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日记为何如此美好(小时候情感缺失的孩子)

电影《海街日记》改编自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画,曾被评为日本年度最佳电影,导演是枝裕和。影片画面优美,是一部关于生活的流动盛宴、关于美学的婉转诗篇、关于成长的人生箴言,在四季流转的自然场景中娓娓讲述一个千回百转的治愈故事。

依山而建的古镇镰仓,住着香田家三姐妹:幸、佳乃、千佳。在父亲的葬礼上,她们见到了同父异母的妹妹铃,邀请铃到镰仓一起生活。暖阳灼灼、海风轻拂,四姐妹的故事开始上演。

海街日记为何如此美好(小时候情感缺失的孩子)(1)

1,原生家庭的缺陷,带来潜意识不同,但内核一致的痛楚

这部电影是关于家庭关系的对话、日常生活的细碎图景、慢时光生活的精致画卷;亦是关于记忆与创伤、怨怼与心结、和解与宽容、隐忍与放下的成长故事。影片用无处不在的空镜头、长镜头展现临海小镇明亮热辣的阳光、苍翠葱郁的植被、缤纷的樱花大道、湛蓝的海水、辽阔的沙滩、祥和安宁的生活场景。

用这些美好的自然表象既去掩盖、又去表达、更去疗愈人物内心的情感黑洞。

不负责任的父亲、懦弱逃亡的母亲,这些原生家庭的缺陷给三姐妹的行为和潜意识带来了表现不尽相同,但是内核一致的痛楚。被夺取的童年、被抛弃的羞辱、不被珍惜的丢弃、爱的缺失,这些糟糕的情绪感知导致姐妹们情感匮乏,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磕磕绊绊。

长姐幸担负起家长的角色,为了妹妹们迟迟不婚,与有妇之夫有着不伦恋;二姐佳乃屡屡情场失意被男人欺骗伤害;三妹千佳沉溺食物。虽说食色性,但佳乃和千佳的表现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从小缺爱的缘故。缺爱的人容易遇人不淑,对爱的渴求让人理智停顿,如佳乃。对食物的沉迷同理,这类人用不断的咀嚼来满足情感饥渴,如千佳。

因为人任何压制的内心都会通过另一种外在行为表现出来。

女孩子们如何面对这些缺失,如何填满这份贫瘠?导演是枝裕和用平和细腻的触角把这些问题隐晦地表现出来,又用柔软静谧的手法将凹凸不平的伤痕像熨斗般抚平。

初夏的梅子酒、外婆的和服、萤萤灭灭的烟花、精致的吃食,在这些如点点星光般滑过的镜像、在葬礼的含蓄意蕴中,女孩子们心底那些扎人的突起被熨平,如丝绸般的温柔将她们情感的贫瘠包裹、融化。

四季飞短流长,随着生活场景一点点展开,四姐妹敞开心结,放下执念,得到力量,去拥抱那个被忽视被刺痛的内心小孩。

海街日记为何如此美好(小时候情感缺失的孩子)(2)

2,葬礼是救赎,填补潜意识中的情感亏欠

葬礼,埋藏了旧事物,催生了新事物。对生命来说,是消亡是结束是走向死之地;而对生者的灵魂来说,是净化是重建是通向生之门,是由此触发的领悟。

影片共出现了三场葬礼:父亲的、外婆周年忌、二宫女士的。这三场葬礼对姐妹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将她们托举出泥潭。

姐妹们接到父亲去世的电话时称呼为“那个人”,这是心理上的生疏与隔阂。连称呼都不愿意给。葬礼结束后,姐姐幸邀请同父异母的妹妹浅野铃和大家同住。幸的解释是感念于铃去车站接送她们的心意。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幸对父亲当年抛妻弃子做法的放开与宽容。

她接纳了妹妹,也接纳了父亲的身份缺失。她们看到铃,似乎心理上和父亲接近了一点。这是一场与父亲和解的葬礼。

同样地,在接到外婆周年忌电话时,姐妹们耿耿于怀当年母亲的逃避,以及在外婆去世时没有回来。这场葬礼实质是关于老房子。母女在阔别多年后重逢,母亲说想要处置掉年近50岁的老屋。其实母亲是想通过这件事表明自己仍然是家庭一份子,是想融入身份而向女儿们伸出的触角,但是采取的方式不对。

后来幸看到母亲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礼物,谅解了对方当年言不由衷的苦衷。母女一起去扫墓,进行对话后解开心结。幸把珍藏的外婆做的梅子酒送给了母亲,祖孙三代女人至此完全联结。

二宫女士的葬礼与小镇有关,她是海猫食堂的店主,某种程度上是镰仓小镇的标志,她的离去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

姐妹四人至此完全接纳了生活的不完美,开始全新的人生。

幸结束了不伦恋,继续临终关怀工作。这是她偏执心态的缓和。她被夺去了童年,对失职的父母的怨恨无法诉说,又因为要强,把妹妹们照顾得很好。她与自己较劲,本质上是想得到大人的认可;佳乃用忘我工作忘记情商;千佳骨子里对父亲的依恋通过和铃的对谈得到缓解。

