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1)

在连绵千里的太行山西部中麓有一个村庄叫郝家庄。郝家庄村是个上千人口的大村,据考,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人在此居住。相传在晋代由胡人迁徙经此建村。村里有一条季节河据说叫大道河,由北向南流经郝家庄过岔口汇入巨城温河。郝家庄村就沿河东西两边依山而建。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2)

郝家庄的大山

传说村里一户曹姓人家的母马产下了一匹龙驹却没有报官敬献给皇上,遭到满门抄斩。逃脱的后人与王姓合为一家,改姓王。以“合”寓意,当地方言“合”与“郝”同音,遂称郝家庄。“郝家庄村人都姓王”应缘于此。

郝家庄王姓分垴股、西股、后股、下股。其他还有刘姓、胡姓、蔡姓、赵姓、仇姓、张姓、梁姓、牛姓等。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村民们渐渐的向周边外移,逐步形成卫星村,如:东峪、黄沙浸、秋林、高密垴等,皆是郝家庄王姓外移。

古时,人们择水而居,沿河行走。河槽将村落相连,人们沿河槽来往。我们小时候就是在岔口下了长途汽车沿着河槽一路曲曲弯弯磕磕绊绊的步行走过那尺把宽的鹅卵石路。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3)

郝家庄的崖

我们不敢抬头看,头顶上是凸出几米的悬崖怪石,仿佛随时会掉下几块大石头。这里的地质变化比较剧烈,裸露的畸形崖壁分明就是远古时代的一朵浪花,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力量。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4)

郝家庄路上的地壳运动痕迹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5)

郝家庄的供销社原貌

这条路说是五里路,感觉很长,人们说这是大五里。拐了几道弯,过了几座崖,踏过了碎石滩,走上了渣土道,前面的土圪梁像大幕徐徐拉开——供销社、阁儿,渐渐映入眼帘,一路的疲惫甩到了身后,老家的亲切扑面而来。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6)

郝家庄的省道

如今,河槽已成函道,山径改成公路,市内的公交车也通达这里甚至更远的地方。

村里有条街道,也是唯一的街道,所以没有名,直到现在也是以“前街”、“里街”相称。整条街用青石铺就,成年累月的驴行人走,将路面磨砺得像一排排面包,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青光,仿佛玉带一般缠在西坡腰上。这条街道是人员往来货物运输的主要通道,它的北段叫里街,逐渐下坡与河槽古道衔接,现在是村委会和新戏台;它的南段叫前街,末端拐向西,连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7)

前街全貌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8)

2008年前街还是青石路面

接大山深处的其他村落,故称“西头”。这条街上过去商铺林立,人来人往甚是热闹。村里主要的古院落和最大的寺院寿圣寺以及后来的学校、供销社都在这条街上,是本村及周围村落的商贸文化中心。如今,街道小巷全部水泥硬化,驴骡牲口已销声匿迹,笼头驼驮也成文物,再也看不见崎岖凸起,锃光瓦亮的青石路面,再也听不见那清脆悦耳韵律紧凑的驴蹄的走路声和伴随着的铃铛声。工业化毫不留情地对原生态村庄进行了全覆盖,留给我们的只有乡愁。

寿圣寺位于前街,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为三进院建筑。由于地处陡坡,寺院分上中下院。寺庙大门在下院,两侧有钟鼓楼,两厢有配殿供奉着药王爷等诸神。下院内有龙凤松柏高大挺拔,根深柢固,据说已有五百多年。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9)

俯瞰寿圣寺

寿圣寺解放前香火很盛,曾驻过和尚。解放后,寺庙大门处盖起了供销社,下院也成了供销社堆放农资的场所。它是全村乃至周边村落唯一的物资交流集散地,大到犁耧锄耙,小到油盐酱醋,锅碗瓢盆,烟酒糖茶。村民们除了用现金购买,也可以以物易物,比如,用自家的鸡蛋换购。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10)

