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毕业创作论文总结(书法博士论文研究综述)

当代书法学科建设和书法研究已经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组成部分从早期单一的关注书法创作到今天兼善书法学术研究,我们的书法学术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特别是一批从事专业书法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出现,把书法的学术研究推进了一个全面发展期为了更明晰书法学术研究的动态,我们从已有的博士论文选题来看待当前书法学术研究情况,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书法毕业创作论文总结?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书法毕业创作论文总结(书法博士论文研究综述)

书法毕业创作论文总结

当代书法学科建设和书法研究已经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组成部分。从早期单一的关注书法创作到今天兼善书法学术研究,我们的书法学术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特别是一批从事专业书法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出现,把书法的学术研究推进了一个全面发展期。为了更明晰书法学术研究的动态,我们从已有的博士论文选题来看待当前书法学术研究情况。

一、书法文献

1.古代书论:蔡显良《宋代论书诗研究》从宋代论书诗的发展、题材、特色等方面窥见宋代书风及其思想,认为“崇古尚晋是宋代书法思想的母题”“对宋代书法史亦有补正作用”;王宏生《北宋书学文献考论》总评古代书学论著的著录和存留基础,并分别考论了欧阳修、朱长文、苏轼、黄庭坚、米芾、黄伯思、《宣和书谱》等七部书法论著;薛龙春《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从张怀瓘的著作真伪入手进行考辨,探求张怀瓘的书法史撰述思想、以神采为尚的书法美学观、以“神、妙、能”为差降的品鉴方法等三方面内容;由兴波《诗法与书法—宋代“书法四大家”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比较研究》结合苏、黄、米、蔡四人书论与他们的诗文作比较研究,以此“深入得探究创作主体的个人气质与时代文艺特色”。

2.书体字体、遗书墨迹:陈琪《敦煌遗书书法浅探》确立了“‘敦煌学’除了在文书内容的‘历史价值’、敦煌壁画的‘美术价值’外的‘书法价值’”。以敦煌书法人物入手,探明王羲之书法与敦煌书法的联系;何学森《论行书的形成与风格演变》从早期遗迹入手,概括行书成熟特征,归纳了行书发展的萌生期、确立期、规范期、破格期、再规范期、放逸期六个阶段;韩天雍《中日禅宗墨迹研究》是一篇比较研究论文。重点考察宋元时期中日禅僧的交往,进而比较墨迹书法风格的差异;胡建明《东传日本的宋代禅宗高僧墨迹研究》指出宋代被称为“墨迹” 的禅宗高僧书法,是特指“禅宗高僧的书法”,与我国书法史所指的“墨迹”概念是不相同的;刘家军《晋以前汉字草书体势嬗变研究》从“书法审美学、文字构形学、环境类型学等层面对晋以前的‘草书体势’做引论式研究”认为影响体势改变的是“用笔方法”;刘凤山《隶变研究》从社会需要、文字自身因素、书刻工具等三个方面阐释隶变原因,认为“隶变主要通过线条变成笔画、象形特征的消失、体态变纵势为横势方面等表现出来”;黎东明《秦系文字研究》采取“以形说字”的分析方式研究“秦系文字的传承特征、演化规律及其规范化进程”,得出秦系文字由“‘衍形’特征所决定”;陆明君《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总结出 “碑别字”出现的五种原因,又详细分析书体演进、书写性差异、偏旁讹混、构件移位、仿佛性代换与约取、隶定、刻工等一系列与“碑别字”相关的问题;李永忠《草书流变研究》界定了“草书”概念,指出草书在形体与书写上都有简易化趋向,在实用中既有优长也有局限、实用与审美是对立统一的;孙鹤《秦简牍书研究》通过分析秦简牍文字,得出秦简牍文字“结构上颇具篆意”“具备后世隶书特点”,从“文字学和书学的双重意义上证明了汉代隶书由秦简牍书演变而来”;张传旭《楚文字形体演变现象与规律》指出楚文字与商周文字存在阶段性的演变与渐变;与秦汉文字有书同文的基础。通过“简化”“繁化”“异化”“形声化”四个方面揭示楚文字形体演化的内在规律;张恒奎《草书体的形成与演变》得出“符号化是草书体形成与演变的基本特点,连带是符号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其中逆连的作用尤其重要”的结论。

