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用纸折的花(又是一年清明雨)

  窗透初晓日照西桥云自摇

  想你当年荷风微摆的衣角

  木雕流金岁月涟漪七年前封笔

  因为我今生挥毫只为你

  雨打湿了眼眶年年倚井盼归堂

  最怕不觉泪已拆两行

  我在人间彷徨寻不到你的天堂

  东瓶西镜放恨不能遗忘

  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

  把你最爱的歌来轻轻唱

  远方有琴愀然空灵声声催天雨

  涓涓心事说给自己听

  月影憧憧烟火几重烛花红

  红尘旧梦梦断都成空

  雨打湿了眼眶年年倚井盼归堂

  最怕不觉泪已拆两行

  我在人间彷徨寻不到你的天堂

  东瓶西镜放恨不能遗忘

  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

  把你最爱的歌来轻轻唱

  我在人间彷徨寻不到你的天堂

  东瓶西镜放恨不能遗忘

  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

  把你最爱的歌来轻轻唱

七夕节用纸折的花(又是一年清明雨)(1)

许嵩老师

  提起许嵩大大的这首清明雨上,相信大多数90后都是耳熟能详,最少也能跟着哼上几句。最近恰逢清明时节,又把许嵩大大的这首歌反复听了几遍,心中不免生出几个疑问!

  为什么是“清明雨上”不是“清明雨下”?“东瓶西镜放”是什么意思?

  带着好奇心去查了一些资料,发现一些很有趣的东西,今天就斗胆揣摩一下许嵩大大的用意,顺便分享一下自己对这首歌的理解。

  “窗透初晓日照西桥云自摇,想你当年荷风微摆的衣角”。

  初晓也就是破晓的意思,都用来比做黎明。

  黎明的光线透过窗户照在了屋内,太阳也照射在了西边的桥上,天上的云朵独自飘摇,就像我独自一人想你当年在荷花池旁被微风吹起的衣角。

  “云自摇”这三个字用得很好!看似悠然自在的云朵,通过“自摇”二字又给人一种独自孤独的感觉,映射了词人现在的情形。一个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却是独孤的,寂寞的。

  “木雕流金岁月涟漪七年前封笔,因为我今生挥毫只为你”。

  这里的“金”应该不是指金子的意思。“金”有尊贵,珍贵的意思。

  “岁月涟漪”的意思可能是将抽象化的时间动态化,也可能是词人看到家中的器具因为时间流逝产生了变化,心中泛起了一些涟漪,想到了一些事情。

  封笔!古时候,文人,即以写字为谋生手段的人,如作家、诗人、律师(古为状师)等,决定不再从文,提笔写字,于是在高处亲手悬挂一支笔,广告乡邻,以示隆重。也有作画作诗等,然后把笔给折断【这种说法一般都是对某个重要的人的承诺】,封笔现大多是针对于作家,就是这个作家不在出版作品了。

  挥毫是中国传统书法写作中的一个修饰词,指用毛笔写字或画画,也指男子动作的潇洒豪迈。主要用于形容书写者(下笔者),手拿毛笔在纸张写字或者画画的过程。!

  “”整句歌词可以翻译为:“家里的木雕制品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精美。”

  “七年前我就已经封笔不再写作,因为今生写作的意义都是为了你”。

  词人的爱人七年前就已经去世了,但是这七年的时间不仅没能使他的思念之情淡忘,反而越演越烈。爱人活着的时候自己写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为了她,现在爱人逝世了,就失去了所有写作的热情和动力。

  “雨打湿了眼眶年年倚井盼归堂,最怕不觉泪已拆两行”。

  词人明明是因为思念自己的爱人而流泪,却要强说成是雨淋湿了眼眶,可见词人想要极力的掩饰自己的情绪。

  “年年倚井盼归堂”出自《采桑子●年年倚井盼归堂》这首词的题目,这首词的作者没有记载。读到这句歌词时一开始我还有些奇怪,“堂”作为“家”的意思,整句翻译过来就是:“词人年年都会倚靠在爱人打水的井边,盼望爱人再次出现然后带她回家”。但仔细一琢磨这样写感觉难免有一些不妥,后来查阅了资料,这里的井应该是“天井”的意思。

七夕节用纸折的花(又是一年清明雨)(2)

天井

  1.宅院中房子和房子,或者房子和围墙所围成的较小的露天空地。

  2.某些地区的旧式房屋为了采光会在房顶上开一个洞。(对着天井在地上挖的排泄雨水的坑叫天井沟)。

  这儿用的应该是天井的第一种解释!词人年年都会倚靠在天井那里盼望着自己的爱人能回家,但是一个逝去的人怎么能回来呢!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的深切盼望,最后只能是绝望的回到现实,才发现不知不觉之间自己的清泪早已拆做两行流了下来,打湿了脸庞。

  “我在人间彷徨寻不到你的天堂”。

  “彷徨”的意思是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形容词人在人间很迷茫,没有了方向,走来走去也到不了爱人所在的世界。

