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资本论读书笔记(1)

资本论读书笔记(一):总论

看来,那些要通过这本“圣经”来获得来自财神的福音的企图恐怕要落空了;不过,愿意探索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人却可从该书中获得极大的启发,如果他目的不是在既有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获取财富的话。

《资本论》创作背景

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目的是要写一部批判现存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他制定了一套全面地批判政治经济学的著书计划,原计划写六册,并把这系列命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但最后由于精力所限,将内容压缩到第一册中“资本一般”这一框架之内。由于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最核心的概念,他便将其著作命名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原计划将资本分为“一般性”,“特殊性”,“个别性”来研究,但《资本论》大致只完成了“一般性”的范围。

资本论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资本论读书笔记(2)

《资本论》阅读心得

《资本论》文本的很多特点,大卫·哈维已经做过详细系统的论述,所以仅仅为了结构的完整性,将其提出的观点简要列举如下:

  1.《资本论》在理论论述之余也带有诗化的意象,让文本多了些文学色彩

2.《资本论》最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先验的概念结构,不是对日常经济现象的分析,读者需要先耐心充分理解概念,然后才能利用概念解释现象

3.《资本论》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因为他充满了哲学色彩。辩证法是贯穿整个文本的叙述方法,有意识地把握马克思的辩证思路,能更好地理解《资本论》

  4.本书前三章是最重要也是最难懂的部分。

《资本论》一书的目的是探寻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他的很多论述是以纯粹的完成形态的资本主义经济为前提的,所以在书中,可以多次看到马克思申明把一些现象“先撇开不谈”,什么什么概念是“无关紧要”,因此可以专注于得到更本质的结论。对此,马克思的解释是:

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

马克思知道经济形式要用抽象的理论来把握,纯粹形态的分析才具有穿透力,才能深挖现象背后的规律。与此相反,一些经济学家仅仅满足于用一些整体的混沌的概念来解释生活中同样整体的混沌的表象,其实对于理解这些现象并没有多大帮助,除了利用现象的客观性来让受众承认自己理论的真实性之外。对此,马克思的评价是:

“庸俗经济学却只是在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它为了对可以说是最粗浅的现象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释,为了适应资产阶级的日常需要,一再反复咀嚼科学的经济学早就提供的材料。在其他方面,庸俗经济学则只限于把资产阶级生产当事人关于他们自己的最美好世界的陈腐而自负的看法加以系统化,赋以学究气味,并且宣布为永恒的真理。”

资本论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资本论读书笔记(3)

杰里米·边沁,被马克思称为“庸人的鼻祖”,其主张的效用原则被马克思称为“庸俗不堪的东西”,至今仍是微观经济学重要的概念。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当然不会抛弃具体的现实而拘泥于抽象的理论。只是他在具体现实和人的思维把握之间有这样的理解:

“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因而黑格尔陷入幻觉,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的结果,其实,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绝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资本论》一书是建立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这篇《导言》写于开始准备建构“政治经济学批判”这部宏大体系之时,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哲学根基和许多重要经济学概念的说明。同样作为一名历史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常常能够站在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之外来评价资本主义经济,这是马克思与其他经济学家最大的区别。

每个人都有历史局限性,马克思也不例外,或许当时只能使用文字表格等呈现方式,又或许当时引入数学工具并不是经济学研究的普遍现象。很多可以用数学等式推论的地方,很多可以用图形一目了然呈现的地方,马克思都只能用长篇大段的文字不厌其烦地描述。这和他其他充满辩证哲思的凝练语言形成鲜明对比。

《资本论》篇章结构

第一卷共七篇,二十五章,论述资本的生产:

第一章:商品——本章提出了全书的基础概念,是全书论证展开的核心。资本主义经济最大的特点是丰富的产品以商品形式存在,所以该书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本章中作者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区分了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相关概念,并分析了商品拜物教,推导出了货币形式的起源。

第二章:交换过程——商品的定义是用于交换的产品。所以商品和交换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作为第一章的补充,在本章中作者加入了商品占有者的因素。

第三章:货币——承接第一章,货币形式是完成态的价值形式,货币作为特殊商品被独立出来,本章对货币职能进行论述。

以上三章是本书第一篇,也是最重要章节,概念辨析也是最复杂的,幸运的是这些内容大多都在中学时期学过,接触起来不但不会陌生,反而会给人意外收获的惊喜。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不是资本,资本是谋求价值增殖的实体。而资本不会自己增殖,因为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所以资本必须驱使劳动并将劳动成果占为己有。作者在此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揭露资本通过购买劳动力从而占有劳动成果,由此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

资本论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资本论读书笔记(4)

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运动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常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剩余价值或者说利润产生于流通领域,而作者却坚称剩余价值只产生于生产领域,虽然必须实现于流通领域。在该篇中,作者构建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六章),剩余价值量与剩余价值率(第七,九章)等基本概念,是全书量化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规律的核心概念。同时,作为对这一基本理论的应用,作者详细记录了英国工人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第八章)。

