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为什么在广东比较流行(从舞狮到醒狮从江湖到庙堂)

记者 | 小魁

编辑 | 姜妍

作为一部动画电影,《雄狮少年》的上映,有人赞誉“拆除神话引擎之后,才可以谈国动之光”,也有人不断盯着动画的人物造型进行抵制。舆论场上时有波澜,终是不惊。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动画作品,它以留守少年阿娟和好友阿猫、阿狗跟随落魄的“狮王”咸鱼强学醒狮为线,讲述他们的成长,完成咸鱼翻身,从病猫变为雄狮的励志电影。励志是电影的基调,这也是为何同是民俗为媒介的电影,吴天明的《百鸟朝凤》尽是忧伤,《雄狮少年》则写满了力量、感动,哪怕其中有那么多无奈和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

电影开始于2005年,何以是这一年,电影没有说。2005年,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身上数千年的税收枷锁没有了。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进城务工从上世纪80年代起渐成惯常,城市发展也极大地享受到了人口红利,获得了快速发展,电影中也展现了广州城的天际线,炫目、震撼;与此同时,乡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开始显现。

此为电影的背景,也是衰人阿娟希冀改变的开始。成为那个引子的,便是醒狮。

《雄狮少年》是有野心的电影,这样说,不是因为电影里讲了一个好故事,不是因为它用动画完美表达了醒狮动作的流畅性,而在于电影有强烈的在地性,它有着丰富的民俗指向。醒狮是那个可以串联起岭南过往与现在、民俗与历史、江湖与庙堂的事物,在这此向度上,可以说不知醒狮,是不知岭南的。

本文将从这一角度,讲述醒狮背后的历史、民俗、武术,尝试勾勒一个多维一体的岭南。

01 现实:生活之下,醒狮无法养家糊口

两三年前,我曾在佛山南海采访武术的相关选题,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舞狮。也是那时,佛山祖庙黄飞鸿纪念馆前的广场上有高桩狮表演,我第一次现场看到醒狮。没两天,在大沥镇点头村祠堂前,又看了波仔的醒狮队训练。那日正值傍晚,天气依然溽热,队员们在高桩上腾、挪、闪、跃、旋,完成各种狮子的喜、怒、静、醉、醒、惊、疑、寻、盼等神情。高桩矮的有1.2米,高的有2.5米,在台下,我看得真切,竟有些许紧张,生怕他们完成不好飞跃。

舞狮为什么在广东比较流行(从舞狮到醒狮从江湖到庙堂)(1)

波仔叫梁建波,练的洪拳,是佛山武术界的一号人物。如他这般,练拳醒狮,在佛山几乎成为一种范式。十日采访,我之所见,大沥杏花武馆龙形拳传人利伦枝、里水北沙武馆白眉拳黄新建、鸿胜馆蔡李佛拳黄镇江等武人,在传各家拳法时,都教练醒狮。

波仔年轻,还兼有其他工作,如为影视剧做武打设计,也做替身。身份众多是传统武人常有的状态,波仔并不特殊,即使黄飞鸿还不一样如此。黄飞鸿为洪拳中兴之人,教拳,舞狮,开宝芝林,医武一体,本是老辈武人的惯常,民众早已知晓,却少有人知黄飞鸿曾在鱼栏、果栏、菜栏做过“三栏教头”,更有说法,黄飞鸿有几次在军中也充任教头,甚至随刘永福的黑旗军远赴台湾地区,抵抗侵略。这就远非普通武者所能比之,是侠之大者了。

波仔身上有老辈武人的影子,这是话往好了说。旧时,武人舞狮,在勾栏瓦肆之中,是藏武于狮、藏武于民的表现;而今,太多的是无奈,是为生计而虑。

今时之无奈,《雄狮少年》有交代。无论是隐于市井的醒狮高人咸鱼强,还是电影主角阿娟,生活之下,醒狮都不足以养家糊口。咸鱼强丢下过往,不见了迷人的舞步,唯有沉重的脚步,阿娟外出务工的父亲重伤回乡,家庭没有收入,陷入困顿,阿娟也只能离乡去了广州。所幸,没丢下狮头。

醒狮难以养家糊口,自古皆如此,毕竟醒狮从没有成为主业;《雄狮少年》也没有给出烂俗的剧情,让阿娟赢了大赛,然后实现阶级跨越,一心醒狮了。电影的最后,阿娟背上了行李,仍旧去往上海,那里打工挣钱更多。当然,此时的阿娟,心中有鼓点,眼睛有光,君子豹变,阿娟已是雄狮。