供销社

中上院空旷了一阵子,阎王殿曾做过药铺,后来都改成了学校,庙的北门作了校门。小时候曾进过庙里玩耍,见过墙壁上有壁画,只是院落残败,空旷寂静,山风吹着松柏树飒飒作响,心中不免生畏,不敢久留。

如今,供销社已人去楼空,只留下墙壁上搭货架的遗迹,仿佛还有那布匹暖瓶摆放的磨痕和售货员与村民们的闲聊声。学校也迁到了梨园场新建的校址,教室里黑板上依稀可见粉笔的耕耘,耳边回荡着带有浓重乡音的朗朗读书声。

诺大的寺庙,就只剩两颗松柏历尽沧桑,顽强地坚守在那里,似乎在瞭望着在外的乡亲或回家路上的家人。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11)

供奉药王爷

南厢边一个小龛供奉着一尊神,据说是药神,还延续着香火,不时有村民到那里抽签讨药,据说很灵验。每年四月二十八庙会时还有一些村民来此烧香进贡。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12)

白小的家

这条街道中部有一座不大的院落,当年居住着一户人家,长者是一位身材修长,皮肤白净的老人,下颌留着一缕白胡子,稀疏的白发整齐的排列在那油光的头顶上,腿稍瘸,拄着一根拐杖,但精神抖擞,气度不凡。村里人叫他白小,是村里的一户地主,土改时将他分到这里居住。文革时,村民们拉着他和他的家人在这条街上游街,批斗。小时候回老家,遇上了批斗会,村民们集中在梨园场的大戏台上,观看挂在墙上的地主剥削农民的图文,吃着忆苦思甜的“糠窝窝”。许多人嫌难吃,我却觉得也不难吃,因为这已经不是纯“糠”面了,里面掺着谷面或玉茭面,吃在口里微甜。只是看见有一幅我爷爷扛长工的图,让我心里难受。这些都写在了我的日记里,也印在了我的心里。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13)

郝家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的家

在那户地主家的上方有一座规整的院落,为二进院,土改时分给了本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王德寿家,也曾是第一届村委办公地。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14)

“千亿圪台”

“千亿圪台”,这是村民们的叫法,具体字面怎么写,至今不解。这个建筑位于这条街道的中部属前街。这个街道上的其他建筑大都是与街道平面取齐,临街开门,而“千亿圪台”这个建筑却是高筑台阶与自家院落取平,形成二进院式前店后院结构。整个台基宽约二十余米,距街面高约一米六上下,用“一寸三錾”工艺的大条石砌成。台基上坐落着两间店铺,大青砖前墙开两道门,对应着“千亿圪台”的两道内嵌式台阶。灰瓦屋顶,大型石雕墀头(chí tóu)挑出屋檐。大门开在店铺边侧,青石坡之字形拐上,门口立有石狮子一对,店铺有后门直通后院。进入一进院,院内有水窖。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15)

“千亿圪台”后院及横窑

二进院抬高,大条石基础,正房为横向窑洞,村里人将横念成混,所以叫“混窑”。横窑内分三间,是典型的一明两暗,中间为堂屋,开有花格窗棂(chuāng lǐn)、门垛的门,单扇纱门,对开木门;左间留窗应是卧室;右间的门是大开口对开木门像是存放农具杂物的。整个门窗口全部为细錾大条石拱券。横窑顶上是高房。整个院落错落有致,设计讲究,很有气势。

“千亿圪台”地处整条街的中心,前街、里街在此分界,垴上、河里在此相连,它的名气不仅全村家喻户晓,周边邻村也都耳熟能详。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16)

二阶院大门

二阶院是一座比较奇特的依山势而建的院落。正门是高房券(xuàn)门,细錾条石砌成,厚重的大木门动一下吱吱作响。门洞上方是一座小院,院子里的房屋正座在门洞上,所以被称为高房。这里曾为五十年代“高级合作社”所在地,高房内驻有村缝纫组,由几个年轻妇女组成,男人们叫这里是“美女楼”。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17)