3.版本、名物制度:陈忠康《兰亭序版本流变与影响》以“接受观念”考察《兰亭》版本在历朝历代的流变情况,指出其“艺术信息”的流失及人们自我观念下的学习态度和方式;顾涛《墓志书法研究》围绕洛阳北魏墓志,探讨从平城到洛阳因汉化进程、书法流播、宗教兴盛等原因而出现的墓志风格类型多样化,从而体现出内在的审美观念;刘天琪《隋唐墓志题铭艺术研究》提出了“题铭书刻”的概念,借助多学科知识对隋唐墓志盖题铭文字进行研究,涉猎书体的类型、书手刻工工艺、纹饰、谶语、地域风格等内容;马玉兰《宋代法帖研究》考察宋代“法帖”的名实、底本、版式、鉴选编辑等内容,总结出宋代书法崇尚魏晋、倡导文人个性的审美风尚;彭励志《尺牍书法:从形制到艺术》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研究,作者认为“书迹作为文献,它本身隐藏着较一般书仪更为鲜活的时代内容。对其形制的探讨,既可以解决尺牍作品中相关的文本问题,又可以触及尺牍书法的某些内在成因,还能丰富传统书仪和文书研究的内容”;王力春《汉魏南北朝石刻书人考辩》大量考察汉魏南北朝石刻书人情况,归纳出五种身份类型,得出“石刻书人署名的郑重其事在唐代以后”的结论;王鹏江《唐碑研究》指出唐碑在“盛唐气象、宗族门第、宗教传布、德行善举”等背景下形成,存在地域、书体、书家分布等差异;周侃《唐代书手研究》从史学角度对唐代书手的从业、入仕、经济生活、身份地位、书写特点等做出考察,认为他们与名家名士书法组成唐代书法的全部。

二、书法史

1.断代史:刘灿铭《中国现代书法史》关注了现代书法发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从书法的活动、创作、理论、教育四个方面分析现代书法的特点。孟云飞《两晋书法研究》立足于两晋时期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大背景对两晋书法昌盛的研究,认为地域存在差异,书法世家特征明显;肖文飞《开古今书法未有之奇境—从沈曾植看清末民初书法的丕变》以沈曾植为视角窥探“以复古为解放”的清末碑帖争论的学术背景,并从沈曾植身上看到碑帖对立的消解与章草的复兴;虞晓勇《隋代书法研究》描述了在经学、道学、佛学、文学艺术等历史文化背景下隋代书法的教育、鉴藏、书家发展情况,指出书学体制和书写规范等内容为唐代书学完善提供了基础。

2.专门史:蔡清德《十五至十六世纪金陵书法的区域性考察》勾勒金陵书家群体所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金琮、徐霖等与文徵明等吴门书家的交往,建立起的士人对金陵的认同和向往;蔡梦霞《元代篆、隶书法研究》认为元代因篆隶可学资源的限制、并受书家自身对篆隶的看法、今体书法‘经生体’趣味、书籍刻版书等影响,未能对唐宋的篆隶书风有大的突破,逐渐走向平庸规范,板结薄弱的书法风格特征”;曹建《晚清帖学研究》认为清人对经典的研究学习从未停止过,即使在帖学与碑学转型期间也并不矛盾。又以广东为例探讨刻帖问题,厘清晚清帖学脉络;贺文荣《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结构和形态研究》指出古代书法教育的范本是“以字书与石经为中心”,采用了以“笔法”为主的传授方式。通过选官和书法教育的手段强化古代书法教育中人格塑造和道德培养;李慧斌《宋代制度层面的书法史研究》从宋代铨选、科举誊录、职官、机构、书学五个方面研究制度层面的书法史问题;李正庚《先秦至唐书法教育制度研究》涉及了宫廷侍书、选官与书法等问题。指出官学教育以文字学教育为主,家学教育则以书写的艺术性为目的、以书写笔法传授为内容;向彬《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研究》全面梳理古代书法教育中有关官学、家学、私学、自学等内容,指出其对书家书风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杨加深《北宋书法教育研究》提炼出宋代书法“重意轻法”“趋时离古”的社会倾向及教育类型的多样化。“首次从书法教材的角度,对若干官私刻帖进行新的审视与定位”;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首次从制度史视角考察明代楷书、篆书、中书舍人、书办等问题,厘清了明代“中书体”的原委及书学与选官、宦官之间的关系等系列问题;朱乐朋《乾嘉学者书法研究》锁定清代乾嘉学者书法情况,认为以“书”为用是他们书法学习的根本思想,书法反映学术特点。

