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

对于曾经的呼和浩特人来说,吃早点除了焙子、稍麦之外,还有就是松软可口的糕点了。很多传统糕点在呼和浩特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本期内容大家跟着巨虎君,一起去尝(kan)尝(kan)这家已经有40多年历史的惠德和糕点。

位于呼和浩特回民区宽巷子西口附近的惠德和糕点铺,已经经营了三四十年了,到这里来买糕点的人不光有年轻人,还有吃了许多年的老年人,很多人专程从大老远开车来的买糕点。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1)

"惠德和"这个名字,寓意实惠、道德、和气。惠德和也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呼和浩特最早做糕点生意的个体户之一。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2)

槽子糕、京八件、萨其马、绿豆糕、永红月饼、白皮月饼……这些传统糕点在惠德和有着不一样的地位。惠德和的糕点给许多老旧城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3)

马家祖上是经商起家,曾经在呼和浩特市大东街经营富恒源商贸,与大盛魁一样,是从事对蒙俄贸易的驼帮商号之一,拥有自己的驼队,经营茶叶、皮毛、丝绸等日用品。文革期间,富恒元商贸彻底解散。商贸解散后,一大家人吃饭成了问题。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4)

在那个年代,市场经济意识还很朦胧,马世华和其父亲马明凭着祖上流传下来的糕点手艺,在当时回民区前新城道的自家小院内,悄悄做起了糕点生意,推着小推车走街串巷去售卖。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马世华才去申领了个体工商营业执照,有了自己的店面。惠德和这个名字也是那时候注册的。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5)

受益于改革开放,惠德和的生意越做越大,当时普通家庭月收入才几十元,而他们家庭已经是“万元户”了。后来,前新城道的小院拆迁后,糕点店才搬迁至宽巷子。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6)

想要吃到惠德和的糕点,一定要早来,否则很多品类会早早卖光。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7)

惠德和最著名的产品之一就是胡油小槽糕。胡油小槽糕在呼市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过去是茶馆里的一种茶点,老呼市人在喝茶吃稍麦的时候,一定要来一碟小槽子糕。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8)

做胡油小槽糕,用料看起来十分简单,胡麻油是它的灵魂所在。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9)

把胡油、面粉、白糖、鸡蛋搅拌均匀,然后倒在制作小槽糕的模具当中,最后再经过烤制,便成为暄软,油渍渍,还散发着浓浓胡麻油香味的小槽糕。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10)

小槽子糕的得名来源于它的做法,把原料放到槽子模具里面制作而成。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11)

在惠德和糕点铺,还有一种比胡油小槽糕更有年头的糕点——玫瑰饼。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12)

现在呼和浩特还能做玫瑰饼的糕点铺已经不多了。惠德和的玫瑰饼还有着糕点具备的面香味,里面的玫瑰酱散发着淡淡的玫瑰香味。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13)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14)

京八件和萨其马都是当年绥远城(今呼和浩特新城)建成之后,很多北京的满族、旗人来到呼和浩特,同时也把这几种糕点的制作方法传到了呼和浩特。京八件和萨其马已经流传了100多年,是非常传统的中国糕点。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15)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16)

呼市人熟悉的萨其马。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17)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18)

如今的惠德和是一家中西合璧的糕点铺,除了以上介绍的传统中式糕点,还有很多西式点心。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19)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20)

比如很受年轻人喜欢的棒棒酥,用黄油、奶油和牛奶制作,有浓浓的奶香味。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21)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22)

如今,老马把手艺传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老呼市传统糕点的味道也将继续被传承下去。

多年前的呼和浩特街头小吃 因为做传统糕点(2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