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作者当编剧(作者与编剧相煎何太急)

最近,编剧又双叒叕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于情人节当天上线的《十年一品温如言》,以破亿票房拿下同档期冠军。票房收入虽然可观,但比肩《逐梦演艺圈》的豆瓣评分,却多少有些尴尬。

原著作者当编剧(作者与编剧相煎何太急)(1)

有人在评论区大骂特骂,有人怀念青春一去不返,但更多的“利剑”则指向了编剧——“如果能让原著作者亲自改编,再怎么样也不会沦落到如今的地步”。

而这样的争执,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发生一次。

去年年末,尾鱼在微博上吐槽有两部作品遭遇魔改,其意见不被片方尊重。最后,她表示未来卖版权一定要拿到剧本编审权,不然宁可“不赚这个钱”。

事情一发酵,大批作者、编剧、观众、读者纷纷下场,各执其词。人人都有委屈,人人似乎都难寻解决办法。

“亲妈”下场热潮

无论是网友讨伐还是作者下场,无外乎希望在改编后能保留原著精华。

因此,部分原著作者为了保证改编质量,会选择亲自参与到剧本创作中。担任编剧的作者,往往又可以分为这三类。

其一,独立型编剧。

这一类编剧多出身于专业院校,经受过戏文方面的训练,能够做到小说与剧本两手抓,甚至不少人先拥有编剧身份,后因兴趣爱好参与到小说创作中。比如鲍鲸鲸、墨宝非宝。

前者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自2009年开始在豆瓣网连载小说,创作了《失恋三十三天》,并在2011年将其改编为同名剧本。后续又陆续写了《闪光少女》的剧本,《欢迎光临》的小说兼剧本等。

墨宝非宝担任编剧的《亲爱的,热爱的》《周生如故》《一生一世》等剧,皆为她自己的原创小说。而从2011年开始,墨宝非宝便连续担任了《步步惊心》《何以笙箫默》等热门作品的编剧,在专业性上强于一般作者。

原著作者当编剧(作者与编剧相煎何太急)(2)

其二,联合编剧派。

在《开端》原著作者兼编剧之一祈祷君看来,剧本和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写剧本的时候,我是彻头彻尾的新人,等于是砍号重来。镜头语言和小说语言是截然不同的两套体系,我擅长的内心活动和情感表达全要砍掉,我写网文时啰嗦的行文全要舍弃。”

在这种情况下,原著作者想要尽快参与到改编中,大多会选择与制作公司专业编剧联合创作,比如《御赐小仵作》《开端》《阳光之下》等剧,皆是如此。

原著作者当编剧(作者与编剧相煎何太急)(3)

其三,手握版权派。

相比于以上两种情况,这一类将版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的原著作者,往往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但他们承受原著粉和剧粉共同讨伐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此前,为了拍摄网络剧版《暗恋·橘生淮南》,八月长安选择独自成立团队,以总编剧的身份主导剧版创作。但在剧本完成后,因多种原因,最后的粗剪版缺失了大量情节。无奈之下,八月长安只能重新写了缺失戏份的剧本,并不得已担任了补拍部分的导演。

原著作者当编剧(作者与编剧相煎何太急)(4)

在外界看来,这是八月长安向着影视圈转型的信号。但最终剧集的质量却映射出了八月长安在影视改编上的力不从心。

转行编剧,就能拥有话语权吗?

自IP改编热潮兴起以来,原著与编剧之间的剑拔弩张就频频发生。而编剧总是挨骂最多的那一个,其实他们也是背锅最多的那一个。

事实上,在当下的创作环境里,剧本创作过程中大部分编剧只能服从修改意见,没有对剧本定稿的权利。

《斛珠夫人》热播时,第二编剧成钏发文吐槽剧中帝旭和缇兰的人设被改得“面目全非、不知所谓”,已经不是她与第一编剧张林楠曾创作出的人物。

原著作者当编剧(作者与编剧相煎何太急)(5)

这种情况并没有因为原著作者的加入就有所改善。

此前,墨宝非宝便因剧本改编问题而声讨合作方,“双方合作以遵守合约为基础。过去被骗,到剪辑成品才知道被改成什么样,这一次照旧被骗,看不到东西无法阻止。但我仍抱着一丝希望能遵循原著,保护主角人设。”

原著作者当编剧(作者与编剧相煎何太急)(6)

首次尝试担任编剧的作家十四阙,也曾在采访中也谈到剧本创作的多重牵绊,“小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个人秀,在此过程中你只需要让自己满意即可;剧本则是命题作文,创作过程中需要吸纳和尊重多方建议:策划、制片、导演等等,需要让大家都认可。所以,一个更考验自身功底,一个更侧重于合作创作。”