3.书家专题: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梳理“文字禅”与书论的关系,探讨字中有笔的创作方式,并对书事书作做了详细考证;郭怀若《石涛书画研究》认为石涛有着“书画同源”的认识观,并在“传统中变”的实践中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金丹《包世臣书学的重新审视》全面整理包世臣的事迹生平及其著作情况,并从技法观、品评观等入手研究其书学思想;李放《苏轼书学思想研究》认为苏轼发展和完善“学书为乐”的思想,指出“意”“法”关系的实践原则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出新意于豪放之外”;钱松《何绍基年谱长编及书法研究》用“年谱”形式进行研究,同时指出何绍基书法中“横平竖直”的碑学特征,及“古拙、真气贯通、重骨轻姿、典型庄正”等审美思想;宋明信《蔡邕之书法与书法美学思想》认为蔡邕书学思想包含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周易》之阴阳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等四个方面内容;熊沛军《王世贞书论研究》认为王世贞书法品评是对“格”“自然”的追求,同时在书法创作中提倡“悟”的意义;解小青《赵孟頫研究》从生平著述、书法艺术、书学思想、影响评价四个方面全面展开对赵孟頫的研究;野田悟《吾衍与其<</SPAN>学古篇>之研究》详细考察吾衍家世生平等问题后,围绕其“印宗秦汉”的印学思想对《学古编》的版本及流传进行梳理考证;杨宝林《刘熙载书学研究》论证刘熙载书学是在《周易》、禅宗、道家等大文化观角度下形成的,其审美范畴、伦理范畴的产生有着重要社会根源。朱天曙《周亮工及其<</SPAN>印人传>研究》总结出周亮工“本色”“己意”的印学思想本质、“正”与“变”的风格论、“精思”“戏”“动”的创作论三方面内容;张小庄《赵之谦生平及其艺术研究》系统整理赵之谦的生平、书法、篆刻、绘画、诗文著述等五方面内容;

4.鉴藏研究:陈红梅《宋人关于<</SPAN>兰亭序>的收藏与研究》以“鉴藏”角度看待宋人对《兰亭》的学术研究情况,梳理了《兰亭》版本及派系之间的联系;纪学艳《张丑书画鉴藏与著录研究》以张丑的书画著录为文本,从书画鉴藏角度,全面考察张丑在确立自己为“书画鉴赏家”的前提下,所体现出的社会审美风尚和个人风尚;刘金库《“南画北渡”:梁清标的书画鉴藏综合研究》以传统的考据辑佚方式,并借鉴社会人类学的方法,考察梁清标的“鉴藏模式”,认为其“在很大程度上修订明末董其昌时代鉴藏的方式方法”;黄朋《明代中期苏州地区书画鉴藏家群体研究》考察成化至嘉靖百年间苏州地区的私人鉴藏情况,指出“苏州地区兴盛的鉴藏风气,对吴门书画家的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杨春晓《满船书画同明月——米芾书画鉴定研究》围绕米芾笔记体著录、“无李论”、推崇董源、《兰亭》题跋四条线索展开探讨,确立米芾对后世书画鉴定的影响;叶梅《晚明嘉兴项氏法书鉴藏研究》指出晚明内府藏品外流、标尚风雅是项氏收藏的历史因素,以此来看晚明的书法活动情况。

