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孩子应该知道的六件事(清明节气清明寒食节)

清明节孩子应该知道的六件事(清明节气清明寒食节)(1)

名家小传

清明节孩子应该知道的六件事(清明节气清明寒食节)(2)

马 融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院长,现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及儿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津贴。获天津市名中医、天津市十佳医务工作者、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马融教授以中医药治疗小儿脑系、肺系疾病为主要方向。

清明节气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此时是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复苏,人体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抒发,因此春季养生防病,必须注意护卫体内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避免阻遏、耗伤阳气的情况发生,遵循《黄帝内经》所说的“夜卧早起,广布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

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天津市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融教授认为,清明多风,其应在肝,对于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或肝风易动、心智发育未臻完善的儿童来讲,容易发生外感病、过敏病和情志病。

其预防之法可以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

清明节孩子应该知道的六件事(清明节气清明寒食节)(3)

1 避寒保暖防感冒

俗话说“二月乱穿衣”,说的是清明前后,因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较大,此时给儿童穿衣、盖被应根据早晨、中午、晚上气温的变化,来增减衣被。

一般说来,早晨气温偏低,应多穿衣服;中午气温偏高,应减少衣服;晚上应根据室温来决定盖多少被子。

衣被多了,可使儿童出现上火症状;衣被少了,又易感受风寒。那么,穿多少衣服、盖多少被子才合适呢?

古人在这方面的经验是,白天以 “背暖为佳”,夜间以“足暖为宜”,也就是说,白天摸摸孩子的后背,只要是温暖的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以孩子的手凉作为穿衣服少的依据,因为孩子手部经常裸露在外面,局部保暖不好就容易出现手凉,所以说手凉并不能代表穿衣服少了。夜间以孩子的双脚暖和为标准,只要是双脚不凉,就不用再加被子了。

此外,清明节气的“倒春寒”情况颇多,最易使儿童受凉感冒。因此在寒流到来之前一定要注意给儿童增加衣被,如此才能减少倒春寒给儿童带来的伤害。

2 减少聚集防疫病

马融教授认为,清明时节是儿童传染病高发的时期,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猩红热等疾病都易高发,因此要特别注重预防,而预防最好的方法是避免相互传染,如勤开窗通风,注意洗手,避免不必要的人员聚集等。

另外,学校班级里如有患传染病的同学,学校老师应拒绝其带病上课;生病同学痊愈后要到医院开复课证明,方能来上课;与生病同学近距离的密切接触者,要做好观察,必要时可服用一些清热解毒类中药预防,如金银花、大青叶、薄荷等,用热水冲泡代茶饮(脾胃虚寒者慎用)。

清明节孩子应该知道的六件事(清明节气清明寒食节)(4)

3 远离花粉防过敏

清明时节也是花粉症、桃花癣、丘疹样荨麻疹、颜面部复发性皮炎等疾病的高发期。

马融教授建议,有过敏性鼻炎史和敏感性皮肤的人清明扫墓时应尽量躲避花粉,加强个人防护,防止吸入致敏花粉。

有过敏史的人可事先口服抗过敏药物,且最好能随身携带口罩备用,并穿着长袖衣物,避免直接与过敏原接触,以减少花粉侵入。

外出回家后用清水洗脸,可将落在脸上的花粉、灰尘洗去,减少发病的机会。

在众多儿童过敏性疾病中,过敏性鼻炎最为常见,容易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疼等,给儿童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困扰。

其预防的方法如下:

不要到公园等花粉多的地方去;家里养的花草,如怀疑有可导致过敏的,应移到室外;出门戴口罩;用清水或淡盐水、海盐水冲洗鼻腔,每日2~3次;吃一些提高免疫力的食物、药物,如玉屏风颗粒等;注意过敏性鼻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区别,如出现发热者,应及时就医。

清明节孩子应该知道的六件事(清明节气清明寒食节)(5)

4 多晒太阳防佝偻

3月至5月是孩子一年中身高增长最快的季节。

孩子长高主要是骨骼发育的结果,骨骼的主要成分是钙,因此清明时节要多让孩子在室外活动,多晒太阳可促进钙的吸收。

在晒太阳时应注意:

一是要让阳光直接晒在孩子的皮肤上,隔着衣服晒太阳起不到补钙作用;

二是在家中晒太阳,要避免隔着玻璃窗,因为隔着玻璃阳光即使晒到皮肤上,也达不到补钙的目的。

对一些缺钙比较严重的孩子,甚至是佝偻病的患儿,除了多晒太阳以外,还要服用一定的钙剂,每天适宜的供给量是500~1000毫克。

另外,补钙还可采用食补法,如食用芝麻、黄花菜、萝卜、胡萝卜、海带、芥菜、田螺、虾皮等富含钙的食物,或食用排骨汤或骨头汤,其不仅含钙丰富,而且有助于身体对钙的吸收。

注意不要让孩子多吃糖、巧克力、糕点等,因为其含有较多的磷酸盐,能阻碍钙在体内的代谢。

5 安抚情绪防抽动

马融教授指出,中医学认为,春应于肝,肝主风,在志为怒。怒是情志致病的主要原因,对人体伤害极大。儿童情志病在春季常多发或加重,如儿童抽动症。

本病是由多组肌群出现不自主、交替抽动,并伴有烦躁、易怒、秽语、吼叫等症,是一种由情绪障碍引起的心理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不断上升,目前已达到5%左右。

本病除药物治疗外,学校、家庭环境对疾病的治疗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家庭中,家长要注意安抚患儿的情绪,具体做法:

一是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除正常上学以外,不要报过多的课外班,更不要有不切合实际的、过高的期望值,使孩子整天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放松。

二是让孩子的不满情绪能够得到宣泄。家长不能太强势,如出现打后不让哭,说后不让犟嘴的情况,特别对于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较强的孩子来说,即使犯错也一定要说服,不能压服。遇到学校老师、同学告状也一定要调查了解清楚后再做处理,千万不能冤枉孩子。

三是家庭氛围一定要和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情绪变化也常常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若父母经常吵架,则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因此单亲家庭的家长更要关心子女的身心健康。

清明节孩子应该知道的六件事(清明节气清明寒食节)(6)

6 饮食多样防口疮

清明又叫寒食节,说明从清明开始人体阳气在不断上升,此时容易患热性疾病,因此可以吃一些寒凉性的食物,如鸭肉、莴笋、苹果、梨等,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摄入,避免食用牛、羊肉等发物。

另外,要鼓励孩子多吃一些粗粮、杂粮,如玉米、小米、糯米、绿豆、黄豆等。

粗粮、杂粮能帮助人体补充矿物质,保证微量元素的供应,如铁、锌、锰、铜、钙、磷等,其还含有纤维素、各种维生素以及具有特殊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如芳香物质、氨基酸等。

食物的多样化可醒脾开胃,促进食欲,增强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等,特别是防治儿童春季多发的口腔溃疡、口疮等疾病。

清明节由于气候明显转暖,昼长夜短,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会大为增加,热量和营养物质的消耗也会相对加大,使孩子经常感到饥饿,因此可以用加餐的方式给孩子补充热量和营养物质。

适宜的加餐时间为上午10~11时,下午3~4时,加餐食物可选花生米、核桃仁、红薯干、栗子、葡萄干等含有自然糖分的食物。

来源/微信公众号“科普酱紫蛙”

清明节孩子应该知道的六件事(清明节气清明寒食节)(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