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雷锋为主题的感想(当我们谈论雷锋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作者:新浪微博“@叙岚”

我一个朋友说过,把自己的思想装入别人的脑袋是很困难的。比方说,在很多人眼里,雷锋被视为精神的图腾,而在另一小部分人眼里,学习雷锋不过是一句空泛的口号。有些人打从心底将雷锋精神视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而总有一小撮人为抹黑雷锋不遗余力。谣翻中国的秦火火虽已被捕,但是我们必须反思的是,谣言何以传播,何以拥有如此多的信众,相信“雷锋生活奢侈”、诋毁雷锋精神的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态,为什么互联网上会出现质疑雷锋、抹黑雷锋、歪曲解构雷锋的声音?

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种说法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空喊口号,但是他们大概忘了,这种提法正好与时下很多“公知”热衷的“民主”一词殊途同归。今天,中国所实行的民主制度恰好是西方程序民主所难以抵达的本质民主,而“为人民服务”的英文解释也正好是“serving for people”。对为人民服务嗤之以鼻的人再去谈民主,着实有些站不住脚的。

今天,我想从一个草根的立场,谈一谈对雷锋的看法。我和雷锋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时代,他生活在物质匮乏、生存艰难的一代,而我幸运地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都有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代。我对于雷锋的认知,主要停驻在书籍和影视资料里。我并不赞同将雷锋奉为神砥、顶礼膜拜,因为雷锋不是神,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他对待艰苦生活的态度,对他人的善心,对社会的爱心。但是同样地,对于诋毁雷锋、否定雷锋精神的任何做法,在我看来也都是不可原谅的。道理很简单,雷锋精神的实质是为人民服务,而为人民服务的实质则是民主,在多元开放的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民主呢?

冠冕堂皇的词汇不多说,就讲一讲我身边的事情。前不久在宁波广为流传的“爱心妈妈”刘国娟,抚养了四个养女长大成人,又帮助他们寻回各自亲生父母的事情,着实令我深深地感动了一把。小时候,每当有乞丐上门乞讨,父亲总要拿出零钱来,因为他们生活太不容易了。去年八月,来宁波的第一天我就把包裹丢在了公交车上,一个素未谋面的女孩根据包里的一个信封,找到了我的母校,继而和我取得了联系,将包裹送到了我的单位,并且谢绝了任何报酬。

我想,雷锋精神并不是倡导大家去复制雷锋的艰苦生活,而是他虽然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仍然怀抱对他人的善意,对整个社会的爱。今天,当主流媒体积极传播正能量,唤醒社会良知,引导社会善行之时,仍有那么一小撮人,习惯性地唱反调。当老人跌倒的时候,当有人溺水的时候,当有人遭遇暴力的时候,如果没有人挺身而出,这个世界会是多么没有温度。

我们都知道,西方价值观强调的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权利,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借鉴了儒家“仁爱”思想的精华,更强调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包容心,这从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提法中就可以看出来。

北大教授张颐武认为,我们比过去更需要雷锋精神。今天我们讲法治,但是如果社会道德缺失,那么只会剩下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

今天的自由派学者常谈公民社会,跟随者趋之若鹜,大家维权意识都很强,要求政府扩大他们的民主权利,但是这就是公民意识吗?当然不是。一个完整的公民应该既知道如何维权,也明白自己对这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既然你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主人,那么目睹不文明、不正当的事情时,你就不能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话有些老生常谈,有的人不喜欢,树立典型的宣传方式可能让一些人觉得僵化,我本人也不喜欢各路媒体用“圣人形象”绑架雷锋精神。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宣传雷锋了呢?肯定不是。一个文明的社会如果将传统文化精髓弃如敝屣,那真要被钉到耻辱柱上了。互助、友爱、团结、进步的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中并不鲜见,汶川大地震中集中爆发的人性善,不可不说是雷锋精神的延续。但是如何让这种善持久发扬,还需公民教育多发力。

今天我们谈论雷锋,更多时候是在倡导一种社会关怀,营造利于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道德环境。比方说旅游不文明现象刺痛人们视野的同时,也启发我们思考,是国民素质低下么?依我看,还是公民意识不到位,公民社会发育不够成熟,既然大家维权的时候都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那么为什么维护文明社会秩序的时候就都缺位了呢?我还看到有人试图挖掘《雷锋日记》里的错漏,希望借此否定雷锋。雷锋虽然是一个道德楷模,但是他也是普通人,有其时代局限性,我们真正需要正视的是他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以及它对改良今天社会发展的意义,但若用一个时代去否定另一个时代,太过狭隘,也太不客观了。

关于雷锋为主题的感想(当我们谈论雷锋时我们在谈论什么)(1)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