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再勇贵州(李再勇周荣接受贵州广播电视台专访)

本报讯(记者 陈纪元 陈栋梁)10月16日,由省文明办、省广播电视台主办的“文明城市创建,书记(市长)访谈”走进六盘水,分别通过视频和现场采访的形式,就六盘水创建文明城市的思路和措施,创建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创建文明城市的愿景等内容,专访了市委书记李再勇和市委副书记、市长周荣,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李再勇贵州?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李再勇贵州(李再勇周荣接受贵州广播电视台专访)

李再勇贵州

本报讯(记者 陈纪元 陈栋梁)10月16日,由省文明办、省广播电视台主办的“文明城市创建,书记(市长)访谈”走进六盘水,分别通过视频和现场采访的形式,就六盘水创建文明城市的思路和措施,创建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创建文明城市的愿景等内容,专访了市委书记李再勇和市委副书记、市长周荣。

市委副书记魏雄军,市委常委、副市长周宏文,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郑建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龙秋芳,市政协副主席吴文祥等参加访谈现场节目录制。

在明湖湿地公园,贵州广播电视台栏目录制组播放了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李再勇接受专访时的视频。谈到六盘水创建文明城市的思路和措施,李再勇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城市定位、创建载体、路径选择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在城市定位上,提出高标准、高起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定位。在创建载体上,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把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基础和载体。在路径选择上,主要从三个层面考虑:从空间布局上讲,我们坚持“两个三地同城化”发展,一个是钟山、水城、红桥三地同城化,提升市中心的首位度和带动力;另一个是市中心、六枝特区、盘县三地同城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从具体措施上讲,主要是坚持“八个一体化”,具体讲就是规划管理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用地管理一体化、政策机制一体化、教育卫生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从实现路径上讲,提出了“四条新路”,就是走好山地特色产业生态路、山地特色现代农业路、山地特色健康旅游路、山地特色城乡一体路,以此支撑和保障文明城市创建。

谈到六盘水这几年抓文明城市创建的做法,李再勇说,近年来,我市在创建文明城市中主要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城市总规修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二是抓城市的基础配套,提升城市的服务质量。三是抓文明意识提升和文明习惯养成,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四是抓文明标准规范,强化制度建设。

在回答记者关于六盘水在文明城市创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时,李再勇说,六盘水创建文明城市,既面临大好机遇,又面临极大挑战。从机遇上讲,一是深化改革的机遇。二是政策机遇。三是区域合作的机遇。从挑战上讲,面临着物质基础对精神文明的支撑还不足、群众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与提供的条件还存在差距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创建中加大力度,不断加以解决。

李再勇对六盘水创建文明城市提出了美好愿景:“三池三湖六盘水、千岩万壑忆凉都”,这是省委书记陈敏尔对六盘水的希望和重托,也是六盘水328万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景。相信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将会用勤劳的双手,把这座城市建成握手更加有力、微笑更加持久,风景更加迷人、生活更加温馨的城市,让生活和来过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周荣在现场接受专访时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突破口,认真贯彻落实对贵州工作提出的指示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坚持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之路。在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六盘水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4%,空气质量优良率(API)达99.6%,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一批大健康产业、养身基地在六盘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周荣说,加强城市建设、强化城市管理,让六盘水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六盘水城市管理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推进城镇管理从看得见向看不见、从过得去向过得细、从管得住向管得好“三个转变”,切实做到夯实基础、理顺体制、精细管理和管理创新。

周荣说,市委市政府把文化体育建设作为内强市民素质,外树城市形象的重要工作来抓。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夏季马拉松,从2013年铜牌赛事到2015年升级为金牌赛事,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实现了一年一个样、三年三跨越,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颇有名气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如今,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已经成为六盘水市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品牌、实现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周荣说,对于文明城市创建,六盘水将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与老百姓零距离接触、推心置腹地交流沟通,在基层一线密切干群鱼水关系,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不仅有院坝会、邻里节、民声政谈、“四进四联四送”,还开展了“好公婆”、“好儿媳”、“文明家庭”、“五美社区”等各项创建评比活动,让老百姓对政府工作不再有距离感、对社区大家庭有认同感,主动参与到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