高房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18)

二阶院的二进门

进了大券门,迎面又是两座青砖高房,顺着台阶拐上去就是二进门了,它的门头虽然早已坍塌,却依然不失当年风采,雕刻精美的门础石上镌刻着“世德千秋远,家声三凤齐”的楹联,顶部的墀头也是精雕细琢,刻有“耕读”“传家”,这架势不次于“金柱门”的规制。进了二进门便是二阶院,院内有两座四合院和一座偏院并联组成,各成一体,又互相串联,分别住着三户人家。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19)

二阶院的天梯

在偏院的门口处有一道通往下院的台阶,垂直高度也有八九米,坡度足有30度,敢跟华山一比,青石台阶被磨的锃亮。我常去这里玩,一般都是爬着上下,不敢朝下看。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儿童却能如履平地,着实也是一番功夫。也正是由于它的险峻,人们说起二阶院,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陡峭的台阶。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20)

旗杆院的垂花门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21)

俯瞰旗杆院

旗杆院在里街,二进四合院。它没有像其他院落临街开门,而是委曲求全朝南开在一条小巷里,琉璃瓦垂花门楼,木雕精致,石刻细腻,门前两尊石料插旗双斗威风凛凛,引人注目,得名“旗杆院”。相传清朝乾隆年间,郝家庄出了一位举人,朝廷为他家修了旗杆院。“旗杆院”不大,但门脸讲究,所以很有名气。按照四合院的规制,垂花门应设在二进门,那么它的大门又在何处还有待考证,或许也印证了它原先有“一进十八院”之说。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22)

圈门院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23)

大门院

郝家庄比较像样的院落还有许多,如圈门院、大门院等,因地制宜,各有千秋,整体建筑以石头为主,多为精致的四合院。院落之间因地形原因呈阶梯状,高房建筑也不少。

除了建筑,村里的几个地方也很有名。麻浸在村子的北端,是大道河槽里的一个大石窝。雨后积水,是孩子们游嬉的好去处。现为村委会所在地,建有戏台。

小冠梁,西股王姓福兴隆祖坟。有一块巨大的方青石,传说是官印,不能动土损坏。因后代出了几个官员,被认为是风水宝地。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24)

梨园场全貌上部山顶就是垴

梨园场,村里方言发音带儿化,故称梨儿园场,在村中西坡下方,大道河岸边。以前是否有梨而得名,也不得而知。梨园场是村里最大的较平整的场地,靠山建有一排窑洞,村委会、小卖铺、药店都在此设过,还有一段时间成了耐火材料厂,现在改建成二层学校。

垴,指的是西坡山顶,也是全村的高处了,梦楼就建在这个地方。王姓垴股人居住在这一片。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25)

碾条,被掩埋了的石碾

碾条。石磨、石碾不是每户人家都有,尤其是石碾,占地大。在村里的几个区域设石碾共用。这条街因此得名。

南场,南山根下,村子的东南方向,西邻大道河,也是个相对比较大的场,北端有古戏台。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26)

东坡

东坡,在大道河东崖上,说是坡,实际上却垂直耸立在大道河东边。崖头上有棵大树,树上挂着一个铁质大圆筒,碗口粗,一米多长,老人们说是炮弹壳。它是全村唯一的一口大钟,全村的通知通告都是通过它传送。那时没有电,也就没有大喇叭,只听得“铛铛铛”一响,就有人喊着发送通知。这一响,全村都听得见。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27)

远处的树就是东坡

在老家,站在我家院子里就能看见东坡,钟声一响,娘娘(当地方言称呼奶奶)就让我出去听听,有什么事。通常是开会了,唱戏了,打电影了之类,各小队有事也通过敲钟通知,如,分天杂。天杂是当地人对蔬菜类的统称,如豆角、倭瓜等。生产队集体收了庄稼或天杂,统一到场分配,按各家各户人口分。东坡虽说就在对面,可要过去却得下到河底再爬上去,所以我很少去过。隔壁邻居的女儿就是嫁到了东坡,偶尔也会隔河喊着说话,但却很少回家。如今的东坡,没有了悬崖,没有了大钟,也没有了童年的记忆。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28)

