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工景泰蓝(守艺廊坊大厂景泰蓝)

北京手工景泰蓝(守艺廊坊大厂景泰蓝)(1)

老天利景泰蓝河北有限公司制作车间,工作人员正在点蓝。

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其造型醇厚、纹饰典雅、色泽迷人、气韵动人以及民族风格鲜明,是我国最具特色的艺术品之一,其制作工艺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大厂回族自治县,景泰蓝是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目前,该县已有十多家景泰蓝生产厂家,产量占全国景泰蓝工艺品市场的 50%,年收入上亿元。2018年,大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景泰蓝之乡”。

联营,景泰蓝在大厂扎根

作为曾经的宫廷艺术,景泰蓝与毗邻北京的大厂回族自治县有着不解之缘。多年前,大厂很多人到北京打长工,其中一部分人从事景泰蓝制作技艺,且人员占比较多。1956年,公私合营后,42家私营珐琅厂和专为皇宫制作的造办处合并成立了北京市珐琅厂(现为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当时,景泰蓝为国家出口创汇作出巨大贡献,一时间产品供不应求。

为满足市场需求,北京市珐琅厂与大厂多个乡镇合资,分别成立联营珐琅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厂有很多人从事景泰蓝工艺,作坊达到几十家。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景泰蓝出口走向低迷,大厂联营珐琅厂相继改制。在市场经济的推动和考验下,大厂地区仅保留下十余家企业,每家都有完整的制作体系,造就了景泰蓝工艺的传承发扬和创新发展。如今,大厂已成为国内省级以上景泰蓝技艺大师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区域。

守艺,百余道工艺的秘密

景泰蓝制作技艺复杂,自古便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之说。景泰蓝以金银铜及多种天然矿物质为原材料,不仅运用了青铜、瓷器工艺,同时大量采用传统绘画和雕刻,是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过程。

据悉,老天利商号成立于清朝末年,是最早的民间景泰蓝作坊之一。2010年7 月,大厂大民工艺美术厂于成功获批景泰蓝百年老字号“老天利”商标,后成立老天利景泰蓝河北有限公司,老天利景泰蓝制作技艺还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

在景泰蓝制作工艺中,难度较大且不易掌握的一道工序就是掐丝。丝的完美呈现,是景泰蓝的灵魂与根基。“丝纹路都是用手工一点点掐出来的,既考验功夫,还费时费力。”老天利景泰蓝河北有限公司经理、老天利景泰蓝制作工艺第五代传承人黄金亿说,“要反复进行点蓝、烧制,使得器型浑厚饱满。接下来,还要不断进行磨制、补色。最后,再在产品表面镀上一层黄金。”

传承,让古老民族技艺焕发新彩

黄文海出生于景泰蓝世家,是国家级非遗景泰蓝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随父辈研习景泰蓝制作技艺。

为了把景泰蓝这一民族工艺发扬光大,黄文海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深入实施精品战略和品牌战略,在继承优秀传统技法基础上,把“紧贴时代、贴近生活”的理念融入到景泰蓝艺术创作中。

在景泰蓝生产和制作上,黄文海改变了以瓶和罐为主的传统模式,开发了仿古瓶、尊、垒、盘、碗等产品,并出口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同时,他积极与国内工艺美术大师合作,成功研发了“出炉后二次工艺处理”等新技术、新工艺,突破了一系列生产难题。

“景泰蓝的地方保护意识不强,做自主品牌很难。最早父亲成立工厂时,属于加工型企业。我想将公司转型升级,成为研发自主品牌的现代化企业。”

2018 年,大厂非遗协会成立,全县 15 家景泰蓝企业成为会员。作为协会秘书长,黄文海道出了想法:“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出路,只有舍弃低附加值产品,打造属于自己品牌的独具新意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仅是企业迎合市场需求、谋求生路的选择,也是传承和发展景泰蓝制作技艺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近几年,大厂相继成立了景泰蓝文化体验中心、景泰蓝博物馆,令人近距离感受景泰蓝文化艺术的魅力。

廊坊非遗百场公益讲座”第87场开讲

“燕京八绝”与廊坊的故事

12 月 5日,“廊坊非遗百场公益讲座”第 87场开讲。廊坊非遗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廊坊市“十大文化志愿者”获得者王晟,以“燕京八绝,传承廊坊”为题,通过网络会议讲述了“燕京八绝”与廊坊的故事。