由此可以想象,当原著作者以编剧身份参与到创作中时,面临的境况可能并不会比职业编剧好几分。

原著作者并不能拥有想象中的话语权,IP剧创作体系对原创作者的排挤和编剧们的边缘化,一直在继续。

写自己的原创剧本,几乎是每个编剧的梦想,但必须承认的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编剧的原创能力是被压制的。

对于制作公司来说,已经成功的IP,是投资的保障与底气,而原创剧本,对于投资方和制作方来说,往往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对这种现状,大多数编剧只能选择接受IP改编。编剧余飞在微博尾鱼事件后发声,“编剧都以原创为荣,生活所迫去改编时,方向质量都是甲方控制。”

原著作者当编剧(作者与编剧相煎何太急)(7)

基于这一层面,对于此前尾鱼提出的“编审权”,大多参与过IP改编的编剧都持反对状态。

针对“编审权”,编剧江光煜曾撰写长文详细介绍了“编审”这一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在她看来,国产剧烂片多的原因之一,是编审权分配混乱或不专业。“太多外行利用手中的资本、资源、权势把控着编审权,导致外行指挥内行,甚至还有编审权多方鼎立、意见不统一的情况。”

作者任编剧,是个伪命题

由此来看,原著作者下场便能创作出优质影视作品,或许从始至终都是一厢情愿。

归根结底,小说创作是一个人的事,但影视剧作是一群人的事。前者只需要讲好自己想讲的故事,后者则需要整合整个制作链上每个人的意见。而一部优秀的剧集,不仅需要一个造诣高、思路灵活编剧,还需要一个懂剧本并且有执行力的制片团队。

因此,当小说被改编成剧,却仅收获从原著角度出发的评价,而忽视其他创作者的努力,多少有些残忍。

在完成《开端》的剧本创作后,祈祷君又重新回到了她的网文世界里。目前,她的工作重心仍然是写小说而非做编剧。

原著作者当编剧(作者与编剧相煎何太急)(8)

祈祷君对自己工作重心的选择,不免又要谈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作品受到影视改编青睐的作者是不是必然要走进影视圈?

相比于依靠付费阅读的日积月累,影视行业无疑给作者们带来了快速变现的机会。但作者与影视圈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在编剧汪海林看来,“正如没有一个职业编剧能写出白金网文一样,也没有一个网文作者能写出高票房电影。要相信自己的专业性,也要相信别人的专业性,而不是拿自己成功的部分跟别人业余的部分比。”

因此,对于如今的作者而言,比起盲目涌入和转型,立足小说领域,打造出有影响力的IP,等待合适的人来推动其影视化的进展,或许才更有利于网文和影视两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毕竟经过几年的发展,IP的粗放式开发时代已经过去了。以往作家写完一部作品,都要经过多年等待才有影视化的机会。那时版权早已几经流转,很少有作者能够拥有较大的决定权。

但在如今,一个优质IP的开发往往从上游便开始一条龙布局。小说应该如何创作,适合改编成什么形态,要找什么样的人来改编,或许已经早早确定。

以去年暑期档的热播剧《你是我的荣耀》为例。该剧原著作者顾漫于2017年创作了这本小说。此时,其小说《何以笙箫默》《杉杉来了》《微微一笑很倾城》都已改编播出。在创作这本小说时,她便有意识地为后续影视化创作铺路。

原著作者当编剧(作者与编剧相煎何太急)(9)

比如获取《王者荣耀》团队支持,以及航天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指导,这些专业性资源的辅助,为《你是我的荣耀》后续的改编,创造了极大的便利。

除此之外,近两年人气颇高的紫金陈、马伯庸等人写小说,往往也是提前建好故事模型,为影视化提早做足准备。

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在初期策划时,就已经考虑到了作品未来在影视剧改编时的布局方向。因此在小说五条支脉中,小说中只写两三条之间的斗争,其余埋在故事里,这样能留下充足的改编空间,随时可以把这些条线拎起来用。

原著作者当编剧(作者与编剧相煎何太急)(10)

同样,对于拥有众多网文作家、IP储备的平台来说,新颖的、有效的途径也正在被尝试。

以腾讯影业、阅文集团、新丽传媒的“三驾马车”为例,其影视生产体系为:阅文手握大量优质IP资源,提供原著内容改编的支持;新丽传媒发挥其在内容制作上的优势,发掘了解原著、了解IP的编剧展开合作;腾讯影业则作为 “枢纽”的角色,让IP内容、影视作品与互联网平台的耦合更加顺畅。

在这一合作体系下,《庆余年》《赘婿》等热门剧集应运而生。

由此来看,相比于在陌生行业的鲁莽探索,编剧和作者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闪闪发光,或许才是助力IP改编走上正轨的最佳选择。

【文/石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