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是扩大规模还是缩小规模(专栏刘建琼)

理解“教学相长”

新课改是扩大规模还是缩小规模(专栏刘建琼)(1)

刘建琼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知名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新课改是扩大规模还是缩小规模(专栏刘建琼)(2)

“学学半。”何意?

意即“教是学的一半”,文句源自《尚书·兑命》。“兑”即“悦”,所昭大意于别类文献可见,如《礼记·学记》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前苏联“合作教育学”和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之义,言说师生关系的“相对”而“相成”的转变,道理与其相似。看来民族经典文化意义在于独特又普遍,既有别于其他体验与收获,又备具人类追寻与概括的共知共理。

《学记》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体系完整的教育文献,乃先秦儒家学派大师们依循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抽象经验,提炼观点而成。论及“教学相长”,作为《学记》重要论点,其最大贡献是首示“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研读《学记》发现,“教学相长”之“教学”确非现代“教学”之意义,特指“教”和“学”两种活动。“相长”即相互促进,故“相长”之“长”,读成“zhǎng”,解为“增长”。“学”乃教师之“学”,非学生之“学”,故教师自身的“教”和“学”两种活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古代儒学大师,以现今话语体系言说,是为“学者型教师”。他们是虚心向学、勤奋求学的学习者,又是学生的点拨者和引路人。《学记》之“教学相长”所阐明的“教与学的辨证关系”集中主体为教师,其思想与儒家知与行、学与用辨证统一的思想一脉相承。

新课改是扩大规模还是缩小规模(专栏刘建琼)(3)

追溯先秦诸子论著,“教学相长”思想之源头,儒家尤其是孔子当是。但此时大多限于讨论“学”,诸如《论语》之“学而时习之”,《荀子》之“学不可以已”等,比较少讲到“教”。至帝制时期,“教学相长”思想内涵扩展,唐之韩愈、宋之张载、明之王阳明等之贡献不可磨灭。推及至近现代,西方师生“民主平等”之思想深入人心,陶行知将“教学相长”的内涵继续发展为师生之间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至于当代,“教学相长”思想,推进为“教长学”“学长教”和“促相长”。“教长学”是基本,“学长教”是精髓,“促相长”是必然结果。三者皆为“教学相长”内涵之应有之义。

演说推移,“教学相长”已然成为构建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则和最佳特性。其思想的追寻推演,除去“师生关系说”,还有“规律说”“原则说”。

所谓“规律说”,就是把“教学相长”看成是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如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就为此做出了注解。孙培青阐述道,“‘教学相长’的本意并非指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们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也有“原则说”,它将“教学相长”定位为“教育教学原则”而得名,可以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相互促进”。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认为这一原则“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关系”。王炳照等人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指出,“‘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笔者思考,规律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而原则是基于规律的主观要求。教师教学生的活动和他自己的学习活动尽管会相互影响,但并不一定是相互促进关系。希望教师做到“教学相长”,是美好愿望和主观要求。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相互影响是教学的基本规律,但“教”不一定促进“学”,“学”不一定助长“教”。所以,“教学相长”是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主观要求,是教师提高的原则,是教学的原则,而非教学规律。

今之教育教学纷繁芜杂,大道若简,亟需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目前,教师专业发展有国培、省培来示范,但根本途径还是校本研训。“校本”之义,学校为基,教师为本,强调“自我更新”。既要反思批判,又要合作行动,可以算“教学相长”思想的切实运用。又如“学生是主体”观点,已然成为了“教学相长”发展的另一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从以往教学对学生成长的偏颇中吸取教训,努力转变忽视学生情感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等急功近利的做法,提倡认真地对待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内心世界,强调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窃以为,“教学相长”的高明在于它道出了人在教学中成长的真谛——“相长”,相互依存,相互交往。

在教学中,人成长的关键在于与他人有效的互动。这种互动既包括教与学的互动,也包括学与学的互动。交往教学论认为,交往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交流、沟通和理解,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教学交往使师生真正涉及到由不同个性和视界所构成的“精神场”。通过交往,主体超越自我的界限,在自我的不断开放和更新中,与他人、社会和世界互相融合,从而在相互超越和无限开放的过程中达到沟通和理解。交往使师生不拘泥于自我,走向对方,走向他人,认真聆听和感受他人并真诚地开放自己,丰富彼此的认知和情感,分享彼此的心智。交往使师生双向建构成为可能,“相长”的师生关系也在交往中得以生成。

新课改是扩大规模还是缩小规模(专栏刘建琼)(4)

新课改是扩大规模还是缩小规模(专栏刘建琼)(5)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0年6月A版

◉ 专栏 | 刘建琼:懂得“因材施教”

◉ 专栏 | 刘建琼:认识“知行合一”

◉ 专栏 | 刘建琼:浅析“文行忠信”

◉ 专栏 | 刘建琼:再述“有教无类”

新课改是扩大规模还是缩小规模(专栏刘建琼)(6)

新课改是扩大规模还是缩小规模(专栏刘建琼)(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