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有抑郁和焦虑(北上广人的焦虑和抑郁)

来到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是我们在选择生活,还是生活在选择我们?

大城市和小城市、农村生活相比,会不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除了现实价值以外的好处?

带着这些问题,精选君开启了这第27期0时差的素材搜集。然而…… 我用谷歌学术和大学图书馆资料库试了各种 “心理” 和 “大城市” 的关键字组合,看到的 90% 都是在讲 “大城市生活给人带来的坏处”;剩下的 10% 就算是提到了 “好处”,但也都是 “有条件的”。

于是我诞生了新的灵感:生活在大城市,要想获得好处是 “有条件的”,那些所谓的“坏处”,是否也有条件呢?如果这些条件可以去除,是否坏处也可以转化为一种无害的存在呢?

让我们先从一项声称「大城市对人的伤害已经侵蚀了大脑」的研究开始。

为什么我有抑郁和焦虑(北上广人的焦虑和抑郁)(1)

  • 压力之下,大城市居民的『杏仁核(amygdala)』过于活跃(overactive)、小城市居民的杏仁核活跃度较低、农村居民最低

  • 压力之下,这 50 个志愿者的『前扣带皮层(perigenu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简称pACC)』活跃程度和他们当前的居住地无关,而是和他们童年的成长地。在大城市度过童年的人,pACC 最为活跃;而在郊区和农村长大的人,pACC 活跃度最低

  • 压力之下,大城市居民的杏仁核和 pACC 脑部连接较弱

  • 为什么我有抑郁和焦虑(北上广人的焦虑和抑郁)(2)

    这两组实验结果意味着什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 「杏仁核」与「pACC」这两个脑部结构:

    • 杏仁核的两项主要功能是:危险和威胁评估(assessing threats)、恐惧反应(generating fear)。杏仁核的异常运作和焦虑(anxiety)、抑郁(depression)都息息相关

    • pACC 则是杏仁核的管理机制,比如:当杏仁核过于活跃(让人处于高危恐惧中时),pACC 会尽力让杏仁核冷静下来。pACC 同时也帮助我们管理情绪、应对恶劣的外部环境

    看懂了没,德国的这项研究是在说什么?

    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在压力面前,杏仁核超载运作(可能进一步导致焦虑和抑郁);而那些在大城市度过童年的人,面对超负荷运转的杏仁核,虽然 pACC 也拼命运作想要控制住它,但两者的脑部连接较弱,所以结果就是脑袋快要炸裂但也没能让杏仁核冷却下来。

    这项研究发表之后,媒体炸裂了,纷纷表示:“大城市的人心理疾病多,这下终于有了脑神经研究的有力证据!”

    媒体会这么说也不无道理。调查研究发现,和郊区/乡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的:[2][3]

    • 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患病率高21%

    • 情绪障碍(mood disorders,包括抑郁症)患病率高39%

    • 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患病率高50%……

    为什么我有抑郁和焦虑(北上广人的焦虑和抑郁)(3)

    英国心理和精神疾病地图

    按精神分裂、躁郁症和其他疾病的发病率区分

    深蓝-低于全国平均;淡蓝-全国平均;黄色-高于全国平均

    不难看出,黄色聚集在英国主要大城市区域

    来源:英国公共健康(Public Health England)[4]

    “你们大城市人啊,焦虑和抑郁还有各种心理 精神疾病的人都更多,不过没事,你们大城市里这种医疗资源和心理专家也更多、更发达” 一位网友在此类报道的末尾如此评论。

    “还有还有,城里人可能会反过来嘲笑我们小地方的人说:你们这些小地方,心理疾病统计数据之所以低,是因为我们这里的心理疾病诊断和统计能力不如他们嗯~” 另一位网友如此回复上一条评论,活生生给我们城里人补了一刀。

    这哪是北上广人在嘲笑小地方的人?分明是农村人在嘲笑北上广啊!!

    北上广深的各位朋友,你甘心吗?不甘心的话,我们就一起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城市病”?

    为什么我有抑郁和焦虑(北上广人的焦虑和抑郁)(4)

    - 02 -你的 RP 还够用吗?人口密度与社交孤立:「大城市病」的症结所在

    同在德国的临床医学博士 Mazda Adli 认为:大城市是『群体孤独症(loneliness in the crowds)』的温床。

    在大城市,“周围人很多”和“孤身一人” 这两个看似彼此矛盾的状态,得到了共同存在的机会。

    当这两者并存又难以平衡的时候,人很难过上一种“理智、合理的生活(a resonable life)”。

    说这话的,是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心理学家 Stephen Kaplan。他提出的『合理个人模型(Reasonable Person Model,简称“RP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个现象,也为大城市里迷失自己的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建议。[5]

    (艾玛这 Kaplan 教授的模型,为什么要叫 “RP模型” 呢?现在终于知道 RP 的分量了……)

    为什么我有抑郁和焦虑(北上广人的焦虑和抑郁)(5)

