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是指朋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很多人将这句话解释为“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吗?”

可是,放在学而中看这句话,说学习,跟朋友来有什么关系?

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交通不便的古代,朋友远道而来是报喜还是报忧?

为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是指朋友)(1)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代,不比今天,住店吃饭都没现在这么容易。

如果有朋友不远千里而来,是因为甚是想念,还是喜得贵子呢?恐怕那些家遭灾祸无法生活的亲朋,才更会千里迢迢来投奔,此时因祸事而来,又何乐之有呢?

转念再想,这样的交通条件,一般百姓又有几位远方的朋友呢?

看似符合逻辑的一句解释,却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

为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是指朋友)(2)

此“朋”又非彼“朋”

这事,要看当时的文字,重新理解到底在说什么。

朋的甲骨文示意为两串贝壳,当时来自热带海域的宝螺科贝壳是精美的装饰品,慢慢成为大家认可的等价货币。有五贝为一朋,十贝为一朋,两种说法。所以,朋在当时是指两串美丽的贝壳。

这是朋字的本意,随着春秋时期,贝壳退出货币舞台以后,朋字慢慢因社会发展而发生了新的变化,引申为都信奉同一种思想,都将对方视为拥有同样美好品质的人。

至汉朝的时候,朋与鹏相通,演变成鸟身上的羽毛。此时便有了“朋党”一词,朋也慢慢的成了“拥有共同利益的人”的含义。

再后来,朋字出现了两块肉挨在一起的字形,这是汉以后的字形与字义的变化。于是有了“朋为事通,友为志合”的解释。

为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是指朋友)(3)

学而的第二句,当然还是在说学习的事情

有朋友来实在是跟学习没有什么关系,再回到学而的语境,这句话还是要从学习的情景来理解的。

朋字既然有志趣相投的意思,也就是当时慕名投奔孔子求学的情景了。这句话合理的解读应是:”有信念相同的人远道而来和一起求学,不也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吗?”

为什么将“乐”解读为庆贺呢,前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喜悦是内心的感受,欣欣然心情愉悦。而此处用了乐,孔子崇尚周礼,是用乐来烘托喜形于色的意境,志同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应以礼相待,坐而论道奏乐饮酒助兴的。

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在实践中因时制宜的学习的乐趣,而这一句讲的是志同道合的人相伴而学的乐趣。

朋友一说,是缪传误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