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动画(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年级下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动画(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

一、字形演变

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一年级下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动画(汉字的起源与演变)(2)

一年级下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动画(汉字的起源与演变)(3)

周代的金文则更加浑厚、丰满而有张力,如《裘卫簋》和《此簋卒》中的“七”:

一年级下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动画(汉字的起源与演变)(4)

一年级下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动画(汉字的起源与演变)(5)

小篆则将“七”字的竖画弯曲:

一年级下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动画(汉字的起源与演变)(6)

一年级下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动画(汉字的起源与演变)(7)

隶变后延续小篆在写法:

一年级下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动画(汉字的起源与演变)(8)

一年级下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动画(汉字的起源与演变)(9)

楷书竖画弯曲,字形更加规整统一:

一年级下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动画(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0)

一年级下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动画(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1)

二、含义

“七”,指事字。在一横中间加一竖划,表示将某物从中切断。“七”本义为切断,早在商代甲骨文中,“七”就借为数词,本义则淹没不闻;丁山《数名古谊》:“七古通作‘十’者,刌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则七即切字。” “自借为七数专名,不得不加刀于七以为切断专字。”(刌cǔn,分割;截断。)意思是“七”本义为切断,但被借用为数字后,就另造“切”字作切断讲了。

《说文解字》:“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衺出也。”(注:衺xié,古同“邪”,此处当斜讲)。

现在只保留有数字7这一个意思。

三、“七”与“十”写法的区别

“七”的甲骨文和现在的“十”字很像,但古时一般不会发生,因为甲骨文的“十”为“丨”,金文中间变粗,像个椭圆形,或者中间结点涂成●,二者本不会相混。后来“十”字中的一点变为短横,“七”字则写作长横短竖之形,二者固然有所区别,但还是很易混淆,所以战国时出现一种将“七”字的竖画弯曲,写作“七”来加以区别,小篆认同了这种写法并将之规范化。虽然汉代仍存在作长横短竖结构的“七”字异体,但到楷书中就只剩下与“十”有明显不同的“七”字了。

四、相关常用语

七体:指汉赋中一种以七段问答为主题的文学样式。

七七:按阴阳学说,七是由阳转阴的分界,故人死后,每七天一祭,俗称“七”,共七次,称“做七”,至七七四十九日,叫“七七”。也叫“尽七”、“满七”、“断七”。

七略:古书名。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西汉刘歆编辑宫廷藏书,分成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七类。故称《七略》。

七窍:指人头上的七个孔,即两眼、两耳、两鼻孔和口。

七雄:也叫战国七雄,指战国时秦、韩、魏、楚、燕、齐、赵七国。

七情:中医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可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七情”最早见于《礼记·礼运》中,原文记载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在《三字经》中也有记载:“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五、神奇的数字“七”

女娲造人:

上古的神话传说《女娲造人》讲述,女娲在创造出人类之前先造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从第1天至第6天,分别创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到第七天才完成了造人计划,遂将这天设为人类自己的节日。据晋董勋的《问礼俗》,从新年的第1天到第7天,分别是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将新年首月的第7天设为“人日”,最晚在魏晋时代已很盛行。晋代李充《登安仁峰铭》便称,“正月七日,厥日为人;策我良驷,陟彼安仁。”

“七夕节”:

农历七月的第7天,即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牛郎和织女相聚鹊桥,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因为该节日的主角是女性,故又被称为“女节”或“女儿节”,也被视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做七”:

在古代丧俗中,数字“7”同样也十分神秘。至今,民间在亲人亡故后都有“做七”的风俗。所谓“做七”,就是在人死后,从第7天起,亲属每隔7天设斋会祭奠一次,前后7次,“七七四十九天”结束。

民俗学上的解释认为,这与“转世”传说有关。按照迷信的说法,人死后7天就会转生,每7天为一期,期满后会再降生,所以死后第7天要为亡者设立灵座。若第一期后未得生缘,则要再等一期,如此这般,7期为限,49天后除灵。还有一种迷信说法是,亡魂通往阴间的路上有层层关卡,每过7天要过一道关口。为亡者“做七”,实是为了护卫其顺利到达阴间,免做孤魂野鬼。在第5个“七日”,亡者最受累,所以又以“做五七”最为隆重。古代早期,“7”在丧俗中的身份很尊贵。《礼记·王制》中有这样的说法:“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而其他人死后则不能使用这种礼仪。

七日节律、七年节律:

我国二千五百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已经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七年节律。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写道,如果外感风寒,即使不治疗,只要不发生合并症或并发症,一般7天就可以自行痊愈,如果7天不好,病程就会延至7的倍数,14天或21天,这种规律被称为七日节律。一般的感冒,不用吃药、打针,7天会痊愈。现在专家把防范新冠病毒的隔离期也设定为14天或21天,也是遵循的七日节律。

动物和人的怀孕周期都是7的倍数。如:

鸡孵蛋:7X3=21天

猫怀孕:7X9=63天

兔子怀孕:7X4=28天

老虎怀孕:7X15=105天

人类怀孕:7X40=280天

谚语:兔一,猫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十,马十一,驴一年。就是讲的这些动物的怀孕到生仔的周期。

7日节律如何形成?它是受太阳和月亮的共同作用形成的,阴历(中国传统日历)一个月有28天,一个月存在四次潮汐,28除以4就是7天,因为人类祖先来自海洋,人体大部分是由水组成,所以人体7日节律,也可以看成是潮汐律,这就是天人合一。

一年级下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动画(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2)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里以“女七男八”为节律:“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近代西方的人智学也认为人的意识是阶段性的发展,七年为一个周期。

《易经》中说:“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意思是说,天道的规律就是这样,七天循环往复,寒来暑往,暑往寒来,春夏秋冬,日月升降。

在中国,人们常说“七”是一个轮回,天上有七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阳和月亮),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音有七音(宫、商、角、征、羽、变宫、变商),色有七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七”是与时间、生命紧密相连的神奇数字,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一年级下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动画(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