“燕京八绝,即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大工艺门类,这八大工艺很早就在北京地区出现了……”讲座中,王晟对燕京八绝的历史由来、如何从宫廷走向民间、在廊坊的传承现状和意义等逐一阐述。

王晟介绍,晚清时期,廊坊郊县中就有人在北京学习燕京八绝技艺,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北京工艺品外贸公司在廊坊多个郊县开办燕京八绝分厂。如今,燕京八绝在廊坊遍地开花,分布广泛,拥有众多生产作坊,有的已发展为文化企业。

“燕京八绝在廊坊得到了较好的传 承 , 具 有 较 高 的 历 史 和 文 化 价值。”王晟说,燕京八绝中很多手艺被后辈原汁原味地传下来,具有上千年的历史,这就是对历史的一种活态传承。

据了解,“廊坊非遗百场公益讲座”线上交流活动自 3 月 14 日启动,由廊坊非遗志愿者团队联合廊坊燕赵老字号联盟举办。此次活动为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了浓厚氛围。线上公益讲座内容涵盖非遗传承、文创设计、立体传播等方面,既有对非遗进校园和非遗展会的探讨,又有关于直播和短视频拍摄的交流。截至 12 月 5 日,已举办 87 场公益讲座。

李井兰:坚守木工技艺66载

在永清县刘街乡李家口村,82岁的李井兰是远近闻名的木工能手。他16岁学艺,木匠生涯长达66年。

上个世纪,木匠是一个既吃香又受人尊敬的职业,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找木匠打制家具或者建造房屋。李井兰爱动脑、肯钻研,手艺精,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仅凭一双巧手就能把寻常木头打造成各种生活用品,用上几十年依旧结实坚固、锃亮如新。这源自中国传统建筑技术——榫卯技艺。这种体现中国古老智慧的传统工艺惊艳了无数人,也是李井兰毕生的坚守和追求。

如今,在李井兰家中,还留有他亲手打造的家具,尽管已经超过了50年,但依旧结实如初,天然的质感、简洁的造型、传统的纹饰,处处透露着古朴的美感,更体现出他精湛的手艺。

和中国木工业的发展一样,李井兰的木匠生涯也经历了起起伏伏。从16岁到82岁,李井兰从小木匠变成了老木匠,曾经的手艺人变成了“守艺人”。

十年前,曾被冷落多年的木工技艺又重新引起社会关注,开始有人找他定做老式红木家具,李井兰又开始忙碌起来。

“斧锯去朽边,独目看斜偏。巧手随心动,方正墨线牵。”木屑四溅,刨花纷落间,一块块厚重的木头在他一双灵巧的手里变幻出各式各样的物件。

除了做家具,他闲暇时还会做一些小玩意。一个鲁班锁,耗时大半天完成,这与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也让年轻人对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技艺望而却步,老手艺想要传承却没有后人,成了李井兰最大的遗憾。

“这不仅是一项生活技能,更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宝贵技艺,不能丢。”李井兰说。

桂香园:

“非遗”传统糕点备受青睐

永清县永清镇南关村有一家百年传承的糕点店——桂香园,秉承传统技艺、精选配料、手工制作,深受消费者青睐。今年,“桂香园”糕点制作技艺成功申请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桂香园,香甜的糕点味儿扑鼻而来,几十款看上去精致美味的中式点心整齐摆放在橱柜,前来选购的顾客络绎不绝。桂香园糕点手艺始于 1903 年,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今年 46 岁的邢磊是这里的第四代传承人,做糕点已有 20 多年。多年来,邢磊坚持纯手工制作,糕点品种包含酥皮类、蜜糖类、桃酥类等。

传统和面技法和手工熬制馅料是做好糕点的基础,“和面时要把面的筋性揉出来。做馅儿的时候,要选择最优质的原材料,不能添加任何防腐剂,否则口感完全不同。很多果酱熬制贮藏要采用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方法,保留原汁原味儿。”邢磊介绍,烘焙火候也很关键,“中式糕点讲究三分做七分烤,烤的时候,如果火大了,口感就会硬;不够火候,口感会粘。这全凭多年的经验掌控。”

传统技艺要保留,也要顺应时代发展。邢磊多次到南方考察,革新技艺,并开发出一批低糖、低油,口味清雅、营养丰富,符合现在消费者口感和养生要求的新品糕点。

目前,邢磊正在教授她的孩子学习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希望我儿子能把这门传统手艺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品尝到廊坊味道。”邢磊说。

来源 | 廊坊都市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