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到底是谁呢(究竟是真名还是化名)

作者:姬健康

“曹雪芹”这名字是如何产生的?《红楼梦》在处于抄本阶段一直是无作者署名的。但书中第一回有如下一段话(引之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改变了原状: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到底是谁呢(究竟是真名还是化名)(1)

这里连续出现了四个人的名字: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毫无疑问,这是“曹雪芹”名字的由来。这段话,不管是谁写的,都是化名,不可能突显一个是真名。即便是到了最早的木活字排印本(程甲本)问世,整理者程伟元也在“序”中声明“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并没肯定“曹雪芹”是真名。

“曹雪芹”怎么变成了真名?首推批语,因为批语中出现了太多“雪芹”如何如何,并出现了“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等等如此这般的批语,读者们不由自主地将“曹雪芹”实名化。后世名家们的“曹雪芹”家族考,如冯其庸、周汝昌、吴新雷、黄进德、张锦池等教授级的考证大作,无不以批语为第一证据,辅之以“曹雪芹”同时代人敦氏、永忠、明义等人所谓“史料记载”,遂成“曹雪芹”著作权的“铁证”。

但是,“曹雪芹”究竟是不是真名?要确立“曹雪芹”的著作权,首先要认定“他”是真名,你不能随便用一个张三李四的名字就确立为作者的真名。我们从“曹雪芹”名字出现起一直到今天,无论从常识、逻辑、事实和史料,都无法认定“曹雪芹”是真名。

一、《红楼梦》作者不可能把自己真名实姓写在书中公布于众,不然根本没必要掩盖地域邦国、朝代年纪;作者一方面要隐藏自己的身份,一方面又将自己大名布告天下,这种自相矛盾的事情既不客观,也无科学可言,只有弱智者会相信。

曹雪芹到底是谁呢(究竟是真名还是化名)(2)

二、批者脂砚斋、畸笏叟等人也不会把作者真实姓名公布于众,因为他(她)自己用的都是化名。可以肯定,脂砚与作者关系非同一般,自己用化名又点出作者真名,目的是什么?起什么作用?于情于理说得通吗?

三、曹寅不是一般人物,在世时手眼通天,风光无限。大家不都说“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是江南织造家繁盛时的生活写照吗?尽管曹家落魄后回到京城,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曹家后人还是要往前奔的,曹寅正统孙子曹天佑就是当官的。曹家是京城名门,如真是曹寅孙子所著也绝无可能自报家门,现在有人硬要将一本有“碍语”的书说成曹孙“曹雪芹”所著,曹家人答不答应?有人找上门时会不会认账?如遇文字狱是不是又要遭查抄?我们的这些考证大师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四、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前面三个是化名,偏偏最后一个是真名,符合常情、常理、逻辑吗?台湾学者杜世杰先生所著《红楼梦原理》也曾提出“曹雪芹”是化名,可是被冯其庸等主流学者以敦氏兄弟等人的“史料记载”批驳得无立足之地。按冯氏等人逻辑,若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三人也可在“史料记载”或清代现实中找到相对应的名字,是否这三人也是真名并实有其人呢?

五、穷尽所有文献史料,曹寅家族并无“曹雪芹”其人任何记载。于是在考证家们那儿产生了众多“曹雪芹”生父,甲驳乙,乙驳丙,丁又驳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好不热闹。可惜都是无根妄猜。这是“曹雪芹”生父的“考证”现状,并将永远持续下去。笔者实在无法形容“曹雪芹”这位真名真人的奇葩既尴尬的存在。

曹雪芹到底是谁呢(究竟是真名还是化名)(3)

六、敦氏兄弟确实有个叫“曹雪芹”的朋友,白纸黑字写着他四十岁上死了,不管是原稿“四十萧然太瘦生”还是改定稿“”,都是四十岁。考证家们为了让其与“曹雪芹”四十八岁去世相符,硬生生“考证”出多种理由:有说是写诗受韵律所限讲究平仄的,有说“四十”是典故的,有说是举成数的,还有说是敦氏不知其年岁多少,随便说了个岁数,就像问人“贵庚几何?”一样,等等,不一而足。单单不说古人最忌讳咒友人短寿的,只有拉长在世年岁的事,哪有减寿的?更何况敦氏兄弟的诗文中从没说过这位叫“曹雪芹”的友人写过《红楼梦》,只是同名同姓而已。这里有一条旁证:敦诚友人永璥有寄永忠诗:“红楼一任说,我说是东皋。”敦诚特此注解曰:“潞河之东皋,宗室问亭将军博尔都园。”永璥、永忠、敦诚互为友人,都是红迷,对大观园究为何地猜来猜去。敦氏兄弟不是作者“曹雪芹”好友吗?当面问一下不就清楚了?可证他们的好友“曹雪芹”并不是《红楼梦》的作者。

