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湾冰红与老南红(风物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

河湾冰红与老南红(风物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1)

河湾冰红与老南红(风物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2)

即女红,旧时多指女子针线方面的各种活计,如纺织、编织、缝纫、刺绣、拼布、贴布绣、剪花、浆染等。

女工

印象里,女红是精巧细致的手工活

一块缎,一块锦

一块绫、一块绢

绣着美丽精致的图案

那些图案,是一个女子最倾心的心念

12日下午,在中河街道堇山大厦的一间工作室里,几名学员正跟着市级非遗项目彩线刺绣的传承人陈爱娥,学习套边线迹技艺。针线在白绢上穿梭,简单的线条,呈现别样的美。

而在时代的更替中,曾经普通女子自小就开始习作的传统女红,逐渐淡出日常生活,已成为需要保护的非遗项目。

河湾冰红与老南红(风物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3)

近几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女红也开始归来。伴随着一针一线的优雅娴静,越来越多的当代女性,开始重温这项祖母时代的“必修课”。

河湾冰红与老南红(风物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4)

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陈素君说,在男耕女织时代,江南一带的女子,大多从小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等活计。旧时鄞州的女红特色更为显著,素有“家家织席,户户刺绣”之习俗。其中,鄞东女子多刺绣,女红的收入有时还会赛过男子。

在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纺织和服饰是两朵艳丽夺目的奇葩,女红高手亦是层出不穷。据说三国时期的吴王赵夫人就有三项绝活:可在指间以彩丝织成龙凤之锦是为“机绝”;能用针线在方帛之上绣出“五岳列国”地图是为“针绝”;又以胶续丝发作罗丝轻幔是为“丝绝”。相传唐代永贞元年有一奇女子卢眉娘,年仅14岁,就能在一尺绢上绣七卷《法华经》,字仅粟粒之大,且点划分明,品题章句,竟无遗漏。

河湾冰红与老南红(风物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5)

沙金珠正在刺绣

唐宋时期的女红已向精致化发展。明代鄞人屠隆在《考磐余事》中写道:“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

上世纪90年代市工艺美术协会整理的古代名人事迹中,就有南宋著名绣娘朱如一,她在明州居住时,用碧绒线花费10年时间绣成《法华经》,绣品针脚绵密,点划明显,中间绣佛名多达八万四千处。

明、清时期,出现了众多商品性生产的专业作坊。在鄞县城内药行街、大梁街、车轿街集中多家作坊、店铺,女红民间技艺遍及家家户户。这一时期鄞县又出了著名的绣女金星月,用十多年时间绣成巨幅五百罗汉帐,后来被她父亲捐赠给昭庆寺,到寺里参观该绣品者络绎不绝。

河湾冰红与老南红(风物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6)

沙金珠作品

陈素君介绍,朱如一和金星月的绣品,都是具有宁波地方特色的金银彩绣,这一流行在浙东区域的民间手工艺,源远流长。光绪《鄞县志》里记载:“自唐至宋皆贡绫,巷盖贡绫时,杼柚郡聚之。”据考证,旧时明州官营丝织作坊,旧址在今市区药行街一带。从唐宋以来金银箔包丝线的金银彩绣应用于贵族和僧人的服饰,华丽背后是千万绣女的艰苦劳作。“可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金银彩绣采用特殊的包、压、填等手艺,使绣件产生华贵灿烂、异彩纷呈的视觉效果。

清晚期,宁波绣制的两件大型金银彩绣作品——“隋炀帝出巡图”和“福禄寿三星图”,无论构图、设色和针法,堪称这一时期的精品。同时,遍布城乡的女红高手们,凭一双巧手描龙绣凤,生活日用绣、闺阁绣及商品绣等各类绣品,争奇斗艳,成为传统工艺领域中的一大特色。

河湾冰红与老南红(风物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7)

61岁的陈爱娥,东吴人,14岁开始绣花。“年轻的时候,我们那边很多女子擅长刺绣,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为绣品厂的出口产品绣花。”当时,鄞州东乡农村的不少家庭主妇以此为业。

陈爱娥记得,上世纪80年代后,她们还为很多日式和服绣各类花纹。当时,厂方要求很高,接到活的妇女们,绣工都是极为精湛的。

再往后,机器绣花开始逐渐替代手工,再后来是电脑制作。手工刺绣作为一个行业逐渐式微。鄞东的女子们,有的去企业上班,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自己创业,纷纷丢掉了原先用来谋生的女红技艺。

河湾冰红与老南红(风物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8)

陈爱娥制作的串珠饰品

2005年,全市开展了民间民族民俗主题普查,随后,又陆续开展非遗田野调查,时任区文化馆副馆长的陈素君,成为我区非遗工作的负责人。她在一次次普查中发现,传统女红技艺正面临着传承危机,“原先擅长各类女红的妇女们普遍上了年纪,因为年老眼花,很少拿起针线。而‘70后’‘80后’的女性们,大多没有接触过女红,传统的技艺出现了断层。”

