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李郎七绝诗 千古诗书咏涪州

悼李郎七绝诗 千古诗书咏涪州(1)

作者:(四川)李永才

在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王陵多在此而得名。2000多年前,巴国便在此设郡,秦汉时设枳县,自隋唐以来一直为涪陵州(县)所在地。明代诗人曹学佺在万历二年(1574年)游历涪陵时有感而作的诗歌《涪州》:“枳县当三峡,巴梁对两渠……”从这首诗可知,涪州城地处长江三峡的交通要道上,这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山水风物不同寻常,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为之吟诵。

自唐宋以来,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无数诗人有感于涪陵的旖旎山水,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唐代张祜的《送李长史归涪州》:“涪江江上客,岁晚却还乡。暮过高唐雨,晨经巫峡霜。”这首送别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唐代涪州的风貌,同时写出了送别友人时深厚真挚的情感。据专家考证,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杜鹃》:“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是最早指涉“涪州”的古诗。公元765年夏天,杜甫一家离开成都,沿长江顺流而下,秋天到达云安(今重庆云阳)。在经过涪州黄草峡时,他作过一首《黄草》:“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行人稀/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莫愁剑阁终堪据,闻道松州已被围。”

公元759年春,李白因从永王璘而蒙冤流放夜郎,自江西九江溯长江西上,船到涪陵之后,李白作了短暂停留。因为李白在涪陵是留下诗句的,那就是《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从诗歌内容来看,“白帝晓猿断,黄牛过客迟”,无疑是回顾的口气,表示已经经过的地方。“遥瞻明月峡,西去益相思”,说明早已过了白帝城,但隔明月峡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李白途中还写下《南流夜郎寄内》一诗,表达了对妻子宗氏的深深怀念。乾元二年(759)三月,李白到渝州南平郡(今重庆市),其弟李之遥因酒醉误事遭贬,但尚未离任。此时,朝廷于乾元二年二月颁布的《以春令减降囚徒制》的赦令到达了渝州。李白遇赦时高兴地写下,“五彩云间雀,飞鸣天上来”。第二天,李白再乘舟飞流东下,留下了千古绝唱——《早发白帝城》。

公元813年(元和十年),中唐宰相武元衡时年五十六岁,治蜀七年还朝,沿长江水路东归,经过涪州时,写下一首《渐至涪州先寄王员外使君纵》:“文教通夷俗,均输问火田/江分巴字水,树入夜郎烟/毒瘴含秋气,阴崖蔽曙天/路难空计日,身老不由年/将命宁知远,归心讵可传/星郎复何意,出守五溪边。”武元衡将要过涪州,提前给涪州刺史王纵寄诗,表达了自己虽然接受朝廷的任命不辞边远,但内心深处时刻盼望回归长安的夙愿。

公元819年初,中唐诗人元稹,由通州(今四川达州)司马调任虢州(今河南灵宝)长史,他由嘉陵江至渝州(今重庆),入长江顺流而下,经过涪州黄草峡时泊船岸边,写下《黄草峡听柔之琴二首》(其一):“胡笳夜奏塞声寒,是我乡音听渐难/料得小来辛苦学,又因知向峡中弹。”“柔之”是元稹第二任妻子裴淑的字。裴淑善弹琴,她先给夫君弹了一首《胡笳曲》。唐代《胡笳曲》的内容多是反映边塞将士思乡的主题。元稹说,夫人弹的曲子虽来自老家,可我却听不大懂,夫人一定是从小勤学苦练,这黄草峡也属于边远地区,所以夫人才弹起这个曲子。元稹含蓄地夸赞了夫人弹琴技艺高超。元稹所作《黄草峡听柔之琴二首》(其二):“别鹤凄清觉露寒,离声渐咽命雏难/怜君伴我涪州宿,犹有心情彻夜弹。”裴淑又弹了《别鹤操》,仍是一首悲曲。裴淑嫁给元稹好几年了,一直盼生子却不能遂愿,所以她心情郁闷弹起了这个曲子

