中堡村的观景平台也成为了观赏三峡大坝的绝佳观景地。

中堡村被称为三峡坝首第一村,历经葛洲坝、三峡大坝两次移民搬迁。

全村户籍人口三千多,移民搬迁后只有不到500亩土地。人多地少,很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土地有限,发展农业不是中堡村致富的出路。

“但我们这里地理位置很好,旁边有三峡人家、三峡大坝,又靠近屈原故里秭归。”中堡村村支书郑莉莉说:“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就‘靠坝吃坝’!”

要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对村里的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中堡村的改造提升,是上海对口支援夷陵工作的重点项目。

从改善移民生产生活环境入手,上海援建中堡村、下岸溪村水厂,让4000多名移民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援建三斗坪镇集镇道路刷黑及沿江步行街项目建设、中堡村环行公路改造升级等交通建设项目,拓宽了坝区组团城市骨架,改善道路交通环境,在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时,也为游客到访“铺平道路”。

峡江县红色故事(从四个微场景)(3)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喜欢来、留得住,上海援夷整合多方力量,培育壮大民宿产业集群。如今,已经开门营业的民宿异常“火爆”,一房难求。

“后悔没有早点来,我愿意在三峡发一个月的呆。”“大落地窗外就是三峡大坝,运气好的话,躺在床上就能看到泄洪的壮观景象。”游客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为中堡村的民宿当起了“自来水”。

随着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成效逐步显现,村容村貌越来越美,游客“心动”,百姓“行动”。“我们碰上了好时代!”中堡村村支书郑莉莉表示,“不少村民正在筹备自家房屋,打算开门迎客了。”

峡江县红色故事(从四个微场景)(4)

一部“直达幸福”的电梯

一部“直达幸福”的电梯,让老李打消了搬家的念头。

老李住在夷陵区小溪塔街道平湖社区畜牧小区,这片建于1996年的居民楼,楼层均高7层,没有电梯。“住七楼,爬上爬下太累。”老李说,特别是夏天,买上点米面等重物,实在让人吃不消。“想把房子卖了搬走算了。”

没有电梯居民出行不便,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基本靠邻里互助上下楼。小区居民多次向社区呼吁加装电梯,社区亦苦于无政策、资金支持,无法回应居民诉求。

2021年,上海市对口支援夷陵区老旧移民小区加装电梯政策实施,平湖社区积极申请资金支持,争取到位建设资金75万元(人民币,下同),加装电梯15部。畜牧小区作为率先开工建设的小区,2022年开工,同年3部电梯便建成投入使用。

有了电梯,老年人出入上下“一键直达”,畜牧小区也成为远近居民羡慕的小区。出行方便了,老李也打消了搬家的念头。

自2021年以来,上海市对口支援夷陵区老旧移民小区加装电梯项目全面铺开。据此间官方表示,截至目前,已加装电梯70部,己投入使用63部,在建7部,惠及小区26个、居民3300余人。

“直达幸福”的一部电梯,是上海对口支援工作的生动写照。实际上,坚持对口支援项目资金向民生倾斜、向移民倾斜,不断增强移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上海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始终坚持的主线。

对口支援工作伊始,上海立足移民群众“搬得出”,筹措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基金,创造性地在移民安置点实施一批“五个一”工程,即一所希望小学、一所幼儿园、一个文化站、一个卫生所、一个农技站,配套建设道路、饮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有力助推了两地移民安心搬迁、放心安置。

随着对口支援工作不断深入,确保移民群众“稳得住”成为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三十多年来,上海聚焦立足移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对50多个移民街道、小区开展综合帮扶和治理,惠及万州和夷陵移民群众20多万人,极大改善了移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峡江县红色故事(从四个微场景)(5)

一条“写满上海”的马路

上海小学、上海中学、上海医院……在重庆市万州区,有着一条“写满上海”的马路。在距离上海1470余公里的万州,缘何有这么一条聚集着上海元素的马路?