三、书法理论

1.理论结构:龚文《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观念研究》,论文部分探讨书法问题,涉及了风俗、书画同源论、观念、“永字八法”四个方面的内容,重在揭示古代书法的传统因素;李彤《论非艺术因素与书法艺术的发展》划分书法的艺术因素与非艺术因素,并确立书法艺术的基本范式“是人们长期的书写实践中,对文字书写中的美由自发而上升到自觉的一种改变”,是“以作为范例的作品形式出现的”;林书杰《书写之道》认为“汉字书写并不能由‘延异’充分描画,汉字书写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在自身性中生发,这也是汉字所具有的‘特权’的一种体现”;邱世鸿《理学影响下的宋代书论研究》认为南宋书论相对北宋书论,在理学的成熟下出现转型,其中“胸次论”、“心画论”尤为发达;谢萌《王铎艺术思想的心学基础及其实践》认为王铎晚年由阳明心学向道家思想转变,借鉴了“妙悟”“禅”“虚”的方法,形成书法重视结构和视觉效果的实践特点;姚宇亮《“魏晋古法”源流析论》认为“魏晋古法表现为一定历史时期汉字书写的特殊运笔方式”,“是对隶势向楷势转变过程中种种笔法范式的总称” ;叶培贵《古代书史研究的产生及其基本格局的确立》认为“从汉末到西晋,书中研究主要是树立今文字的历史地位;南朝主要是树立今体书家的历史地位和典范系统”,这一时期“可以被称作中国古代书史研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郑晓华《唐宋书学的发展与中国古典书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通过对唐宋书学重要理论躯干的分析研究,揭明古典书学理论的结构,揭示书学理论和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周睿《儒学与书道—清代碑学的发生与建构》通过晚明心学、清中前期儒学、晚清的士风来说明士人审美的转向、意趣、追求,进而提出儒学与书学对碑学的影响。

2.美学原理:陈海良《中国书法墨法研究》“以审美领域的艺术性墨法为对象”,“以‘中和’型墨法为始基,分化出‘墨趣‘型和综合型墨法”,用以表达一种“和谐”的状态;裵奎河《中国书论中的美学思想研究》归纳了崇尚“法象”、“书意”、“中和”、“自然”、“正道与个性”、“朴质”是古代书论美学思想“自发”、“确立”、“成熟”、“发展”“、通变”、“深入”的主要内容;邵军《唐代书画理论及其审美研究》认为“李嗣真、张怀瓘、窦氏兄弟三家书论以‘自然’为核心构建出涉及本原、创作、作品等方面的理论体系”,及“以神—神采为审美理想,以‘贵奇’‘尚逸’‘尊古重质’为主的审美观念”;谢建军《书法美学意象研究—以汉唐书论文献为中心》总结出书法意象美学包括“意象物象式意象、意志形象式意象、抒情体道式意象”,并进一步指出“‘体道’一直是书法美学理论的核心”;杨志恒《书美发生学研究》确认“书美”的根源存在于彩绘工具与纹饰中,笔法、构型、章法均是“书美”形成的重要因素;赵伟平《身心与书法审美关系之研究》主要论证“身心”因为儒、道的逻辑起点不同形成了道德精神论、自然气化论两种特征,并借助笔、墨等“语言”做到身心合一,实现书家生命和审美的超越。

3.书法艺术与社会文化:顿子斌《文人画的书法化倾向研究》将文人画书法化意识划分为萌发、发展、深化、拓展四个时期,并指出“六法”“心画”“纵横有象”“计白当黑”等内容各自代表了不同时期特征;方波《宋元明时期的“崇王”观念研究》通过考察宋元明世人对王羲之的记载,说明了权威的“失落”与“重建”的过程,他们在对大王政治道德的建构中取法,形成一线单传流派的局面;胡志平《清末民国海上书画家润例与生存状态研究》在划分自订和代订两种润例的情况下,考察了润例类型、途径。并研究了海派与京派书画家在生存方式上的不同和市场等社会因素带来的创作观念、风格、心态等一系列问题;李伟华《中国书法艺术对明代家具的影响研究》挖掘“中国书法艺术对明式家具影响的背后成因。从文化内涵、结构造型等多角度入手,予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总结归纳”;李林琳《宋代书画市场研究》指出由官吏、士大夫、经生组成的书写群体,通过固定场所或者直接交易的方式进入市场流通。消费群体也从皇家遍及到官僚文人和普通市民,创作、生产竞争也影响了开宗立派;朴相泳《论“松雪体”对高丽末朝鲜初书画艺术的影响》梳理出赵孟頫书风包括“思陵书风”“李邕书风”“苏灵芝书风”,直至“以楷书为主,使用一种行书的运笔为特征”的“松雪体”形成对古代韩国高丽末期的艺术影响;吴鹏《晚明士人生活中的书法世界》揭示晚明“士人自视高雅的生活方式中,书法的意义不仅在于增添休闲生活的乐趣,更在于他们能借之移情致兴、悟理证道”;王元军《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社会》考察了士人生活风尚与书法、宗教与书法、书法世家与社会等诸多关系,认为六朝时期的世风尚艺是产生六朝书法高峰的主要原因之一。