七、不管是明义的诗文,还是永忠等人的记载,没有一个人说他直接认识“曹雪芹”,所记的都是道听途说。“听说”的东西能作为铁证吗?和“曹雪芹”同期的袁枚说“雪芹者,曹楝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曹寅有叫“雪芹”的儿子吗?显然是以讹传讹,不足为信的。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一经问世,名扬天下,其作者“曹雪芹”又被同时代人敦氏兄弟、明义、永忠等人诗文记载炒得沸沸扬扬,尽人皆知(这一现象是考证家们反复强调的,“曹雪芹”著作权人并非暗箱操作,在当时已是公开的秘密);到了程甲本面世时(乾隆五十六年)“曹雪芹”几乎已家喻户晓(至少在文人及官宦中),而曹氏家族后人在修家谱时(如《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面对这样的家族名人会或排斥,或无动于衷吗?再者,“曹雪芹”还撰有《废艺斋集稿》这部工匠式煌煌巨著,名家吴恩裕教授及台湾中央研究院黄一农院士都有专著考证推介,如此给曹家带来光宗耀祖式声誉的大人物,曹氏家谱里却毫无踪影,提都不提,还要我们现世的专家学者们来考证补订,这说得过去吗?显然,曹氏后人根本不承认家族内有“曹雪芹”其人存在。

曹雪芹到底是谁呢(究竟是真名还是化名)(4)

八、从曹家相关史料上发现曹寅独子曹颙死后夫人马氏留有一遗腹子,与曹家宗谱上所记曹寅的唯一孙子曹天佑正好对得上,遗憾的是此人“官州同”,无法与穷困潦倒的“曹雪芹”人设配得上,曹学权威冯其庸老先生在其名作《曹雪芹家世新考》上一举把曹天佑否定掉。于是有人又“考证”出马氏夫人怀的是双胞胎,阴差阳错,双胎儿子一人走上仕途,一人穷得“酒常赊”。这种奇葩考证也好意思著书立说,实在让人无语。曹寅过继子曹頫名下无儿无女,也无任何史料记载,于是给考证家们带来无限“考证”空间;在这里,考证家们不讲“史料记载”了,只凭猜测。典型的双标学术态度。

曹雪芹到底是谁呢(究竟是真名还是化名)(5)

九、根据史料记载,曹颙夫人姓马,传记作家和考证家们习惯称其“马氏夫人”。可是在《红楼梦》里下毒手要害死宝玉的恰恰是马姓道婆,书中呼为“马道婆”。有人为了抚平这道创伤,竟发出“考证”文章,说“马道婆”与民间尊神“马王爷”一样,并不姓马,而是一种习惯性叫法。那么请问:《醒世姻缘传》里的侯道婆和张道婆、《狄公案》里的王道婆、《续济公传》里的李道婆、《五灯会元》里的陈道婆等天下道婆们同意吗?红楼的所谓考证,千奇百怪,见怪不怪了。

曹雪芹到底是谁呢(究竟是真名还是化名)(6)

十、大家知道,曹寅有号叫“雪樵”,“百度百科”前几年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不予承认,现在已添上。孙子起“雪芹”之名,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古人起名避讳问题。红学家们为“曹雪芹”找了很多理由来解释其合理性,笔者就不一一例举了。我们来看《红楼梦》作者对起名讲不讲避讳呢?答案是肯定的。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黛玉写母亲名字“敏”时要少写一笔,并念“密”。不说“雪樵”与“雪芹”之撞名,书中第二十一回出现了“焚符破玺”(曹玺是曹寅父亲之名)四字;第二十六回写了薛蟠的黄段子“庚黄”(唐寅)故事;第六十九回尤二姐葬礼上出现“寅时入殓”字样。这些描写难道都不避曹家祖上名讳吗?更何况书中还有“不肖子弟”赌棍贾芹、败家毁业的淫棍贾珍(曹寅早殇儿名珍),这两位都是作者笔下臭名昭著的人物,难道作者直接将屎盆子扣在了自己及祖辈头上?这些违背常情常理的现象都是说不通的。

以上十条,足以推翻《红楼梦》里出现的“曹雪芹”是真名的认定,进而也推翻了曹寅有孙“曹雪芹”并拥有《红楼梦》著作权的认定。“曹雪芹”究竟是真名还是化名?不辩自明。百多年来,中国红学界将一个化名硬整成一个真名,围绕“曹雪芹”及其家族“考证”出了多少杰作?可惜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究其原因,就是我们一大批专家学者和广大红迷都是围着《红楼梦》之外的一些史料记载转圈圈,如同前辈红学大师俞平伯晚年所说的将《红楼梦》当作古董一样,这里敲敲,那里打打,从没把它视作文化产品和精神产品,从作品内部和文化对比上下功夫。研究分析方法不准确,自然会产生错误的结论。红学发展到今天,始终无法解决其根本性问题,“北京曹雪芹学会”“红楼梦学会”这些专门机构都相继成立了十多年至几十年,不说别的,“曹雪芹究为谁子”有答案了吗?该换换思路了,而文化/文学解析是红学研究唯一科学、正确的道路,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