元稹在黄草峡还写了绝句《书剑》:“渝工剑刃皆欧冶,巴吏书踪尽子云/唯我心知有来处,泊船黄草夜思君。”元稹说,这把随身珍藏的宝剑,只有我自己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今夜,我思念那个送我宝剑的人。在元稹的诗文中,多次提到他的那把剑,或许是他的第一任夫人韦丛赠予的。韦丛去世后,元稹写过不少诗来纪念她,最有名的便是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公元1059年10月,苏轼、苏辙兄弟奔丧期满后,与父洵再度出蜀,前往京师开封。船过涪州时,看到一种名叫“山胡”的鸟,苏辙作《山胡》诗云:“山胡拥苍毳,两耳白茸茸/野树啼终日,黔山深几重/啄溪探细石,噪虎上孤峰/被执应多恨,筠笼仅不容。”东坡则写下了以理趣见长的《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韵》:“终日锁筠笼,回头惜翠茸/谁知声㗲㗲,亦自意重重/夜宿烟生浦,朝鸣日上峰/故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父子三人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路过丰都时,登临平都山,看到万里长江奔流而过,两岸群山起伏,层峦叠翠的风物景致,苏轼一时兴起写下《题平都山》两首(其一):“足蹑平都古洞天,此身不觉到云间/抬眸四顾乾坤阔,日月星辰任我攀。”(其二):“平都天下古名山,自信山中岁月闲/午梦任随鸠唤觉,早朝又听鹿催班。”表达了诗人满腔的抱负和对仕途的憧憬,其豪放、洒脱的文风可见一斑。

公元1094年(绍圣初年),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安置,时年正月从开封出发,次年4月23日到达彭水,寓居县城开元寺。公元1098年(元符元年) 3月初,他又离黔州移居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沿乌江而下,3月中到涪陵,因他的堂弟黄嗣直时任涪陵尉,便在涪陵停留了月余,并作《赠嗣直弟颂十首(并序)》:“饥渴随时用,悲欢触事真/十方无壁落,中有昔怨人。(其一) 去日撒手去,来时无与偕/若将来去看。还似不曾斋。(其二)正观心地时,丝发亦无有/却来观世间,冬后数九九。(其三)涪陵萨堆子,且道也旁行/亦嚼横陈蜡,不爱孔方兄。(其四)……”这些诗句表现的正是诗人在获得生死解脱之后所体悟到的人生哲理。诗前有《序》云:“涪陵与弟嗣直夜语,颇能明古人意,因戏咏云:‘人皆有兄弟,谁共得神仙。’故作十颂以记之,此二句唐赤松观舒道士题赤松子庙诗也。”在涪陵,他还写下《南乡子·知命弟去年重九日在涪陵作此曲》:“落帽晚风回,又报黄花一番开/扶杖老人心未老,堪吹谩有才情付与谁/芳意正徘徊,传与西风且慢吹/明日余尊还共倒/重来未必秋香一夜衰。”

公元1177年,南宋诗人范成大沿长江东返,出恭州进入涪州境内,时值热浪滚滚的七月,酷暑难耐,他想起三天前在泸州合江与杨商卿父子和谭德称三人分别的情景,写下一首《大热泊乐温,有怀商卿、德称》:“暑候秋逾浊,江流晚更浑/瘴风如火焮,岚月似烟昏/城郭廪君国,山林妃子园/故人新判袂,得句与谁论?”

范成大经过涪州时正值秋初荔枝成熟季节,在此写下一首《妃子园》:“露叶风枝驿骑传,华清天上一嫣然。/当时若识陈家紫,何处蛮村更有园?”南宋地理志《舆地纪胜》也记载:涪州妃子园“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脆,唐杨妃所喜,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谓此。当时以马递驰载, 七日七夜至京,人马毙于路者甚众,百姓苦之。”

南宋诗人晁公溯于绍兴十五年(1145年)任涪陵县令,又于绍兴末年知梁山军(今重庆梁平区),他在乐温县境内旅途中,写下一首《乐温舟中作》:“密云卷雨归空山,暮林接翅昏鸦还/须臾水面明月出,沧江万顷琉璃寒/ ……洗杯索酒属明月,今夕之乐宁非天。”晁公溯说,夜幕降临,明月初升,沧江万顷,波光粼粼,正想在月夜下继续航行,船老大却担心夜里行船不安全,于是泊船沙边,对着明月高兴地喝上一杯。

涪陵城对岸的北岩,是历代文人学士路过涪陵,大多要去游览并题咏古诗的地方。据地方史料记载,绍圣四年(1097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颐被贬至涪陵,人称伊川先生,他在北岩普净禅院讲学期间凿成点易洞,又在此开堂讲授儒家学说,其学说后被程氏四传弟子朱熹发扬光大,在南宋成为官方显学“程朱理学”,影响了中国哲学主流思想长达数百年之久。黄庭坚曾来到北岩,访问程颐居住讲学的普净院,并为其题书“钩深堂”。“钩深”二字,取自《周易系辞》中“钩深致远”一语,意指此处乃钩深之地,程颐其学乃钩深之学。