4.书法批评:马新宇《清代碑学批评》挖掘出康有为书法以“形变”为主的书法史观、“静态解析”“动态还原”的作品笔法考察标准、“常态”与“非常态”书写的作品品评标准等相关问题;汪中《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批评》第一章第三节、第六章涉及书法批评,指出“魏和西晋的这些书法批评文字,侧重于对书法艺术作审美描述”即“所谓由‘力的式样’的相同而引起类似的感受”;杨疾超《古代书法批评模式研究》将传统批评方法分成比拟式、品次式、意象式、理趣式、伦理式、道家式、禅宗式七种,构建了传统书法批评模式;周勋君《清代书法批评中对形质的描述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把清代书法批评分为“审美感受式批评”“图像分析式批评”两种,进而挖掘其对“形质”品评的考察。

5.书法学术史:林如《民国以来中国古书画鉴定方法与观念之转型研究》从学术史角度对“书画鉴定学”的方法做理论性研究,划分六个时期,并证明“中国书画鉴定方法和观念的确存在‘现代转型’这一基本事实”;黄映恺《20世纪书法美学的构建与反思》从学术史角度对相关书法美学理论的学人、著作进行现代意义的阐释;徐清《20世纪中国书学疑古考辩之研究》对“古代书法文献”、“古代书迹”、“书体发展史”三方面的真伪年代之辨做出研究,隶属学术史研究范畴;宗成振《刻帖著述研究》考察“宋代至今对刻帖进行著录考论的相关著述”,对刻帖学术史进行了研究。

6.书法研究方法论:黄华侨《艺术存在论的争议及其方法》指出在“是”或“存在”理论框架下,书法作品“存在”的可能性与真实性,并确立书法了存在样式及分层结构;靳永《书法研究的多重证据法》发展“二重证据法”理论形成“多重证据法”,构建书法学术与创作的研究模式。

7.当代书法流派:陈大中《当代书法创作模式与流派研究》将当代书法划分为新古典主义、现代派、学院派三个流派,并逐一分析其形成的理论前提和实践模式;史长虹《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立体解读》对“学院派”涉及的观念、理论、作品、教育、作者五个方面做分类研究,从而凸现时代特征。

8.装饰与环境文化:陈道义《古代汉字书法装饰之道》把汉字书法与装饰联系起来做跨学科研究,认为“汉字形式意义是汉字书法装饰的必要条件”;吴慧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文化地理研究》指出“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中心为书法形成区域风格差异提供了基础”,并通过四种传播模式,对周边文化带来的影响。

9.比较研究:张克峰《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画论的会通》指出这一时期文论、书论、画论有一定共同性:语词如“意”“势”“骨”“形神”“自然”“丽”“奇”等范畴,方法如“推源溯流”“品第”“象喻”“概括描述”四种批评方式。

10. 形式创作:黄一鸣《王铎书法的形式与空间研究》总结出王铎书法形式包含了笔法用笔特点,结体、章法、内在运动形式等内容,空间上从二维到多维变化,以及揭示其对当代创作的借鉴意义。

四、篆刻及其他

1.印史与印学流派:金钟淳《中国印章的特征和艺术性》将中国古代印章划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进行研究,归纳不同时期印章艺术特色和实用价值;莫武由工匠之“艺”到文人之“艺”》指出印人以金石学和文字学为依据的治印实践,实现了工匠镌刻和文人篆写的结合;赵宏《试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认为清代篆刻在经济文化、社会地位、学术风气等因素影响下繁荣,并在实用和艺术两个方面均有突破.

2.其他:张平《书画装裱研究》从形制、色彩、规格、功能、自然环境、地域特征、时代样式等方面研究装裱与书画艺术活动的关系,并为鉴定提供依据。

五、结语

从百余篇的学位论文看,缺少了关于“书法技法”的研究成果。这与古代书法发展的本体内容明显相悖。高层次书法专业教育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往往体现了书法学术研究的动态。博士论文选题要求有一定的学术性,也映衬了导师对书法学动态的洞察力。对于这些选题我们从中发现不同类别的研究地域性很强,不同学术专长则有不同的学术眼光,既有实践应用,也有义理分析。然而,高层次学位论文研究并不能代表“前沿先行”。通过分析博士选题可以更好的研究当代书学发展的动态,有益时人,有益后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