大崖及仙神庙

大崖在村子的北面,当地方言念崖为鞍。石头断崖高耸,苍松翠柏掩饰。崖顶有路南通梦楼,北至村子的北端麻浸。崖底也有条路,头顶着大崖向北与崖顶的路汇合。与崖底的路平行还有条路就是里街,从崖底南端分开的。笔直的崖上有个石窟洞,说是仙神庙。如今,村民们在石窟旁建了座小庙并修了路,便于村民祭祀。小时候担红土给家里和煤泥用,必经此路,瞄一眼头顶的石窟赶紧加快脚步,那半遮半掩的洞口像一只黑洞洞的眼睛盯着你,要把你吞噬。

石窟并没有吞噬哪个人。但郝家庄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却的的确确地遭到日寇的浩劫,不少房屋被烧毁。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29)

只剩下基础的临街商铺遗址

还有许多是年久失修以致坍塌,裸露在大街上的残垣断壁,甚至只剩隐约可见的基础了。它们默默地坚守着,仿佛向世人表述着忠心,讲述着它一生的沧桑。

残缺使人产生遐想,传说给残缺增添了灵魂。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30)

古州平定城旧照

郝家庄流传着许多传说,其中梦楼的传说最具神话色彩。传说在古州平定县的南边来了一位算命高人,见平定地势独特,呈龙脉之像,要出三升三斗芝麻官。高人一惊,想:天下的官不能都让平定人当了吧。于是骗当地人在龙脉的脖子处修了个南天门,卡了些官运。还有人说平定北方要出一位大人物或大响马(大盗),平定城北门必须封死。从此,平定城只有东、南、西三个门。有一年,城北墙被老鼠掏了一个洞,正对着东北方向的郝家庄,这下不得了,郝家庄出了一个通天大人物,就是御儿干殿下王本源,人们称他为“王儿”。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31)

平定古州历史名人园里的王本源介绍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32)

永凤楼(梦楼)想象图

当了孝庄皇太后干儿子的王儿奉旨在郝家庄西坡垴上修了一座阁楼,取名永凤楼,又名“梦楼”。永凤楼原计划修十层,能望见北京城,由主楼、配楼、绣楼组成,大门两侧装饰有石狮子、石桌、上马石等,建筑结构精巧,气势恢宏。后因王儿为民请命被害身亡,梦楼就成了人们永远的梦。郝家庄也因此故事而闻名古州。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33)

永凤楼(梦楼)遗址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34)

梦楼的石狮及基座

现存遗址只剩梦楼基座及其一对石狮子、莲花座、上马石等。被平定县政府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王儿的故事自清初在平定县乃至河北部分地区或更远流传了三百多年,在平定城和附近村落都有踪迹,在祖坟有墓碑。“梦楼”虽然难以考证,但遗址的建筑规制又似乎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35)

站在梦楼俯瞰

小时候也常爬到地处村里最高处叫垴上的地方,站在梦楼,远处的众山河流一览无余,确有君临臣下的感觉。摩挲(mó suō)着梦楼遗址的石狮,我想起了那首歌——《木鱼石的传说》。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

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

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呀

山高那个路远也能获得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它能给懦弱者以坚强

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只要你把它埋在心中啊

天长那个地久不会失落”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36)

西岭堰垴股王姓祖坟原址

西岭堰的郝家庄垴股王姓家族祖坟。据遗址碑记记载“先祖惠蒙古王族之泽,自元世祖忽必烈受封佳地,居住于郝家庄,择坟茔(fén yíng)于坟礃,十三世祖王尧于风水宝地西岭堰择茔,遂由坟礃祖茔迁来”。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37)

茶酒洼王氏祖先陵园(垴股王姓祖坟新址)

