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为什么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春节元旦放爆竹)

#天南地北大拜年#

过年为什么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春节元旦放爆竹)(1)

一、舜 :春节是我传下来的

相传舜成为天下之主时,祭拜天地。后来,为了纪念舜的功德,人们就把舜祭拜天地的这一天定为新年,称为岁首。夏朝曾经使用过一种历法,后来被叫做夏历。岁首就是夏历新年。

新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字。先秦时期叫做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两汉时期叫三朝、岁旦、正旦、正日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改称元辰、元旦、元首、岁朝等,唐宋元明时期曾经叫做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到了清朝,叫做元旦或元日。1914年,民国政府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阳历1月1月日为“元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使用公历纪年,沿用了民国时期的“春节”和“元旦”。

新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时间。夏朝是一月初一。商朝是十二月初一。周朝是十一月初一。秦朝又改到十月初一。公元前104年,西汉太初元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明确规定正月初一是岁首,并以法令的形式明确了二十四节气。自此,正月初一就成了新年。

过年为什么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春节元旦放爆竹)(2)

二、守岁、放爆竹:起源于魏晋时期

先秦时期,岁末年初有祭祀神灵的蜡(zhā)祭、祭祀祖先的腊祭,祭祀后会有庆祝活动,逐步开始形成了新年习俗。到了汉朝,随着《太初历》的颁行和社会的发展,新年活动逐步加入了祭祖、家庭聚会、迎神、驱逐瘟疫等活动。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现在部分北方地区还有除夕夜守岁的传统。这一传统始于魏晋时期。当时的人们在除夕之日会互相赠送礼物(馈岁)、亲人聚会(别岁)、长幼聚饮(分岁)、整夜不眠,迎接新年(守岁)。

这一时期,人们还要燃放爆竹来驱赶“辟邪驱鬼”。魏晋时期的爆竹是“湿竹节”。人们把湿竹节放在火堆里,竹节在燃烧过程中会爆裂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以此来吓走各种鬼怪。这就是最早的“爆竹”。到了唐朝,人们把硝石放在竹筒里点燃,硝石燃烧时可以发出响声和浓烟。火药发明后,人们把硝石、硫磺、木炭填充到竹筒里,就是最早的“爆仗”。宋代开始,人们把火药填进纸筒,用麻绳串起来,叫做编炮。因为编炮的声音像在空中摔鞭子的响声,所以也叫“鞭炮”

过年为什么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春节元旦放爆竹)(3)

三、贴春联:始于挂桃符 兴于朱元璋

贴春联起源于挂桃符的古代民间习俗。桃符是用桃木做的两块木板,上面画上神荼、郁垒或者写上他们的名字,挂在大门两侧,用来辟邪驱鬼。到了唐朝,人们又开始把秦叔宝和尉迟恭贴在门上作为门神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国主孟昶每年除夕都要在宫门外挂上桃符。公元964年,广政27年,孟昶在桃符上写下:

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

据考证,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幅对联。

明太祖朱元璋喜爱春联,颁布圣旨要求家家户户在除夕时都要用红纸写对联贴在门上。从此,春节贴对联的习俗就流传下来。接灶神、贴福字的习俗也是从明朝开始盛行起来的。

四、 过年吃饺子: 宋朝开始

饺子据说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用羊肉和驱寒的药材在一起煮汤,再用面皮里包好,做成耳朵的形状,称为“娇耳”。下锅煮熟后把“娇耳”和汤一同食用,可以避免冻疮。据民间传说,每年冬至到新年,张仲景都会制作“娇耳”,赠与百姓食用。时至今日,在张仲景的故里河南省南阳市,还流传着冬至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的说法。

饺子在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明代称为“扁食”;清代则称为“饺子”。

春节吃饺子习俗形成的时间,不晚于宋代。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中曾记载新春御宴上吃“驼峰角子”的情形。“驼峰角子”是宋代一种流行的饺子,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记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