三场葬礼,每一场均是救赎,不同程度上填补了她们潜意识中的情感亏欠。

海街日记为何如此美好(小时候情感缺失的孩子)(3)

3,人生是双向选择,当我伸出手时,希望你能回应

细心的幸察觉到了铃在重组家庭中将要面临的困难,邀请铃来和大家合住。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我看懂了你的处境你的欲言又止,当我伸出手时,希望你能感知。铃适时给予回应,选择去镰仓。从此她们的生活产生密切关联。

铃在人前是驰骋足球场意气风发的小姑娘,但在醉酒后却真实地暴露了脆弱。也如同我们珍藏着某种情愫,看似云淡风轻,实质情深似海。总会有事情令你触动,于是所有的伪装在这一刻被击碎,溃败至堤坝失守潮水侵袭。

铃的选择完全正确,姐姐们都很宠爱她。佳乃闹着给她涂寇丹、千佳学着给她做饭。她住父亲待过的房子、穿上外婆的和服、将年龄和身高也刻到了门框上,完全融入家庭。而姐姐们也通过铃,对父亲多了一层了解,“父亲或许是个失败的人,但肯定是个温柔的人,因为他留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妹妹。”

这一切美好与可能性,都在于双方的选择。而人与人之间的情份,又何尝不是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一个又一个微小的偶然而综合产生的必然。从因缘际会下的相识、到惺惺相惜的知遇、再到天长日久的影响、日趋浓烈的情谊。只因为初始的一方感知到了对方,握住了那只伸出的手。

海街日记为何如此美好(小时候情感缺失的孩子)(4)

4,呈现的作品,是创作者内心的倾诉

整部影片有很多发生在老房子里的场景。这幢老房子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外婆、父亲、食物、盆栽、蟑螂、梅子树,无一不透露着岁月与时间的流动。

刻满年龄与身高标志的门框,是成长的痕迹;珍藏的梅子酒,是外婆的记忆;女孩子们的嬉笑取闹,是亲情的温暖。如此接近烟火气的生活,呈现导演心底质朴平和的日常。是枝裕和一定是位极其温柔细腻的人吧,把日常琐事拍摄得如此真实感人,细节处理精致委婉。

创作者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我倾诉,是思想体系的表达。如莫言所说,“作家不必写自传,因为他们的每本小说,都是自传的一部分”。

而电影也某种程度上是导演对社会万象的理解与呈现,更有自己的部分人生印痕。从《海街日记》中也能看出来,这部生活片包括对食物的敬意、对人物角色的定位、对女性身份的探索等主题。

例如在电影中一共出现了16次吃饭。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饭不能解决的,如果不行,那就两顿吧。日本人对食物有崇高的敬意,认为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必须虔诚对待。是枝裕和通过吃饭来突出该主题。

但对于家庭生活片中重要的父亲角色定位却很模糊。电影中父亲没有出现,连遗照的镜头都没有。而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中都没有安排父亲。他自己的父亲二战后曾长期在西伯利亚工作,在家庭中地位不明。这或许也让导演不知道在影片中该如何安放这个角色。

相反的是,是枝裕和作品中女性角色大都比较鲜明直接。女性承载更多,背负更多,看起来是弱者,但又有着坚定温柔的内心。她们渡己渡人,在不断的试错与纠错中完成轮回。如影片中外婆照顾外孙女们、幸担负起长姐的责任、佳乃从耽于情欲到努力工作。

海街日记为何如此美好(小时候情感缺失的孩子)(5)

5,看透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

在《海街日记》这部生活意识流的电影中,导演是枝裕和用细节来推动时间的变幻和人物心理的动荡,缓慢如小溪流水般的节奏带给人平和的力量。他的影片颇有点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味道,家庭体裁的片子在我国斩获大票粉丝。

或许我们走得太快,灵魂已跟随不及,情感亦日益枯竭,神经都显得麻木,在午夜梦萦时又会渴盼温情,可以从这类如清风明月般美好琐碎的电影中得到一丝疗愈。

电影中二宫女士说,“临死之前还能看到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而我们,在沧海桑田千帆过尽之后,仍然去追逐美好的事物,仍然选择相信这个世界上的善意,那这个人心底也一定是更为温柔美好的吧。

是枝裕和这位骨子里极尽温柔细腻的导演,用这样含蓄细腻的手法将人的内核挖得如此之深,而抚慰又如此不动声色却如微风习习般透畅。他用温柔的笔法去触摸、去试探、去拯救。不急不躁不慌不乱却又如此坚定纯粹、绵密温柔、隐忍而又骄傲,这或许也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活钝击时最为沉稳有力的应对方式。

海街日记为何如此美好(小时候情感缺失的孩子)(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