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的威力早就名震江湖(东北话是东北四千年历史的活化石)

东北话的威力早就名震江湖(东北话是东北四千年历史的活化石)(1)

东北官话相当接近普通话,比如长春话和哈尔滨话。使用人口约1.2亿。

使用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等)。

历史上,东北地区的汉族主要来自河北北部(原热河省即:普通话的采集点——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移民北迁与部分山东闯关东的移民,以及其他地区的移民,所以普通话与东北官话有着相互交织千丝万缕的关系。

东北话的威力早就名震江湖(东北话是东北四千年历史的活化石)(2)

“这嘎达”就属于无确切文字的语言,“嘎达”、“砢碜(寒碜)”,“犄角”、“嘎啦(旮旯)”属于只可意会不可以文字言传之类。如“鬼道”,聪明,有智慧,很鲜明体现古文字的活用。;再如“你起(读qie第三声,且)这嘎达”,本不识字的农民说这话时的意思是明白的,意思是“你起身离这里远点”,究竟用哪个字对应,“且”,按其动作意思可以和“起”相对应,但与“起”又有所不同,大有“离开”的意味;也有有字无音的,如“毽子”,本是汉代就有的玩具,只是东北方言用以借代,读“犍(qian,四声)儿”。

东北话的威力早就名震江湖(东北话是东北四千年历史的活化石)(3)

最说明历史久远的一个方言,就是对小孩的称谓,江浙方言称小女孩为“囡”,小男孩为“囝”,而东北方言对小孩统称“小嘎”,女孩称“小尕”,男孩称“小玍”(gǎ),按象形文字解释,人没留髪之前称“小玍”,留髪之后称“小生”,常叫“秃小子”,而“尕”则正像披一头秀发的女孩。“尕”、“玍”恰是古文字,至少在汉代就有了。这个方言正是历史的活化石。

东北话的威力早就名震江湖(东北话是东北四千年历史的活化石)(4)

东北方言是东北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大熔炉

有史以来,东北就是汉族与多民族共同开发、共同争夺生存空间的大舞台,开发与争夺的过程,就是语言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民族间的融合,第一是民俗与风俗的融合。随着风俗的融合,必然带来语言的融合。历史上汉族土著民与女真族、契丹族、扶余族、高句丽族,以及蒙古族、满族等的融和,这些融合体现在文化层次叠压的方言。

在东北方言这块活化石的层面上,清晰地看到汉满风俗融合的痕迹,如“磨叽”源自满语。“干棒楞子”,意为清一色,吉林九台有其塔木乡,其塔木,满语站杆树,清一色枯干的树,就是干棒楞子。“疙瘩溜秋”,意为不光滑,有结节,大圆包,引申为“疙瘩话”。“嚼果(咕)”,好吃的精美的东西。不只是饽饽或水果,满族过年准备年嚼果。“摘你嘎拉哈”,由玩具引代。“靰鞡”,由达斡尔蒙语引申为鞋的称谓。“扎古”,这是借用于蒙古族语,本意是请医生看病,引申为打扮,装饰。

东北话的威力早就名震江湖(东北话是东北四千年历史的活化石)(5)

在东北,汉人与俄罗斯人、日本人曾长达半个世纪混合居住,语言的借用,体现殖民文化的渗透。如“沙咯楞的”,意思加快速度,就是借用俄语的“沙”;“喂哒罗”(装水的小桶)、“布拉吉”(连衣裙),“骚鞑子”(士兵)就是俄语的译音;“火烈拉”(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后来采用英语或其他外来语的词“霍乱”,等等。

东北民间仅仅把一件事意思说得明白,不算高明,民间智慧总想把话说得有情趣、有幽默感,形象生动、富有诗情,好用比兴,创造一种新的语言情趣。在官话中说两个人或者两群人靠得紧密,用“手拉手,肩并肩,心贴心”作比喻,这已经够生动了,但在民间仍不满足。两个人可以手拉手,两群人实际是不可以手拉手的,更不可能“心贴心”的,这些还不过是官式语言的比喻。于是在民间创造出“掏心窝子话”、“膘起膀子干”,比“心贴心”更生动更形象,可以有触摸感的语言。方言与官话也在转化中,如“打扫”,本义清除、扫荡干净的意思,如“你将饭碗子打扫干净”,由方言转为官话,甚至普通话了。

东北话的威力早就名震江湖(东北话是东北四千年历史的活化石)(6)

东北官话有个别源自满语、俄语和日语的借词

①东北官话借自满语的词汇:

嘎拉哈(ha四声,动物的膝盖骨)、

哈拉巴(halba,肩胛骨)、

拉忽(lahu,马虎)、

咋呼(zahu,聒噪)、

秃噜(tūlu,食言)

②东北官话借自俄语的词汇: 列巴(俄式面包)、

布拉吉(裙子)、

马神(机器)

魏德罗(桶)、

哈拉少(shao四声,好)、

笆篱子(警察局,转义为监狱)

③东北官话借自日语的词汇:

马葫芦(日语:マンホール)——下水井、便所(日语:べんじょ)——厕所

胡佳文/文,大嘴侃历史 微信号dazui10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