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一天只有24小时,劳动力也需要必要的休息以保证劳动力得以延续,所以绝对生产时间从而绝对剩余价值的提高有一定界限。故要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需要减少劳动力价值,从而提高剩余价值对必要价值的比例,而提高生产力是资本家的必经之路。本篇作者从相对剩余价值出发描述了一段提高生产力的历史。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作为辩证法的体现,作者在这一篇统一了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提出了关于剩余价值生产的总的规律。

第六篇:工资——工资,被看做资本主义体系下特殊的分配形式之一,劳动力的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工资这一现象的?(第十七章)如何从计时工资(第十八章)和计件工资(第十九章)等形式中发现价值本质?作者将至此发展出的价值生产规律用于对工资的分析。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资本的本性是增殖,积累过程就是将增加的剩余价值用于再生产,即扩大的再生产(第二十二章)。作者在本篇不仅论证了积累过程的一般规律,还对血淋淋的原始积累进行了揭露,为当今的中国读者展现了似曾相识的画面。

资本论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资本论读书笔记(5)

“圈地运动”的历史意义不在于“羊吃人”而在于农民进城,在于为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必要的廉价劳动力。

第二卷共三篇,二十一章,论述资本的流通。

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虽然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过程,但却必须在流通过程中得以实现。以增殖为目的的资本必须经历流通过程,资本因此会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态上相继转换,并回到最初形态,即资本循环。

第二篇:资本周转——资本的循环,不是当做孤立的过程,而是当做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由于资本是以增殖为目的,所以对资本周转的考察只在周转的要素影响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个意义上进行。如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生产时间和流动时间等要素,作者的重点放在论述其对周转的影响,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篇中,作者就像一名强迫症患者,沉溺于数学计算之中,让论述在捣弄的数字之中枯燥乏味。

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迄今为止,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单个资本家的资本,只是《资本论》的微观部分。本篇会将视野扩大到整个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运动,作者不仅考虑了资本的量,还考虑了资本的质,定量分析了代表各个生产领域的资本如何相互运动。揭露了体现在资本流通领域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深层次矛盾。

第三卷共七篇,五十二章,介绍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

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虽然作者洞察了剩余价值,但实际生活中企业家们追逐的只是眼中的利润。本篇论述了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利润这一剩余价值的形式产生的影响。

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本书是建立在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前提之上的,其假设前提是资本能够充分自由流通,所以追逐利润的企业家会把资本从低利润行业撤走,投向高利润行业,通过竞争使各个行业的利润率相等,这样的利润率称为平均利润率。作者论证了这样过程,并提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超额利润等概念。

第三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利润率会趋向于下降,这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者在本篇中论证了此规律,同时也考察了在下降过程中阻碍并不阻止该过程的各种反作用因素。在这里,利润率下降的总趋势和各种反作用同时发生,类似与电磁学中的楞次定律。

第四篇:商人资本——“利润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赞同此观点的人大多数是考虑到倒卖商品的商人,他们低进高出并从中获取差价。作者在本篇中从产业资本扩展到商人资本,论证商人资本家只是从产业资本家那分配到一部分剩余价值,并对商人资本进行了历史考察。

资本论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资本论读书笔记(6)

第五篇:生息资本——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纸币是国家的信用,钱只是一串数字,很多我们对经济的直观感觉都来自于信用制度。作者在本篇中再一次扩展,从生息资本出发,考察了利息,信用,虚拟资本,银行,通货等为今天所熟知的概念。不过,分析信用制度本身和各种金融工具是货币银行学的内容,作者的目的是论证虚拟经济形式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影响

第六篇:地租——本篇是作者在本卷写得最仔细的一篇,因为地租反映了资本主义内在固有的矛盾。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独立特有的经济形式,作者批判了众多对地租的错误看法,论述了地租的各种形式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作者在地租上做的考察也可借鉴到资本主义经济下的一般所有权方面。本篇中,恩格斯和作者在一个小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体现了作者更深层次的思维。

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作者在本篇中想澄清现实生活中关于收入的一些常见错觉。他批判了将土地,资本作为收入源泉的说法,论述了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但本篇是作者未完成的一篇。

《资本论》读书笔记

阅读《资本论》能给人很大的启发,让人有把其写下来的冲动;另一方面,《资本论》内容丰富,写读书笔记能够让我冷静下来促使自己挖掘更大的价值。一本系统性的著作,都逃不掉“二八定律”,因为很多内容都是为了结构上的完备而存在的,特别是这部打算出版的《资本论》。通过阅读,从原著中提取作者思维的精华,是对作者最大的尊重。

虽然马克思自己对事物的把握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一来一回两个过程,但《资本论》的文本思路只是后面一个过程的体现。当我们还在混混沌沌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时候,却要和马克思直接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出发,结果只会是大部分地方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所以为了尽量理解作者的本意,我打算从现代经济学出发的地方出发,从交换领域出发,先慢慢靠拢马克思提出了那些重要概念,再回归《资本论》的思路。

马克思墓志铭上有这样一句话:“哲学家们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资本论》树立了一个典范:以改变世界为出发点,才能出色地解释世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