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杭州西天目山的古诗句(读古诗词漫谈杭州古事)

杭城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八百多年前的历史古迹,参观它,需要用现代科技的手机在微信公众号上预约。预约十分火爆,一票难求,我从年前开始预约,一直到元宵节后才如愿。欣然前往,虽行前已做功课,参观时仍颇受震撼,感觉不虚此行,值!

描写杭州西天目山的古诗句(读古诗词漫谈杭州古事)(1)

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

已初步知晓南宋德寿宫之概况与历史变迁,欲更进一步,从相关古诗词入手,漫谈一番有关德寿宫往诗往事。

读宋人曹勋《德寿春帖子八首*其一》诗:

“晓来帘幕卷东风,尚有春寒下绮栊。德满人间和气浃,卯山宫殿瑞云中。”

所谓“春帖子”,是宋代的一项制度,即翰林院文人在一年八节要撰作帖子词。用之贴于(宫)禁中的门帐;或歌颂升平,或寓意规谏。于立春日撰作的帖子词,称“春帖子”。上诗是曹勋在某年立春为德寿宫所作的春帖子,诗句易懂,其中“卯山宫殿”或需说道说道。

显然“卯山宫殿”即指德寿宫,卯山或应作“茆山”,原是近钱塘江的小山(或小丘),唐代时人们在茆山边自南而北地挖了一条河,叫茆山河(亦称茅山河),与杭城内的其他几条沙河一样,是一条贯穿城南城北的河,起初主要是为了引流江潮,沉积泥沙。南宋《梦梁录*卷十二*城内外河》云:“茅山河,东自保安水门向西,过榷货务桥转北,过通江桥,一直至梅家桥。旧德寿宫之东,今宗阳宫,有茅山河,因展拓宫基填塞及民户包占,虽存去水大渠,流至蒲桥后,被内修司营填塞所不及,故道今废之久矣。”《淳祐临安志》中亦有相同的记载。

不必细考上文中的古桥名与地名,大致可明晓,茅山河因修德寿宫而导致被填塞;换言之,德寿宫选址在茆山河上游一带,故曹勋在诗中称德寿宫为“卯山宫殿”了。

北宋时,茆山河是杭城内与盐河(今中河)并行的河流,位于当时盐河与城外菜市河(今东河)之间。对盐河的河运功能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北宋苏轼整治杭州水利时亦曾对其大力疏浚。但修建德寿宫后,茆山河就基本被废了。

仍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今东河(南宋称菜市河)南端的断河头,也是因为德寿宫建造时,其上游部分被填塞而形成的,但觉得此说或有误。宋代的书籍中并无此相关记载,而持此说法的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南山分脉城内胜迹》:“菜市桥……其河曰菜市河,又曰东运河,其源本出保安门,自宋筑德寿宫而堙之,故称断河头也。”

清代文人姚思勤《东河棹歌》诗云:

“一桥二桥水不流,三桥桥畔多泊舟,侬情长如江上水,愿郎弗住断河头。”此诗虽只是对断河头一带的描述,但诗后自注云:“《淳祐临安志》:菜市河,南自新门外,(向)北沿城景隆观后,至章家桥。按:新门,今之望江门,俗呼草桥门者是也。门内为望仙桥街,断河头在望仙桥东,乃《西湖游览志》谓其本源本通保安水门,自宋筑德寿宫而堙之,故称断河头,亦曰旱河头。既误以茆山河为菜市河,遂谓断河头因筑德寿宫而然,竟忘却宋时菜市河在城外矣。”

姚思勤认为写《西湖游览志》的田汝成忘了南宋时菜市河(断河头)在城外,而误将被堙的茆山河当作菜市河了,南宋书籍记载菜市河源自新门外,而不是保安水门,宋时菜市河一直是城外之河(城河),与德寿宫并无多少相干。德寿宫建在城内,离东城墙很近,因此与城外的菜市河地理上十分接近,相隔于夹墙巷与厚厚的城墙,虽几乎是插肩之隔,但应无所谓“堙之”之说。今东河在断河头西转,沿河坊街向西与中河相通,应是南宋以后的事了。

描写杭州西天目山的古诗句(读古诗词漫谈杭州古事)(2)

德寿宫正门

一座帝王宫殿的兴建,导致了一条多少会牵涉到民生的小河之毁灭,若干年之后,宫殿亦埋于地下。约八百年后的今天,宫殿的遗址重见天日,今人在介绍德寿宫时,鲜见有人提到茆山河,它依然默默无声,茆山之名甚至被他河张冠李戴,似被人们永久地忘却于地底之下。德寿宫与茆山河各自的历史的宿命,就是如此。

描写杭州西天目山的古诗句(读古诗词漫谈杭州古事)(3)

南宋时德寿宫宫殿区模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