2010年建京昆高速公路征地,又将祖坟迁址茶酒洼,建成王氏祖先陵园。陵园背山面水,俯瞰众山,丛林耸翠,毓秀钟灵。内有十三世祖墓葬一座,十四世祖墓三座,十五至二十三世祖墓三百余座。王本源和其兄王本澄原碑迁于此地,以供后辈瞻仰。

郝家庄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厚重。几百年来辛勤耕耘,巧手精作,能把粗粮制作成各种可口食物。比如,逢年过节或招待亲戚,人们把有限的白面用到极致。包皮面疙瘩、白皮黑面馒头都是将白面擀成如纸薄皮,把玉茭面或黑白面包在里边,让人看来白玉其表煞是喜人,一口下去黑白分明,原形毕露。艰难的岁月,逼迫着人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把有限的粗粮做出精美的食物。正月里,人们还是得忙碌着用粗粮准备着过年的食物。“十籽”是其中一道食物,大概是取多子多福的意思,用玉茭面、谷面、黍面等几种面和( huó)好后团成圆团状,顶上用筷子杵几个眼,分1至10个眼,上锅蒸熟,凉了以后很硬,也不好吃,人们也叫它“石子疙蛋”。“黄儿”是另一种蒸食,用米面和好发酵后,放到一种砂制碗模里上锅蒸熟,由于是发酵的,酸里透着甜,受人喜欢。“团”也是一种蒸食,用玉茭面和好,发酵;将红小豆放入锅煮焖至软烂,轧成泥,用发好的玉茭面将这些馅料包入,形如馒头,上锅蒸熟,因为有豆馅儿,所以深受欢迎。“油布袋”也称“砍三刀”,是一种较高级的食物,用玉茭面和黄米面和好发酵,蒸熟,滚成条状,切段,每段上用刀剌三刀,形成四瓣状,下油锅炸成金黄色,食用时上锅馏一下,绵软可口,香甜浓郁。只可惜当时食用油料稀缺,经常是用大麻(蓖麻)油炸制,吃了以后头晕恶心,中毒症状明显,那年月,也是没办法的事。就这种食物,过年走亲戚,它和馒头用作礼物相送。这些食物做好后都放到杂物间的瓮里或瓦罐里,以便存放时间长一些,也防止猫咪或老鼠偷吃。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38)

油布袋(网图)

这几种食物都微甜。以前没钱买糖,偶尔用糖精,但大多数时候就靠发酵产生的甜味。发酵时,也没有现在的发酵粉,就是把和好的面搁盆里,放入“习头”,然后将盆放置在灶台上或炕上,观察着面的变化,闻着如同变质酸味,看着发了的面都能拉出丝,这就是发酵好了。“习头”是当地人的叫法,实际就是面引子,也叫面肥,含有很多酵母菌,每次做发面食品时都留一小块以备下次使用。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被艰苦岁月激发出许多智慧,令人叹服。

在平常的日子里还是主要以馓(sǎn)、窝窝、抿饹斗、糊突等玉茭面食物为主食。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39)

石磨

夏天时,天气炎热,食欲减弱,主妇们就做些凉食。煎饼就是一种很好吃的食物,但要吃这煎饼并非易事。我记得我们放暑假回老家时,娘娘偶尔也张罗着吃一次煎饼。夏天日长,明得早,但还是天不亮就被叫起来。将提前泡好的黄豆和玉茭上磨,弟兄姐妹们轮流着推磨。由于起得早,带着懒散的身躯,惺忪地睡眼,晃晃悠悠地推着那跟你故意作对的磨扇,心里嘀咕着费这劲儿受这罪干嘛。没推几下,晕了,大人们嗔怪着撵回去又睡了。伴随着推磨人脚步的节奏,哼着一种低沉悠扬小调的石磨从磨缝里渐渐的流出了乳白色的浆液,孩子们欣喜地喊着:“出来了,出来了”。天已大亮,满院子的瓜果梨桃挂满枝头,树叶里透出一道道金色的阳光。树荫下,娘娘早已支起了鏊,玉茭皮点燃了玉茭棒火势旺盛。娘娘先用半块山药蛋蘸油在鏊上抹一遍,将磨好的浆汁从盆里舀出一勺,转着倒在了鏊上,紧接着拿起一种木制刮子将浆汁均匀的刮平刮薄。不一会儿,一张薄薄的大煎饼披着朝霞一般的金色鏊花展现在眼前。煎饼像叠被子一样叠成方块晾在箅子上,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撕分着这期盼已久的香气四溢的煎饼,咀嚼着快乐,品味着幸福,一早的辛苦和埋怨荡然无存。这种童年的幸福仿佛刻在了心底,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翻出来仍然那么鲜活,令人身心荡漾。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40)

