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于谦几岁写的(小学课本里于谦的石灰吟)

当你觉得迷茫、焦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就去读一读于谦吧!

石灰吟于谦几岁写的(小学课本里于谦的石灰吟)(1)

哎……别误会……这里说的于谦可不是德云社里说相声的于谦于大爷,而是一位正直忠勇、铁骨铮铮的人;为天下苍生,不惜与朝堂为敌;为江山社稷,直接把皇帝拉下马的孤胆英雄——于谦。

石灰吟于谦几岁写的(小学课本里于谦的石灰吟)(2)

还记得小学课本里的《石灰吟》吗?于谦在十几岁的时候,便写下了这首《石灰吟》,表明他一生的志向: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以前总觉得这首诗字句苍白无力,这个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以赤胆忠勇死守北京、为大明国祚续命百余年的人,怎么会觉得小小的石灰有着高尚的品格呢?

石灰吟于谦几岁写的(小学课本里于谦的石灰吟)(3)

后来年纪渐长,身陷物欲横流、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方觉得这首诗,其实是他一生无可救药的正直与坚定地写照。

石灰吟于谦几岁写的(小学课本里于谦的石灰吟)(4)

“千锤万凿出深山”——从字面觉得这是一个写实的物象,说的是石灰石开采的不易,其实是表达诗人出仕的艰辛。

明朝的科举制度,读书人需要通过县试、府试、乡试、会试,层层选拔,才有资格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进士”或“状元”。而于谦自小就是名扬杭州城的“神童”,是“救时宰相”之才,却也是在23岁才登科及第,由此开启了正直而又悲凉的一生。

“烈火焚烧若等闲”——看似在写烧炼石灰石的过程,却因“若等闲”赋予了人性,哪怕经历再严峻的考验,都能从容、镇静。

石灰吟于谦几岁写的(小学课本里于谦的石灰吟)(5)

在仕途之路上,于谦一身孤勇,上怼皇帝,下怼权臣。宣德元年,他任御史,把汉王朱高煦骂得猪狗不如;随后微服江西,昭雪冤案数百起;宣德五年,他巡抚晋豫,弹劾贪官数十人;开垦荒地,清剿匪患;修建堤坝,开仓放粮。这些利国利民的举动不仅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也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当时于谦所奏之本,无一不批;所请之事,无一不准;巡抚一职一干就是19年。

石灰吟于谦几岁写的(小学课本里于谦的石灰吟)(6)

然而于谦的这些举动,让英宗重用的大太监王振既嫉恨又害怕,在一次回京奏事之时,联合朝中重臣将他罗织罪名构陷下狱,几乎被斩。若非数以千计的百姓和一众藩王求情,才得以留任。

石灰吟于谦几岁写的(小学课本里于谦的石灰吟)(7)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石灰的开始,也是于谦的终结。于谦的结局究竟有多惨?他让百姓衣食无忧尽享天伦,自己却未得善终;他扶江山于欲倒、揽社稷之将倾,可是他依然担当起了那个千古奇冤的主角。

石灰吟于谦几岁写的(小学课本里于谦的石灰吟)(8)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大明王朝50万精锐丧尽,英宗被俘。瓦剌也先大举入侵,大明岌岌可危。于谦力排都城南迁之议,废除英宗,整治战备,以二十万老弱残军死守北京,大明国祚才得以延续百余年。

石灰吟于谦几岁写的(小学课本里于谦的石灰吟)(9)

然而没想到的是,景泰八年,英宗复辟,以“迎外藩入京谋反”的罪名,将于谦斩首于崇文门外。当他被行刑时,刽子手几次哽咽、偷偷落泪;当他被抄家时,锦衣卫空手而归、掩面失声。听闻他要被处斩的消息,山西、河南等地百姓和官员,数以千计百姓跪伏在宫门前为他鸣冤,就连杀他的皇帝也流着泪说,“被(bǐ)遇若一身,他实有大功。”

石灰吟于谦几岁写的(小学课本里于谦的石灰吟)(10)

所以,你听懂了吗?这首《石灰吟》与其说是于谦的立志之作,不如说是他的立身之作。这位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一代名相,他一生的功业无不火中取栗,一生的奔忙无不为天下苍生。他不是朱家的奴仆,而是百姓的青天。但他从未被时光温柔以待,一生咬牙坚持的正直、忠节,宁死也不屈身保命。即使自己被信仰和误解所抛弃,也仍然热烈、温良且坚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