    合理个人模型(Reasonable Person Model)

    “RP三要素” 图解(来源:Wikipedia)[6]

    RP理论的核心是:人是围绕“信息(information)”生存的。我们需要获取信息、给信息赋予理解和含义、也使用这些信息来给周围的人事物产生影响。这具体包括三个要素:

    建立模型(model-building):理解围绕自己的各种信息、基于这些讯息建立知识模型;带着这个模型去进一步探索身边的更多信息

    • 效能(being effective):不断审视和培养自己收集、理解、组织信息的能力;保持清醒和理性判断的能力

    • 有意义的行动(meaningful action):基于自己收集到信息采取对应的行动,从而对身边的人事物产生影响、能有效地参与到社交生活中、也能赢得和周围人的互相尊重

    能有效做到这三点的人,就是一个“合理个人(a Reasonable Person)”。反之就会是一个人无情无理(unreasonable)和非正常(abnormal)的开始 这当然不等同于心理和精神疾病,但的确是偏离了一个人本可以拥有的最佳生活状态。[7]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大城市的人的 RP 都去哪了?

    问题就出在 Mazda Adli 博士说过的“群体孤独症”

    当周围的人事物(信息)超载、你缺少消化和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低效能)、身边如果还缺少好朋友和家人的人际支持从而导致自己仅有的信息也没人聆听、了解你、为你做些什么(行动),你的 RP 想不出问题都难啊。

    对比城郊和农村,一说起“乡村生活”,第一印象就是“简单”,第二印象就是这种简单带来的“美好”。

    因为简单,所以不用担心信息过载;

    因为简单,所以处理信息时建立起来的模型在大多情况和大多人身上都同样适用;

    因为简单,所以不用太担心自己说出的话会被曲解、自己做出的事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所谓的 “RP爆表”,在生活简单而美好的地方,就是这种高效建模、强劲效能、意义行动的表现。

    泰戈尔曾经说过:“孤独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

    我不清楚泰戈尔的这句话,是否是写给大城市的朋友;我也不清楚,北上广每天有多少人在狂欢;我想我只知道,大城市里有太多太多的人,每日每夜和孤独做伴。

    然而,对太多人来说,来到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并非心甘情愿的自主选择,更少有人会在来到大城市之前,做一次 “RP模型测试”,看看自己和大城市的 “契合度”。

    谁不是为了生存和那个所谓的“更好的未来”,摸着石头过河呢?

    那难道,我们就没办法提升自己的 “RP” 了吗?

    为什么我有抑郁和焦虑(北上广人的焦虑和抑郁)(6)

    - 03 -北上广人的 “RP提升秘籍”

    许多朋友在初识「合理个人- RP模型」之后,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嗯,简单的生活更好,所以郊区和农村才是幸福生活的发祥地,大城市的人注定是不会拥有幸福的。”

    绝对不是。RP模型建立的初衷,就是意识到 “不同人对信息量和刺激的需求是不同的”,有些人生来就爱大城市,还有那些就在大城市出生的人。RP模型,是城市心理学家(Urban Psychologists)送给城市居民的礼物。

    在美国,城市心理学家和政府、地方组织合作并巧妙运用RP模型,改善城镇规划和城市设计,尽可能全方位提升城市居民RP的三方面能力。

    (不行了不行了刚才这段话我怎么写得像是政府工作报告…………)

    国外大城市的人是怎样“赚RP”的?举几个再简单不过却非常有用的栗子:[6]

    美国:道路和路标规划(traffic landscaping and road signs) 重建市中心的道路规划,包括平行和穿插道路的设计,辅以更为清晰的城市地图和路标,让任何一个初来此地的人都能分分钟get到自己在哪里、要去的目的地怎么走、预估到达目的地的时间长短

    新加坡: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提升与线路规划(public transportation improvement and redesign) 在道路复杂的情况下,开车出行是很耗脑子的事情,然而公交状况又拥挤不堪、地铁站和自己要去的目的地可能距离又不近,两边都不咋地。

    新加坡的城区规划是全球摩登国际都市的楷模,不仅获得过联合国多项城市规划奖,还设立了“李光耀世界城市奖(Lee Kuan Yew World City Prize)”,每两年一次,颁发给全世界在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工作中表现最突出的一座城市。

    2014年,中国苏州荣膺此奖项,成为国内获得这个奖项的第一城,我希望,不是最后一座。

    美国和加拿大:学校和少年宫针对青少年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课(information handling and problem solving lessons for the youth)从年轻人开始,培养RP模型中的“建模”和“效能”

    等等,这都是政府的作为,我们自己能做些什么?

    其实你能做的有很多,但心理学家告诉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在你的身边,拥有一个懂你的人,ta会胜过全世界。”

    第19期0时差里,精选君曾经为大家呈现过哈佛大学一项长达 80 年、至今仍在继续的心理研究:决定幸福的唯一要素,究竟是什么?

    答案是:人际关系的质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