用醒狮完成人生蜕变,这是《雄狮少年》给出的主题。清晰,明确。虽说这一主题,说新不新,用传统民俗完成人生蜕变,在许多影视中都有体现;说旧不旧,说的是传统民俗如何有新意,只是如何与年轻一代结合起来,以前确实挖掘得太少。

02 历史:从舞狮到醒狮,成为民族自强的象征

狮分南北,舞狮,是一个统称,在广东称为南狮,有取其发源地南海之意,主要还是与北狮区分。南狮写意,在套路、角色上均与北狮都有差异,这些还是外在,关键是醒狮与历史、民俗结合之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明正统十四年“黄萧养之乱”,佛山各里之人扮故事,彻夜金鼓震天,以舞狮助城镇解困。

黄萧养之乱之于佛山意义重大,佛山首次进入正史,加快了社会的转型,使佛山迅速由一普通渔村成为南海六十四堡中的“首善之区”;再则,作为自然形成的市镇,实行堡、乡建制的地方事务均有地方乡绅主持,自然组织团练看家护院成为必须,聘请各地武师也蔚然成风。在这一点上,黄萧养之乱也间接助推了舞狮在岭南的推广发展。

至于南狮为何称醒狮,有说是晚清时因“拿破仑睡狮论”而有了“醒狮论”,遂变南狮为醒狮。

“睡狮论”层累而成民族寓言,后世之人已难具体考证其缘由,但毫无疑问,“睡狮论”是基督教中的“唤醒”主题,是启蒙话语,是进步史观,是晚清救亡图存思想的一个体现。学者施爱东层层“剥笋”,勾勒出了“曾纪泽—梁启超—晚清民族主义知识分子”这样一条大致的传播路线。此不是本文所论述要点,不作具体论述,但无疑“醒狮论”已经影响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知识分子自不必说,曾纪泽、梁启超先后有中国“先睡后醒论”,高燮、蒋观云都创作出《醒狮歌》,至于邹容、陈天华用“醒狮”“睡狮”为意象而创作出的诗歌,更是影响甚巨。

从舞狮到醒狮,此一民俗活动在社会层面获得了极大的影响,舞狮在华南地区不仅专称醒狮,更成为民族自强的象征。到了90年代,徐克拍摄电影《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时,还是让黄飞鸿在最后说出那句:“我们不止要练武强身,以抗外敌,最重要的,还是要广开民智,智武合一,那才是国富民强之道。”醒狮之民族自强意象竟主导了话语百年。

舞狮为什么在广东比较流行(从舞狮到醒狮从江湖到庙堂)(2)

电影是叙事的艺术,体现大工业的逻辑,醒狮是写意的艺术,有传统中国的情致。像中国本无狮,狮子生活在草原,不上山,也不下山,舞狮之舞,不过是祥瑞的表达,有狮舞传统,也与节庆相辅,移风易俗,渐次构建了岭南的醒狮民俗。

03 民俗:采青是精髓,有着美好寓意

《雄狮少年》是电影,有自己的语言,不好也不便对岭南民俗做过多解读,但不说不等于没有。举一例来说,无论是高桩狮、高台狮、高竿狮,还是凳狮等传统舞狮,几乎都有过桥环节。佛山有“行通济”民俗,正月十六,从晨至暮,男女老幼会会相伴过桥,过通济桥是民俗仪式的核心,却非全部,整个行程是一个封闭的环形路线,就是所谓“兜大圈,行大运”。

旧时,岭南遍布河涌,佛山更为水路之通津,本就多桥,更兼传统社会赋予桥生殖崇拜的象征,于是过桥就有了求子的意思;另外,中国有“走百病”民俗,它有度厄、祛病等内涵,在南方,桥多,过桥也就成了“走百病”的必要仪式。

醒狮过桥,这在《雄狮少年》中表现得很充分。电影最后部分,过桥最有戏剧性。狮子过桥亦可表现狮子寻路、犹疑、观察、飞跃、试探等动作,增加表演元素,狮子活灵活现,也就更为动人了。当然,从根本上说,狮子过桥是现实中“过桥”的再现,仪式吉祥,如此设置也就顺理成章了。