北宋诗人郭印来到涪州,写下一首《游涪州普净院》:“城郭攲斜建,人家高下居/扁舟挨古岸,别棹过僧庐/祠识伊川像,堂标鲁直书/惜哉横一水,游子亦来疏。”南宋诗人李吕,游北岩,写下“隔江定佳处,放艇得幽寻/直上云根径,尽行霜叶林/昔人非避世,此地可钩深/何物能熏染,幽禽亦好音。”的诗句。

与北岩隔江相对的“白鹤梁题刻”更是荟萃了历代诗人的大量诗句。白鹤梁题刻,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其上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公元988年12月14日,北宋文人朱昂自三峡溯江而上到达涪州,辄成一章。“欲识丰年兆,扬鬐势渐浮/只应同在藻,无复畏吞钩/去水非居辙,为祥胜跃舟/须知明圣代,涵泳杳难俦。”这首诗借咏鱼得其所之乐,比喻百姓安居、君民同乐的和谐气氛。

在白鹤梁观石鱼并题刻,两宋时期达到高潮。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黄庭坚的七字题刻“元符庚辰涪翁来”。南宋地理志《舆地纪胜》中记载:“在涪陵县下江心,有双鱼刻石上,每一鱼三十六鳞,一衔萱草,一衔莲花。有石秤石斗在旁,三五年或十年方一出,出必丰年;唐大顺元年镌。古今诗甚多,刘忠顺有诗见在石上。”宋皇祐元年(1049年)正月十二日,知涪州军州事邹霖命工刻北宋官员刘忠顺《留题涪州石鱼》诗于白鹤梁上:“七十二鳞波底镌,一衔蓂草一衔莲/出来非共贪芳饵,奏去因同报稔年/方客远书徒自得,牧人嘉梦合相先/前知上瑞宜频见,帝念民饥刺史贤。”

南宋宝佑三年(1255年),涪州知州刘叔子的《观石鱼嗣刘忠顺韵》也题刻于此:“衔尾洋洋石上镌,或依于藻或依莲/梦占周室中兴日,刻自唐人多历年/隐见有时非强致,丰凶当岁必开先/太平谁谓真无象,罩罩还歌乐与贤。”南宋地理志《舆地纪胜》中记载有诗人马提干的一首诗《涪州十韵》,提到了更多宋代涪州的胜景:“地据襟喉重,城依雉堞/东渐邻楚分,南望带夷边/舟楫三川会,封疆五郡连/人烟繁峡内,风物冠江前/溪自吴公瀹,园由妃子传/许雄山共峻,马援坝相联/滩急群猪沸,崖高落马悬/石鱼占岁稔,铁柜验晴天/地煖冬无雪,人贫岁不绵/岩标山谷字,观塑尔朱仙。”诗中提到的景点,即吴公溪、妃子园、许雄山、马援坝、群猪滩、落马崖、石鱼、铁柜山、“钩深堂”、尔朱仙道观等,大部分都已经难觅踪迹了。

千里乌江,自古以来以奇险闻名于世,故有“乌江天险”之称。乌江的山水,清幽秀丽,神秘雄奇,自古就是诗人流连忘返之地。清代诗人翁若梅旅泊涪陵留下有赞美乌江风光的《涪江舟行抵武隆》:“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安得王右丞,再试辋川笔。”这首诗抒写了优美的乌江山水,画出精美的乌江山水画。

面对这样的江景,范成大写下一首《涪州江险不可泊,入黔江舣舟》:“黄沙翻浪攻排亭,濆淖百尺呀成坑/坳洼眩转久乃平,一涡熨帖千涡生/篙师绝叫驱川灵,鸣铙飞渡如奔霆/水从岷来如浊泾,夜傍黔江聊濯缨/玻璃彻底镜面清,忽思短棹中流横,钓丝随风浮月明。”

此外,清代诗人石彦恬写过《三门归舟》《山居遗兴》两首关于乌江的诗歌,“一去浑流春水生,归来双桨击澄清”,展现出春日乘舟归来时诗人所见的乌江胜景。在《山居遗兴》一诗中,诗人用 “刀耕火种秋农事,落木时看野烧殷”的诗句,让我们对江岸上秋日的人文风光有身临其境之感。

千古诗情道不尽,万里河山入画来。每次重返故乡,流连巴国故地,我眼前便浮现出历代文人雅士之形象,诵读其章句,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对话。他们留下的历史文脉,必将润泽千秋,生生不息,让涪陵这一方文化福地不断焕发新的华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