拔水用的小筲及水窖

饮食,生活都离不开水。过去农村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用水全靠老天爷。每家院子里都有水窖,用来聚集院子里的雨水。水窖底部大约有三五米,窖口二三十厘米不等,四五米深,像一只盛水的大葫芦。小时候,大人们常说“小(男孩)不吃十年闲饭”,并以此激励我们干家务。在我八九岁、十来岁的时候,娘娘就使唤我们:“去,拔(bá)上一筲(shāo)罐水来”,筲罐是当地人称呼水桶的方言。我们也只好提着小筲和筲罐到水窖。小筲比普通筲罐直径小许多,以便放进水窖口,提梁上拴着一根长绳子。将小筲放进水窖口,双手交替将绳子慢慢送下,待小筲接触水面时,需要很有技巧地把绳子来回摆动,以使小筲倾斜将水舀进小筲里,然后用力拽绳子提起小筲,将水倒入筲罐,来回几次将水灌满筲罐。其实干这活是提心吊胆的,既怕一不留神把绳子掉进水窖,又担心自己滑进水窖。低头看着水窖里水面上映着自己的面容,随着水面的波动而扭曲变形,就如照哈哈镜,心中不免一乐,也就把恐惧抛在一边了。水并不干净,本来就是雨水下到院子里然后流经水道进入水窖沉淀,水到厨房瓮里时尽是些孑孓(jiéjué),村里人世世代代吃着这样的水。想着城里人为着吃什么样的水而争论不休时,反而觉得可笑。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41)

晾晒的玉茭垛

庄稼从地里收回后,要经过长时间的晾晒,然后屯起,吃的时候要经过碾磨才能成为米面。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42)

驴拉的石碾(网图)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43)

现在生产的锅驼机,以前的比这高大粗苯,用它带动磨面的机器(网图)

以前是靠驴拉人推,后来村里有了锅驼机,村里人稀罕得不行。这个庞然大物,四五米高的屋子,它都顶到房顶,从这个房间的地斗倒入玉米,通过斜轨自动提上去进入另一间屋的机器开始研磨,然后反复摇筛,最后从另一端出来面粉和糠麸。我小时候回老家时也常去这个地方,想看个究竟。现在想来,那家伙应该就是锅炉产生蒸汽做动力带着一套磨面摇筛的设备。再后来有了电才有了电磨。

郝家庄寺庙多,现存的有寿圣寺、翠云阁(村民们称为三孔阁)、关公庙、五龙圣母庙、龙王庙、河神庙等。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44)

池沟的三眼水池及五龙庙

郝家庄地处山区,长年干旱少雨,吃水都是靠水窖聚集雨水,唯独在村子的西北有水池三眼,长年有水不枯,山泉水从山腰流到池里。传说古代有一个女孩误吃宝石怀孕,在这条沟的一个石洞里生下红黄蓝白青五条龙。后来小龙升天时为感念生育之地,在地上画了3个圆圈点化为三个水池。后人感激惠泽之恩在此修了圣母庙和五龙庙,这条沟也便称池沟。又传说村里有个河南籍的媳妇,堪称奇女,专程去三都村比武,争回了农历六月十三庙会而闻名。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45)

翠云阁(三孔阁)

