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民间秧歌舞蹈(艺术夏邑民间舞蹈)

二鬼摔跤又叫“二娃摔跤”、“二喜摔跤”,是一人背驮着二鬼摔跤道具而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河南省夏邑及周边县市。此民间舞蹈已流传上百年,现面临失传境地。目前,二鬼摔跤已被商丘市政府公布为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平民间秧歌舞蹈(艺术夏邑民间舞蹈)(1)

二鬼摔跤的表现形式类似木偶,表演时,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二鬼摔跤道具有两个鬼头,互相对视,有两对搭肩假手,还有两个假腿,道具“身子”上盖着掩饰性的服饰。表演者在表演时,双手各握一个假腿作为“一鬼”的腿,表演者的双腿作为“二鬼”的腿,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的活动和综合利用戏剧、杂技、武术的推、踢、翻、滚、旋等动作的表现,给观众以两鬼打斗摔跤的喜剧效果。

太平民间秧歌舞蹈(艺术夏邑民间舞蹈)(2)

1984年2月,二鬼摔跤第三代传人孟宪超等人代表商丘地区赴郑州参加“河南省第五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主要演出了二鬼摔跤等节目,并荣获河南省文化厅颁发的优秀表演奖。有一次在省人民大会堂演出二鬼摔跤,观众惊喜若狂,掌声不断。

太平民间秧歌舞蹈(艺术夏邑民间舞蹈)(3)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逢会一般由“会首”负责筹办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在演出时间上,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清明节、农历十月一古庙会。在演出地点上,主要在广场、戏台、街头等。新中国成立后,在夏邑县文化馆的组织、辅导下,通过集会、文艺会演等活动,提高了表演技能,规范了表演形式。

1984年,夏邑县的二鬼摔跤在市里会演时,对其形式、内容作了改革,并改名为“二喜摔跤”。

二鬼摔跤表演风格独特、风趣、神秘、惊险,在整个豫东地区,现在仅夏邑县有一支表演队伍,此舞能在桌、凳上表演是独一无二的,它丰富的内容和特征在中华民舞中实属罕见。但因各种原因,此民间舞蹈面临失传。笔者在采访时,其第五代传人刘艺因经济原因外出打工。据说,刘艺的表演水准、难度系数已大大降低。

太平民间秧歌舞蹈(艺术夏邑民间舞蹈)(4)

民俗表演《二鬼摔跤》 苗育才/摄

为保护、传承这一弥足珍贵的民间舞蹈,夏邑县政府制订了五年计划,将进一步对民舞老艺人进行普查,进一步摸清二鬼摔跤的流传过程。同时,在未来5年中,夏邑县文化部门将促进二鬼摔跤与其他民间舞蹈的融合,以达到繁荣民间舞蹈的目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