上海与万州,因三峡工程而结缘,由三峡移民帮扶而延续。自1992年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开展以来,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人才交流培训等方面,对万州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援助。

“以前,街上擦皮鞋的小贩听说你是上海人,有时候钱都不收的。”有万州民众告诉记者。这当然是笑谈,却能体现万州人的爽直和他们对上海的情谊。

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的前身是四川省万县鱼泉私立中学;1982年,升格为万县市第五中学。万县市第五中学的搬迁是上海对口支援万州的工作重点之一。

移民搬迁,让这所中学面临巨大的挑战;对口支援,也让这所中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万州上海中学1998年整体搬迁时,225名学生参加高考,无重本上线学生;2022年,我们有812名学生参加高考,上特殊资格线370人。”校长罗族诗回忆道:“以前,我们学校在万州的排名是很靠后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万州的第一方阵,本科上线率达到90%以上。”如今的万州上海中学,已经是重庆市级重点中学。

峡江县红色故事(从四个微场景)(6)

记者在万州采访时,恰逢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专家代表团来到万州上海中学考察交流。万州上海中学今非昔比的变化,也让结对支援的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校长何莉感慨颇深。

2009年7月,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与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正式缔结为三峡对口支援友好学校。

何莉介绍,每年,万州上海中学每年遴选2至4名优秀青年教师赴卢湾高级中学跟岗“影子培训”。迄今为止,已为万州上海中学培训34名青年骨干教师。而卢湾高级中学则多次派教育专家团赴万州开展学术交流,通过举办讲座、献课、分组交流等方式,为万州上海中学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2014年,万州上海中学老师刘维琴赴上海跟岗学习。“最开始两周主要是跟随指导老师听课学习,汲取他们的教学方法,后面会上台体验讲课。”刘维琴说,跟岗学习过程中,对上海的学校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心理活动实验课,带着学习成果回到万州。“我们的高三学生就有心理实验活动课,教学生们如何减压、给出复习建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睡眠等,学生都很喜欢这堂课。”刘维琴表示,如今万州上海中学的心理室已成为学校特色。

万州上海中学老师向承方也曾赴卢湾高级中学进行一个月的跟岗学习。“老师们的课堂精致、高效、丰富多彩,我要学的不仅仅是如何讲好一堂课,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向承方说。

“我们两校的结缘,最初是政府行为,现在已经上升为两校之间的真情实感;我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帮扶,更是相互学习和交流。”何莉说:“同饮一江水,共叙两校情,这种情谊我们会一直持续下去。”

峡江县红色故事(从四个微场景)(7)

一方“承载梦想”的小院

转过一道弯,拾阶而下,洁白的石板路两旁是月季、绣球等各色花卉;一汪傍山而蓄的池塘边花木丛植,盛开的橙花让空气中多了一丝甜蜜。回首一望,竹篱院墙上,上书着“带富群众”四字。

这处风景如画的地方,是重庆市万州区新田镇义和村的“老湾院子”。一方小院如何“带富群众”?这还要从上海市对口支援万州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说起。

2021年2月,上海援万干部带着数名园林专家飞来万州,在两天时间里走了5、6个村落。最后一站,他们来到了老湾院子。

老湾院子先天条件并不算好,由于饮用水水源地蓄水不够稳定,村民用水有时较为紧张。然而,这里居民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很是强烈。早在2018年,村里的冉瑞英、杨绍芬、冉瑞碧三名返乡妇女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带动在家村民修复、整治、美化自家院落。3位妇女的行动影响了老湾院子22户82名村民。

新田镇副镇长唐鑫介绍,2021年,上海对口援助,在老湾院子打造万州区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改造房屋14幢,对房屋的建筑外墙、顶面、窗户和门头等统一建筑设计风格,对原有部分庭院进行升级改造,整修院坝约1800平方米。2022年,上海对口支援资金再次投入,在义和村实施乡村振兴示范点二期项目,也就是老湾院子下村基础设施改造及产业景观提升项目。

峡江县红色故事(从四个微场景)(8)

“以前到处是荆棘,垃圾成堆。下雨哪里都是泥,下山路又滑。”村民谭宗号一家祖祖辈辈住在这里,他家门前的小院正是老湾院子变化的生动写照。

整洁的院落中摆着数张小桌,三五好友团团围坐,品一品香甜的玫瑰香橙,尝一尝山野中特有的浆果。一条花径绕屋而下,不远处,池边一幢小屋的屋顶上,正落了细密一层皂角花。

乡村环境美了,在外务工的村民们更爱回家看看。“今年春节,好多人都回村里过年了,以往哪有这么多人肯回来。”谭宗号说,自家院子还被人相中,想来“搞直播”。“等项目验收后,再搞点娱乐设施,搞点农家乐。”面对未来,谭宗号期待满满:“环境好了,挣钱不用愁!”(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