  “东瓶西镜放恨不能遗忘”。

  这是这首歌最著名的一句词。

七夕节用纸折的花(又是一年清明雨)(3)

东瓶西镜

  “东瓶西镜”指的是厅堂的一种陈设。旧时,住家客厅堂前的长案桌上设置讲究“东瓶西镜”,即东边放一花瓶,西边放一面镜子,中放一时鸣钟,象征:终(钟)生(声)平(瓶)静(镜),为了协调起见,往往在时鸣钟两旁各放一只瓷帽筒。有当地男人回到家中或外出串门也将帽子取下置放帽筒上,以显有翩翩儒士的风度……这些也是徽文化和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东瓶西镜”的设计,是徽州人一种心态的反映,希望家人外出经商为官平平安安,风平浪静。

  词人想要用这种陈设的寓意来平静自己的生活和思念的情绪,可是他恨自己怎么样也忘不掉失去爱人的痛苦。

  “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把你最爱的歌来轻轻唱”。

  折菊在这里做和解?据我查阅的资料,菊花一般盛开在立秋以后,大约是9-11月,而此时离清明已经过去了五六个月。我们现在可以随时买到菊花是因为我们现代科学在生物技术上的突破,在古时那里来的菊花可以用在清明时节悼念呢?

  这里我认为“折”的意思不是指折断,而是指“折叠”。在古代就已经有了折纸的技艺,所以我觉得折菊的意思是“用祭祀的黄纸折成菊花的形状,以此来悼念。”

  “又到了一年的清明时节,我用黄纸折了一只菊花送到你的坟前,轻轻的唱着你喜欢的歌谣”。

  以前有人问过许嵩大大,为什么歌名是《清明雨上》而不是《清明雨下》,许嵩大大在后来的微博中做了回应(但我现在去许嵩大大的微博却搜不到这条信息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翻一翻)。

  “我在人间彷徨寻不到你的天堂”和“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把你最爱的歌来轻轻唱”!这两句歌词已经是最好解释。雨上是天堂,雨下是人间,清明雨是链接天上人间的唯一媒介,这首歌是在悼念天上的人,所以应该是《清明雨上》。

  接下来是第二遍主歌!

  “远方有琴愀(qiao三声)然空灵声声催天雨,涓涓心事说给自己听”。

  愀然空灵: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让人无法捉摸。

  娟娟:①形容貌相。②同“涓涓”,细水漫流的样子。

  “远方传来了弹琴的声音,让词人的神色变得更加悲伤,严肃。或许他的爱人生前也是一个喜好弹琴,精通乐律的人。又或许是这清明时节哀婉的琴声让他更加思念自己的妻子。琴声一声又一声的催促着雨落下,又或者是催动了主人公的心绪,让他的眼泪都掉了下来。心中的哀伤绵绵不绝犹如细水长流。一件又一件的心事只能自己说给自己听。”

  “月影憧憧烟火几重烛花红,红尘旧梦梦断都成空”。

  憧憧:形容往来不定或摇曳不定:人影~。烛影~。

  烛花:蜡烛的火焰。

  此句的重点在于“烛花红”,烛花是指蜡烛的火焰,“红”指“红烛”,泛指喜庆,或者结婚时所用的红色的蜡烛。

七夕节用纸折的花(又是一年清明雨)(4)

红烛

  这首歌明明全曲全词都在说的是悼念之情,最后在结尾却用红烛,显然是在回忆过去的事情。

  这句歌词有up主理解为:“诗人遥想过去,月影重重之夜,他和爱人在一起烧火做饭,烟火几重,烛花红火”。

  但我有别的看法!首先在古时候一直有过午不食这个说法。其次,古时候多为一日两餐,以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活习惯。早餐在7点——9点左右,吃的多些,因为要应付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称为“大食”;下午三四点再吃一顿,因为就要天黑了,不能再去劳动,所以吃得少些,称为“小食”。但在上层社会和士人当中却实行三餐制,并逐渐流行开来。三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了很少的一部分人还实行两餐制外,都是一日三餐的了,但吃的时间和现代有所不同。第一餐为朝食,也就是早食。一般在天色微明以后;第二餐为昼食


  • ,在上下午交替之时;第三餐为飧(sun一声)食,在下午3——5时。

  而歌词中所提到“月影憧憧”,说明至少也是天黑了。古代可不像咋们现在这样想吃就吃,所以我的理解是:“我们成亲的那晚天上的月影摇曳不定,烟火绽放了一重又一重,房间里的蜡烛鲜红明亮,而如今红尘梦断,一切都幻化为了泡影,就像做了一场大梦,梦醒愿望落空”。

  许嵩大大的这首歌,是一首很经典的国风悼亡歌曲,越是理解歌中的意思,越是会被这首充满哀思的歌曲所吸引。让人忍不住一遍又一遍的聆听,一遍又一遍的哼唱。

  我在这里不知天高地厚的去解读许嵩大大的用意,实在是不自量力。

  不过,我觉得文学作品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每个人从中悟到的答案都是不同的。让一个个人抽丝剥茧的去分析其中的用意并恪守己身,正是文学的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