陈爱娥就是在普查中被发掘出来的,当时她已近20年没有接触绣活了。在这20年间,她开过饭店,办过修理厂。

2010年,陈爱娥成为市级非遗项目彩线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

陈素君还在民间走访中发现了擅长金银彩绣技艺的沙金珠、香包能手应惠珠、鞋帽制作高手冯香云等,这些生活在下应、钟公庙等地的妇女们,如今或是相关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或从事非遗项目的普及推广工作,成为学员们手机微信里频频亮相的“民间高手”。

河湾冰红与老南红(风物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9)

周菅芬制作香包

令陈素君担忧的是,这些女红项目的传承人们,大多已是一把年纪,沙金珠和冯香云今年近70岁,年轻一点的应惠珠也快60岁了,而家住福明家园的虎头鞋传承人俞爱宝已91岁了。

“我在这些年的非遗工作中发现,技艺精湛、能做能教的艺人已经不多了,且多是老年人。”陈素君说。不仅活态传承的状况堪忧,在近几年的资源整理过程中,顶针、量具、绕线板、针拔、刮板、喷水壶、绣花棚架、针线篓等女红用具,也早已淡出现代人的视线。

河湾冰红与老南红(风物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10)

俞爱宝老人做了70多年虎头鞋。在不到10厘米长的鞋子上,虎目有神,五官俱全,周身还绣有图案,或点缀串珠,十分精致。别看鞋子小,从打袼褙到纳鞋底,从做鞋面到绣花,一针一线凝聚着辛劳和巧思,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

老人也成为福明家园社区“一宝”。“我们社区的很多居民之前是旧村拆迁的村民,有不少老人家擅长针线活,所以,传统女红现在已成为社区的一项特色文化品牌。”社区干部王薇说。

河湾冰红与老南红(风物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11)

冯香云制作虎头鞋

2014年,福明家园社区老年大学开设了女红课,传授各类纸艺、布艺、编绳等课程,在俞爱宝等女红高手们的教授下,已有40多名学员掌握了各类女红技艺。“社区里搞活动,比如端午节做香包,参加活动的居民很多,场面很热闹。我们还向孩子们推广传统女红,让他们从小在针线之间,感受传统文化和地域风俗的魅力。”王薇还表示,随着传统女红在社区里推广,一些年轻面孔,甚至是“95后”的女孩,也开始在老师傅的指点下,学习那些祖母时代的“淑女课程”。

在王薇看来,社区打造传统女红文化品牌,也是迎合了当代的某些潮流:“传承女红技艺,既是对非遗的保护,也可以让当代女性从一针一线的从容细致中,感受一种典雅娴静的风范,在手工作业的慢时光中,让心沉静。”

河湾冰红与老南红(风物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12)

周菅芬制作的传统香包

2015年,中河街道城兴社区成立女红工作室,邀请冯香云等师傅定期开展虎头鞋、剪纸、刺绣等培训课程,深受女性居民欢迎。

校园也是传统女红的推广平台。陈爱娥在她所居住的东湖花园社区里有一个彩线刺绣陈列馆,成立4年来,她已经带了四五十名学员,年龄跨度从30岁到70岁。她还走进鄞州高级中学、惠风书院等学校,开设非遗传承课,“我给他们准备好工具、材料,在手绢、白布或扇面上画好轮廓图案,再让他们一针一线绣出来。”让陈爱娥意外的是,“鄞高”的刺绣课堂里,男生的比例占了四分之一。在小学生的刺绣课上,陈爱娥也教香包、蛋套、串珠子等手工。

河湾冰红与老南红(风物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13)

鄞州广电台主持人姜琴说,会点女红,比如编织、勾线,刺绣,还是很接地气的,可以增加女性气质,培养审美情趣。她有个手巧的堂姐,会设计制作耳环,会用串珠、钩花等编织很多美丽的艺术品。“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家对生活品质和生活美学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女红正在逐渐回归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契合了这些需求。”她说。

河湾冰红与老南红(风物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14)

陈爱娥刺绣作品

在堇山大厦“寸草心”工作室,《梅兰竹菊》的刺绣作品,金鱼、蝴蝶等各种造型的香包,亮闪闪的珠串工艺品等,琳琅满目地陈列着。陈素君说,“寸草心”工作室还把点设在了东吴镇的雪菜博物馆和钟公庙街道的汝意国艺文化馆,便于召集一群上了年纪的民间艺人,多创作一些女红艺术品。

《桃花扇》中曾言,“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大意是针线都好久未动了,什么时候做过女红啊?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女红也开始归来。一针一线,饱含情感。

来源 | 鄞州日报

编辑 | 娜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