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是不是也有强迫症的人:你有囤积强迫症

你身边是不是也有强迫症的人:你有囤积强迫症(1)

1947年的一天,纽约警察接到报警,说是科利尔别墅里有一具尸体。科利尔别墅是哈林区高级住宅区的一套豪宅,住在这套豪宅里的却是两个与外界几乎隔绝的怪癖兄弟老头。

死人是件大事,警察马上出动了,到了老哥俩家门口。先是开前门,打不开;然后拿撬棍和斧头劈了地下室,结果发现地下室通道被报纸摞成的高墙堵得死死的。警察想了想,给消防队打了电话,派过来一架云梯,走2楼窗户吧,结果发现2楼窗户也被堵得死死的。过了大约两个小时,周围圈了两三百看热闹的人,警察汗都下来了,终于,在某个窗户找到了一个狭小的缝隙,巡警勇敢地钻了进去,然而进去之后室内的场景却让他大惊失色:

偌大的房子里堆满了杂物:报纸、罐头盒、杂志、雨伞、破旧的火炉、管子、书等等,不一而足。迂回的通道像迷宫似的蜿蜒至各个房间,通道两旁的纸张、箱子、汽车零件、古董四轮车从地面一直堆砌至屋顶。一些通道乍看起来是死路,然而仔细检查后会发现其实是一条条秘密暗道,一些通道甚至是名副其实的一个个暗藏的机关,一旦被毫无戒心的闯入者触动,便会发出声响,甚至突然坍塌。在一条通道中,从屋顶上垂下来的一只纸板箱一旦被擅自闯入者触碰,便会引发一大堆罐头盒子从天而降。有些机关更甚,垂悬的纸箱可能会触发石头等重物倾泻落下,很容易砸伤来人。

囤积病的主要特征是:

1、不仅仅只是非常不爱清理杂物的懒鬼,他(她)们对于自己所拥有的每一件物品均保持着非常强烈的感情,即使是那些看似已经毫无用处的东西他(她)们也不舍得丢弃。过分偏执地将毫无用处甚至是腐烂变质的物品收集起来的人就是囤积狂。

2、总是想方设法记住最初为什么要将它保留下来。当一个强迫性囤积症患者试图决定将什么物品扔掉时,就好像是在经历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囤积症患者总想得太多。他(她)们在作决定前,会非常努力地搜寻记忆,设法回忆起所有与该物品相关的情况。这一番周折后,他(她)们才会努力作出决定。

与人们所幻想的不同,这些囤积狂往往并不是些智力有问题的人,与此相反,科学研究者认为他们往往具有和普通人相当,甚至更为优秀的智力,且记忆力惊人,对于自己所搜集囤积下来的每一件东西都能有清晰而独立的记忆。

囤积癖的病理特征还有很多,而且经常会因为过去的创伤而加重,其中包括OCD(强迫囤积行为的发生),缺乏注意力(阻碍思维的集中),过分的完美主义(标准设立过高,一旦达不到就完全抛弃),还有一种儿童似的逃避行为,不愿接受和丢东西有关的不适感。

就如最开始谈到的那两位兄弟,两位的家境都非常显赫富裕,父母双方都出身名门,家中挖出来的14架钢琴乃是维多利亚女王的赠礼。兄弟俩从小接受的教育也非常优良,母亲知书达理,有近两万五千册的藏书。两位兄弟也十分聪明,双双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一位学习工程,其技艺精巧可以独自组装出发电机,另一位成为了一名钢琴家,甚至曾经在卡内基音乐圣厅举办过自己的演出……

你身边是不是也有强迫症的人:你有囤积强迫症(2)

关于“囤积症”的研究最初发源于对“强迫症”的研究,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却发现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别,即使时至今日,“囤积症”究竟是不是一种疾病仍然难以定出结论,对于其病征的划分也难以区分。据一项报道称:现在美国人当中有600万到1500万人是与此类似的囤积狂。或许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对于囤积症有着一丝半点的情节,然而科学研究又指出,囤积狂的消费模式和追求面子的人不同:“那些东西成为囤积狂自我的一部分,而不是向外界显摆的外表。”当囤积狂的物品被扔掉时,他们往往会有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产生。这种对物品的留恋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某些囤积狂被迫清理垃圾后竟然不忍割爱之痛自杀身亡。对物品的珍藏源于它们所代表的实用性和可能性;比如一个漏水的水桶,只要囤积狂们能想象到它的其他用途,就绝不会把它丢掉。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患者有收集癖好,他们需要大量收购、捡拾或无法抛弃对别人看来价值不高或没用的物件。但女孩子爱买化妆品,爱买新衣服,其实不能算是强迫性囤积。但买回来的衣物无论如何都不处理掉,到最后堆积如山塞满衣帽间就有问题了。强迫性的囤积,很大程度上是和“创伤心理”有关,而无限制的购物则是很多人自我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

强迫性囤积症患者通常有强烈的占有欲,即使是无关紧要的东西也舍不得丢掉,这些物品不仅压缩了生活空间,而且会让人产生诸多负面的情绪,久而久之,这些负面情绪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使生活和工作陷入混乱,轻则引发心理障碍,重则诱发精神疾病,离潜伏或明显的抑郁症不远了。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杨靖”(yangjing-chn),欢迎关注微博@心理咨询师杨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