翠云阁,主祀真武大帝,位于村南进村的村口,是郝家庄村的地标性建筑。基座为青石拱券涵洞三孔,东西横跨大道河,因为下面建有过人走水的三个石券门,村民们儿化音叫它三孔阁儿,大多时候叫阁儿上。阁的前后正中镶有石额,额楹“翠云阁”,两侧嵌石雕兽首。基台上建阁楼,前后有廊,中立二明柱,柱顶阑额檐枋,檐搭椽散,硬山顶,中起脊,东西脊饰,四角有兽。小时候去玩,主阁的前后已无墙,通透敞亮,隐隐约约可见墙上壁画。后来村里重视,进行了修复,是平定县不可移动文物。

翠云阁后面是老爷庙,就是供奉关公的庙。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46)

河神庙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47)

河神庙对面面目全非的古戏台

农村一般以戏台为政治文化中心。位于大道河与东峪村出来的河交叉处有一座庙,叫河神庙,它的对面有座戏台,这是我知道最早的戏台,应该也是郝家庄最古老的戏台,遵循老规矩,戏台对庙宇,赶庙唱大戏。如今,庙宇进行了修复,可戏台却面目全非贫困潦倒了。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48)

2011年底旧戏台,现在顶部已坍塌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在当时的村委所在地梨园场北侧建起了第二座戏台,比旧戏台大了许多,也比旧戏台避风。村里自己有套戏班子,都是志愿组合,逢年过节就开锣唱戏,吸引了不少周围村子的村民。每逢唱戏,各家各户都早早地做好了饭,孩子们则迫不及待地反复跑去戏台探班。各家都派人在戏台下面的场子占地方,砖瓦石头,高板凳低小床(现代人称小板凳)摆满了场子。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49)

打鼟

过去唱戏,没有条件告知开戏时间,约定成俗,开戏前,分三段各打一遍鼟(teng)。打鼟就是按着固定的声调,板鼓、镲、钹、大小锣等打击乐器的开场乐。村民们听着打鼟声,各自做着看戏的准备。打三遍鼟,戏就开演了。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50)

拉西洋片(西洋镜)(网图)

那时的庙会一般是下午和晚上两场戏。白天的时候场子周围有摆摊的,印象深的就数拉西洋片的了,变幻的图景,动人的故事吸引了不少人。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51)

气灯(网图)

那时村里还没有电,夜场就在戏台上挂上两盏气灯,是一种烧油气的灯,就是将油加注到气灯的油盒里,然后再用灯上的气筒打气,将油气化再点燃,很亮,但中途得停戏,把灯放下来加气。即便是这样,村民们也是看得如醉如痴。小时候看戏,既听不懂戏文,也看不懂脸谱,就是看个红火热闹。困得厉害也不能回家,一是家里人都来看戏了,二是还得等戏完了帮老人扛凳子。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52)

新戏台四月二十八赶庙

随着村里政治文化中心的变迁,村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村古街道北端与河槽交通干道交汇处叫麻浸的地方建起了新戏台,规模又比梨园场的那个大,功能配置也先进了许多。台上的设备也是今非昔比,各种电声、灯光、背景绚烂多彩。可看戏的却没有了往日的激情,人也一年比一年少了。

如今,古戏台已面目全非,只有屋顶的荒草延续着它的生命;旧戏台时过境迁,粗大的房梁也禁不住岁月的摧残;新戏台重任在肩,呼唤着家乡的振兴,辉煌再现。时光荏苒,郝家庄村这三座戏台都还在各自的坐标上伫立着,见证着这个古老村落的变迁。

郝家营村的地理位置(我的老家郝家庄)(53)

京昆高速郝家庄收费站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辐射和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郝家庄村的政治文化中心也逐步下移,向里发展,这个旧有的中心村落又有了新的担当。京昆高速公路沿村而过,省二级公路穿村而行,为郝家庄搭起了更高的舞台,古老的村庄充满着无限的未来。

(文中配图除注明网图外均为作者本人拍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