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幼儿园教育为什么不能小学化(幼儿园不让小学化教育)

当孩子升到中班时,有家长就开始焦虑:

公办幼儿园为什么不提前教点小学知识?(不理解)

该不该上个学前班过度?(犹豫)

提前学了孩子会不会厌学?(担心)

关于如何做幼小衔接,确实是这个阶段的父母常谈常新的问题。

也有个别观点说,“关键是幼儿园老师水平层次不齐”,我表示不同意。就目前了解,正规幼儿园录取的老师都是专科本科毕业。层次不齐?能不能教了?有偏见成分。

这里要说的是——不是谁教不教的问题,是该不该学“小学内容“问题。

怎么看?

  • 客观看: 拼音算数在什么教材里,就该由什么阶段的老师教学。不是责任问题,是适合与否。
  • 科学看:到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情,幼儿园该注重的是各种习惯和兴趣的培养。
  • 具体看: 学龄前要准备,但方法要适中,并不一定是提前教授。

论述幼儿园教育为什么不能小学化(幼儿园不让小学化教育)(1)

幼儿园为什么不让小学化教育?

一、细说“幼儿园为什么不让小学化教育?”1.幼儿园不允许小学化教育

有心的家长都查看学习过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中科学的提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特点和教育建议。如“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幼儿”,“严谨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多次发文,三令五申不允许幼儿园小学化教育,全国各地都开始整治小学化倾向。并且要求小学进行零起点教学。

以上有科学的幼儿发展参考指南,有政策规定配套举措。幼儿园不教、不允许、不敢教小学内容。

2.幼儿园不适合小学化

小学化倾向,一是体现在提前为幼儿教授小学的知识,二是教学的方式不合适,如讲授式、写作业、考试等等。

3-6岁孩子学特点:

  • 其一,3-6岁孩子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学习。
  • 其二,3-6岁孩子在玩中学习,注重学习的情绪。孩子对端正上课只能持续在前10分钟,不能保证情绪愉快的玩耍中探索。
  • 其三,3-6岁孩子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阶段,有了兴趣就有好奇心,孩子会保持学习兴趣,避免厌学。

案例:

老师发现中班苏苏小朋友有一个问题,每当听老师讲故事,她的眼睛总盯着故事书找字,不参与小朋友们想象、续编、创编故事。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出版”书,苏苏每次都以不会画不会编为由,一直没有完成。

和家长交流才知道,妈妈天天让苏苏认字,家里贴的到处都是字卡,还买了小白板。以“天天,白天的天”的方式组词识字,家里讲故事也用指字、读字的方法。

所以老师讲故事时,苏苏只关心字的样子,对内容自然少了趣味。想象力、创编能力都受到了限制。重视记忆不重视思考,影响了积极参与系列活动。

对孩子来说,凡是单一、枯燥、机械的教授,都属于低效学习。

论述幼儿园教育为什么不能小学化(幼儿园不让小学化教育)(2)

小学化有什么危害?

3.小学化有什么危害?

一位优秀的小学老师分享,“抓成绩先抓学习兴趣,学习有兴趣,不愁成绩上不去,家长奔着成绩去就太短视和急功近利了”。“强扭的瓜不甜”也可以用在学习上。

一个亲戚小朋友,大班时幼儿园就开始学习算术,从10到100以内,天天2-3页作业。每天只要一写作业就哭,数棒都快不够用了。后来上一年级,成绩虽然没有落后,但是开始的厌学,三四年级后成绩也下降了,直至今年中考还是成绩一般的状态,爸妈束手无策,孩子表示“不爱学习,想赶快长大毕业”。

为什么很多孩子厌学有问题,家长有没有找过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适合的年纪,学了不该提前学的东西,把孩子对于文化探索的兴趣提前抹杀。于是大学开始放弃学习,毕业再不愿拿起一本书。

有家长讲的很有道理。孩子上了小学,老师讲的都已经学过,轻而易举无需用功,学习习惯怎么培养?继续强制孩子,听过的也要再听一遍?学习的乐趣在哪里?没有了学习动力、好的学习习惯和成就感。

不知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如今孩子学习有一个现象,幼儿园学小学内容,小学学初中知识,初中学高中,高中学大学,大学回去学幼儿园该学的东西”。因为很多大学生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成问题,而这些都是幼儿园时期该学的。还有孩子心情不好就结束生命,这个又该什么时候学?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太功利了?

