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老话一人有福全家满(人老了才明白家若有德)

01

人到晚年,儿孙满堂,几代同堂,就觉得很幸福。

作为父母,肯定希望儿女早点结婚,早一点抱上孙子。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似乎不愿意生孩子了,甚至连结婚也是多余的。

从一部分年轻人身上,看了这样几个问题。

其一,很多年轻人,金钱和工作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因为结婚成家的事情,把工作弄丢了,太难接受了。

其二,“楼房是最大的门槛”。从这句话延伸一下,房价、彩礼、教育的开支等,让人对婚姻不抱希望,就是找了对象,也不轻易谈生儿育女的问题。

其三,“别说生育了,我连生存欲望都很低了。”很多人不愿意一辈子辛苦,早就有躺下来的想法了。另一方面,指望三四十岁,就依靠财富来安顿后半生,提前退休。

当年轻人不愿意结婚成家的时候,渐渐变老的父母正在着急。在相亲市场上,老年人代替儿女去投简历,和对方家庭交流;在平时,老人会发动亲戚朋友找合适的对象。

做人,不如换一种角度看“家庭延续”的问题,人生就豁然开朗了,也是家庭发展的远见。

一句老话一人有福全家满(人老了才明白家若有德)(1)

02

做到“人人平等”,家庭就旺盛了。

在古代,香火多半是“生个儿子、继承家业”。就是很穷的父母,也会固执地认为,有了儿子,以后还是有希望的。

令人难受的是,一些错误、过时的观念,在某些父母的思维中,仍旧存在。

在电视剧《都挺好》里,苏明玉从小到大,都不被父母看好。她不得不选择独自奋斗,并且从内心深处,拒绝和家人相处。

直到苏母过世后,苏大强进入了苟延残喘的时光,苏明玉对家庭的态度,才真正改变。

因为苏大强一直疼爱苏明玉,但是他在家里没有“发言权、决定权”。曾经,他想办法疼爱苏明玉,却没有成功,非常愧疚。

如果苏明玉从小就得到了父母的关爱,两代人的关系,是不是就大不一样了呢?是不是女儿也能够撑起家庭的顶梁柱呢?

“人人平等”的道理,我们不仅能说,还要做到。新时代的人,要知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照本宣科。

只要家里有孩子,就是持续旺盛了。

此外,我们还可以把侄儿、侄女,抱养一个孩子,当成家庭的继承人。甚至可以把帮助社会上的穷孩子,当成大家庭里的一员,主动去帮一把。

清朝末年,陕西女商人周莹,出嫁十多天,丈夫就过世了,她领养了一个侄儿,家庭得到了延续。

白方礼老人,靠蹬三轮车,赚到了钱,供养了三百多个孩子读书,从此他被人们牢牢记住了,体现了“精神不朽”。

比较“后继无人”来说,更可怕的是“认知上的误区”。

作为父母,不要把“大龄剩女、剩男”说成是“家庭失败”。真正一辈子都没有结过婚的人,占比并不高。

不要把“没有儿子”当成遗憾。这样的话,就是“自讨苦吃”。

也不要听某些网友,危言耸听。认为这个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没有“后人”。我们要做自己,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家庭观”。

一句老话一人有福全家满(人老了才明白家若有德)(2)

03

家人无德,可以让家庭走向失败。

当我们抱怨“赚钱难、没钱就没有爱”的时候,应该想一想,是不是家庭道德观错了?

作为70后,我经历了白手起家的过程。因此,房子车子都得靠自己。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是“拼爹”。并且,很多父母心甘情愿为儿女准备“车子房子、彩礼”。

如果父母不能准备“结婚的条件”,那么儿女能够理直气壮地拒绝结婚。这明显是“道德败坏”。或者说,家风被扭曲了。

“帮忙是情分,不帮是本分”,父母和儿孙相处,也遵循这样的原则。

除了家风影响了年轻人的婚育观念之外,更要防备“家庭整体失德”。

古时候,有几种惩罚措施,叫“株连九族、满门抄斩”。可见,没有道德的家庭,一旦被时代抛弃了,就一次性断了“未来”。

三国时的孔融,在魏国当差,因为反对曹操推行的孝道,言语过于刚直,惹下大祸。他希望能够保全儿女,但是没有成功。他的儿子说:“鸟巢被打翻了,怎么还有完好的鸟蛋?”

宋朝时的秦桧,道德败坏,导致其后人,很长时间不敢说是“秦桧是祖先”。乾隆十七年的时候,一个叫秦大士的人考上了状元,在面圣的时候,硬是没有承认自己和秦桧有关联。

道德素质很高的家庭,并不担心“家庭消失、没有了儿孙”之类的问题。

“家和万事兴”,家人团结一心,钱财、房子会有的。并且富有爱心的家庭,儿孙不愁没有对象,他们走到任何地方,都受到青睐。

老人有道德,儿女越来越幸福;儿女讲道德,白手起家,彰显风采。

一句老话一人有福全家满(人老了才明白家若有德)(3)

04

我们需要记住一句话:“百善孝为先。”

人老了,与其拼命担心儿女没找对象、没有孙子的问题,不如树立道德形象,引领儿女创业致富。要相信,得道者天助。

高层次的传递幸福,是道德、文化、教养、社会责任和财富的接续,不仅仅是多了几个人那么简单。

世界很大,每天都在快速发展,但是少了道德,就会失去方向。

家若有德,筑巢引凤:房子车子、爱情、理想,都会接踵而至。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