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所在。采青的过程,如同戏剧一般,起承转合,故事性极强。青分低青、中青、高青,根据青所在的高度而做的区分。电影里醒狮是高桩狮,是高青,其技巧难度当然最高。黄飞鸿功夫底子厚,练就飞铊采高青的绝技,自然历代传颂,至今南海西樵村大桐显岗村仍有老人口耳相传黄飞鸿用飞铊协助村里狮队采高青的故事。惜乎,此一绝技早已失传,其再传弟子朱愚斋曾记载梁宽“飞锤”采青绝技,想来飞锤与飞铊技艺相近,可惜也未传下,如今只剩飞铊,陈列在黄飞鸿纪念馆。

采青之关键,在于其是醒狮的高潮,还在于其本身的意涵。

采青,也是偷青,这一民俗来自北方“放偷”习俗,华南地区曾有“偷瓜祈子”,后演变成“偷青”。这一仪式,实有巫的成分,有中秋、有元宵,有妇人潜入他人菜圃中,摘取青菜,以偷来他人福气。在中国民间,福气并非玄虚,它是实在的,之所以用偷,说起来也简单,因为索要青菜合理,向他人要子孙或福气则不被允许,于是只好“偷”了。

采青是偷青的文雅表达,其后采青在“行通济”风俗中也是必要环节,只是也有流变,采青后来更多就换成买生菜了。生菜,生仔,生财,取得是这一美好寓意。

至于采青有“踩清”之说,而此,又要讲到岭南武林。

舞狮为什么在广东比较流行(从舞狮到醒狮从江湖到庙堂)(3)

04 武林:藏武于狮,反衬醒狮之灵活

关于岭南武林,《雄狮少年》没有着墨,也无处落笔,毕竟它是从留守少年着手,讲述的是现代舞狮,更讲究技艺;不过对岭南民风好斗,电影似有所指,像电影中醒狮青年斗狮不过,就动了武。当然,还是要说,这是一部咸鱼变雄狮的励志电影,过多指向也会散了电影的脉络。

岭南武林,洪门是代表,洪门就是我们熟知的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旗而成立的秘密组织。洪拳是洪门内传习的拳法,早期是岭南最大的武术流派,南拳其他拳种多与洪拳有牵连,思想上更是。蔡李佛拳陈享创拳之初,就设了洪圣武馆,“洪圣”二字所指明显,一样有“反清复明”思想。咏春在岭南武术中最为特殊,它不设舞狮,但其起源有一说是天地会内流行的拳术;还有一说,咏春传人也曾在粤剧“红船”上待过些时日,咏春中兴之人“佛山赞先生”梁赞,其师梁二娣、黄华宝都是红船子弟。红船是粤剧艺人走乡演出的交通工具,粤剧戏班成为反清力量的重要隐匿之地。

反清思想是岭南武林的一种共识,至于他们醒狮,藏武于狮,结合了采青民俗,顺理成章就有了“踩清”之说。

藏是岭南武林内在精神。藏武于秘密社团,藏武于红船,藏武于勾栏瓦肆,藏武于地方团练,包括藏武于狮,都是藏,还有一藏,是“藏桥”。此处的桥是桥手,也就是手臂。

南拳多用桥手,强调其灵活与硬度,而下肢称马,讲究沉稳。醒狮步伐也就以南拳步型步伐为基础,诸如马步、弓步、跪步、麒麟步、虚步等,都是来自南拳步型。常见世人藏拙,醒狮却藏巧——醒狮之人戴上狮头、钻进狮披,就藏住了桥。于是,君之所见步稳狮稳,步快狮快,藏住了桥手,反衬醒狮之灵活。

《雄狮少年》不涉及过往历史,却可触发记忆之场。如我这般,并非岭南人,有的也只是岭南的碎片记忆,电影的上映,几乎瞬间之间就调动了我的思绪。可以说,醒狮,是鲜活的,是情感的,是经验的,是神圣的,是现在的,如此就串联起了电影背后的华南,隐匿的岭南。这如何不是电影的价值所在?

纵使电影并不完美,电影的前半部分,有太多套路,或是致敬,如前所述,它终是可贵的尝试,连接了传统民俗与年轻一代,电影的最后阿娟逾越旧时约定,把狮头挂在擎天柱上,一样是用尝试期待奇迹。如此比较,这不足之处,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