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这才是教育该有的。都提前了,后面怎么办?

家长和孩子要做些什么准备?

论述幼儿园教育为什么不能小学化(幼儿园不让小学化教育)(3)

家长和孩子要做些什么准备?

二、家长和孩子要做些什么准备?

重点是各种习惯养成。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园小学养成良好的习惯,会跟孩子的一生。相反,如果坏习惯成自然,很难更正。

1. 生活习惯

饮食习惯:为孩子调节饮食结构,尽量色香味俱全,让孩子均衡摄入营养。另外进餐不批评,引导孩子好好吃饭不挑食,少买少吃零食,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健康的保证。

卫生习惯:每天早晚洗漱,有勤洗的习惯,也可以锻炼洗点小衣服。重点是指导孩子自己完成。

备忘练习:上小学后有作业,虽然起初老师有发给家长,但是孩子要养成自己记事习惯。所以到幼儿园大班,老师会给孩子留小任务,家长可以先问问孩子,让孩子有意记事。

劳动习惯:书包整理是上小学基础课,孩子能自己整理带的书籍、作业本、学习用具。上小学前,刻意指导孩子整理自己的衣帽、玩具、书包等生活用品;家里开饭前为家人拿碗筷、参与打扫卫生等帮忙做事的习惯,有劳动的责任意识,从上幼儿园开始。

交友习惯:和小朋友们友好相处,分工合作,遇到问题一起解决,有自己的朋友。

生活有好习惯,也有助于学习习惯的培养。

2.学习习惯

第一,游戏习惯。

游戏有两个阶段,娱乐和工作,按照蒙台梭利的教育,孩子专注操作是工作的状态,也是学习的高境界。按照游戏水平的划分,高级的游戏是有目的、有思考、创造、合作等。依据年龄不同,这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看似玩耍游戏,没有那么简单。比如说玩乐高、积木、棋牌都可以促进大脑发育。与同伴游戏,有合作交流,沟通,解决矛盾等社会能力发展的体现。

第二,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直接影响孩子写作、语言理解、思维发展等。

  • 阅读安排:每天有阅读、游戏时间的安排,如同上小学后的写作业。把阅读当成习惯。
  • 阅读方式:第一阶段亲子阅读,采用父母为孩子讲故事,一岁后引导孩子为爸妈讲。第二阶段,孩子自己阅读。
  • 阅读种类:低龄孩子主要读绘本,只要孩子想读、喜欢读。到小学阶段就有阅读和识字基础 ,尝试读小说,可以提升阅读理解和速度。
  • 提供支持:每月有去图书馆书店借书、买书的习惯,家里有固定的书房或书架的空间。

第三,思考习惯。

孩子的记忆,诵读几遍就会,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忘记的也快。怎样学习又提升能力,又不担心忘记?就是思考的习惯。

案例:一个应用练习,小兔子排队

爸爸说:“看,小兔子要排队,黑兔子白兔子黑兔子白兔子……这是有规律排序。”

妈妈说:“小兔子排队,你发现了什么?”孩子发现兔子有白有黑。“你还发现什么秘密?”孩子通常会发现:他们一只黑兔子一只白兔子,一只黑兔子一只白兔子排队。"我们找找家里有没有这样的排队"。

前者是教授型,让孩子去记忆和被动接受概念。后者是启发型,给孩子思考的机会,结合生活更是运用的层面。

给孩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就是发展孩子思维。

论述幼儿园教育为什么不能小学化(幼儿园不让小学化教育)(4)

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最好的幼小衔接

一位妈妈讲“我是看明白了,孩子一出生是希望健康,上幼儿园了追求聪明,上学要求学习好。当孩子生病了,一切皆可抛。只要病好了,又回到学习上,着魔一般。”

该走的路走好,才能迎接后面的风雨彩虹。要健康,品德好;聪明,有自信;好奇,爱学习。如此优秀的孩子,还担心什么成绩分数?

最难叫醒得是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而不是学习不好的孩子,没有笨小孩,方法最关键。另外,初中前重点是学习兴趣,只要有学习能力和动力。

做好以上生活、学习两大块准备,孩子小学学习、生活就会相对容易。希望家长从观念上认识,从行动上去实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