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都有什么含义(语文是什么)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话语的角度,探讨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什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还是一个具有争议、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话语理解和话语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语言、言语、话语、话语语文观。

语文是什么,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虽然给出了一个结论。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个结论有含糊之处,不利于指导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改善、效率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处在可有可无之中。

现代各人文学科对语言开展不断深入的研究,以及现代语言学的快速发展,各种新观点、新方法对语文教学的渗透,对语文的认识必然处于不断进步中。

现代教学设备、教学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走进现实的课堂教学。及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对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导致语文是什么的讨论再一次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

本文主要从话语的角度,利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语文是什么展开探讨。

语文都有什么含义(语文是什么)(1)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的认识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从引文可以看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称。

如此一来,语文课程就变成,是一门学习“语文”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同义反复,没能具体指明语文的内涵。

从语言学来看,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记录语言的还有声音符号,语言与文字不是并列关系。

“人文性”,从文化史、哲学思想史的发展渊源可知,词中的“人文”来自于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的理论依据是“人性论”,“人性论”是对“神性论”的反驳,人文主义者的研究视野从彼岸世界所谓的“神”转向研究此岸世界所谓的“人”。“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是一对对立的词语,语文中的人文性实际上是对人文一词的误解。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议,具体内容在此就不一一详细叙述了。

从上可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回避了对语文是什么的争论,没有给予具体明确的定义,而只是进行了描述性的模糊说明。

语文都有什么含义(语文是什么)(2)

2、语言与言语

针对语言本身,索绪尔就指出了语言与言语的不同。言语是具体的,包含实际运用的语言材料和具体的行为,是运用语言来完成现实的交际行为。语言是具体言语行为材料的抽象和概括,是研究语言本身的规则系统,语法体系。

后来的语言学家突破了对语言语法体系的研究,转向研究言语,研究生活中活生生的具体的言语行为。到现在,语言学家的研究范围及研究的深度,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广义的语言包含言语。那么,语文所指的语言,又是指向什么内容呢?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从这外延可以得出,指向社会生活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范围极为广阔,内含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指向对应的,又应该是言语

语文都有什么含义(语文是什么)(3)

3、言语与话语

从狭义的语言观,发展到广义的语言观。语文教育论也跟着从语言教学论发展到言语教学论。关于言语教学的论文及专著纷纷出现,感兴趣的可以自行研究。

随着话语语言学的兴起,又引发了话语与言语关系的争论,不同的语言学家又有不同的话语观点,有人认为二者密切相关,有人认为二者研究不同的问题,在此就不展开讨论。

本文作者认为,话语是人们表达思想的声音及记录声音的文字。

思想是指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世界既包括外在的客观事物及人本体,也包括对外在客观世界的反映——内心精神世界的认知。

语文都有什么含义(语文是什么)(4)

4、话语语文观

叶圣陶老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可惜的是没有进一步展开论述。

说出来的,表达思想的声音是话,称为说话,记录下来为文

不表达思想的话,是废话。

表达真实思想的话,是真话。

不表达真实思想的话,是假话,谎话,谎言。

由此可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交际中,话语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话语理解和表达能力,显示出不同的话语水平,有时相差巨大

话语权的争夺,更是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随处可见。

从话语的观点来看语文。

说和写,是话语的表达;听和读,是话语的理解。

语文就是一门培养学生话语理解和话语表达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都有什么含义(语文是什么)(5)

思想的理解与表达

参考资料:

1.《话语分析》, 李悦娥、范宏雅,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

2.《话语语言学概论》,王福祥,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3. 《言语教学论》,李海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