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互动教育创新型解决方案(创新教育视界搭建一个支架)

《中国创新教育》杂志选编

多媒体互动教育创新型解决方案(创新教育视界搭建一个支架)(1)

中国创新教育118期封面人物

搭建一个支架,还你一片精彩

——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策略

胡林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以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为双翼,搭起一个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的支架,给学生们一个展示精彩的平台,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取得优势互补、互动、互促,相得益彰之功效。使阅读教学和谐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

关键词:群文阅读;结合;策略

多媒体互动教育创新型解决方案(创新教育视界搭建一个支架)(2)

中国创新教育118期2

多媒体互动教育创新型解决方案(创新教育视界搭建一个支架)(3)

中国创新教育118期封3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这将是我们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我们正好处在群文阅读的大潮中,在群文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一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但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矛盾的一面,如果仅仅拘泥于教科书的课内阅读而忽视课外阅读,肯定会局限学生的视野,影响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果课外阅读过多而忽视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的基本平台就失去了,显然也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良策便是搭起一个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的支架,给学生们一个展示精彩的平台,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取得优势互补、互动、互促,相得益彰之功效。

一、找准搭建支架的结合点

1、以单元主题为结合点搭建支架

语文教材编排的特点之一是以一定的教育主题,按单元划分教学内容,针对这一特点,我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阅读和本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减少课外阅读的盲目性。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主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里去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围绕这一主题,我把《哨卡》《小侦察员》《我要比洋人强》《乡音》四篇文章引入课堂,用以辅助教材,增强学生阅读视野,并通过阅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以训练重点为结合点搭建支架

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根据训练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中编排了四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童趣的散文《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仔细观察、展开丰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朗读、练笔等形式积累语言。根据这一训练重点,我在课堂上另外引导学生学习了《倾听鸟语》、《和树谈心》、《落叶》、《密西西比河风光》这四篇文章。课后,那一篇篇虽然笔触稚嫩却也优美怡人的小练笔传上案头,我不得不发自内心的为这些学生赞一声!

3、以教材内容为结合点搭建支架

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把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文章引进课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我曾经在朝天二小听过的由何丽莉老师执教的《漫话西游》,就是在学了《猴王出世》一文后,把《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中所遇到的其它困难的故事引进课堂,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孙悟空性格特点的更好理解。

4、以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为结合点搭建支架

在学习了某一结构和写作特点的课文时,教师可把同类写作方法的文章引进课堂,指导学生从课外选取同类写法的文章的阅读,达到学习--模仿--创新的阅读教学目的。如:五年级上册第四组中《落花生》一文主要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了加深学生对这种方法的了解,并且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可以把《高原红柳》、《白杨礼赞》、《海燕》、《淡竹》等课外阅读材料引进课堂。

5、以文章文体为结合点搭建支架

教师在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以把同类体裁的读物引进课堂,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使学生对这类文体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编排了《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四篇说明文,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开篇明意、思路严谨、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特点,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另一方面,让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收集和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具有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的意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为了能达到编排意图的要求,我把《使人伤脑筋的鸭嘴兽》、《最早的桥》、《卧看牵牛织女星》、《水的语言》几篇文章引进了课堂,效果颇佳。

6、以文章作者为结合点搭建支架

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著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该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去阅读。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如学习了安徒生的《丑小鸭》,指导学生从课外选读他的《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

二、提供展示精彩的平台

一般来说,"群文阅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量阅读在课内完成。一般40分钟要引导学生阅读3到5篇文章。二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三是突破了教材,强调以课内文本为主,增加课外阅读,即"一篇带多篇"的思路。因此,在找准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结合点以后,还必须以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支柱去给学生搭建一个能让他们展示精彩的平台。经过这段时间的摸索实践,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的模式进行:

1、填写"群文阅读记录卡"略

课内文本学习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用自习时间,可以课内,也可以课外,自主阅读要引进课堂的几篇课外阅读文本,并作好批注,填写"群文阅读记录卡"。

"群文阅读记录卡"是为了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同时记录整理阅读之后的心得及想法。老师也可以通过"群文阅读记录卡"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适时给予合理的阅读建议,更可以通过阅读记录的撰写,训练学生的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和能力。学生一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时,老师就鼓励他们做好阅读记录,养成习惯。针对不同的年级,老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上面所呈现的阅读记录卡就包括"主要内容"、"精彩片段"、"想提出的问题"等这样几个方面,老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换成其他的内容,但需要老师把握好既不让阅读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又不让学生觉得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2、四步教学策略:

在课堂的汇报交流中,老师主要采用"五步教学法"这样的操作模式,即为:课内回顾──汇报交流──分享赏析──议题拓展

第一步是"课内回顾"。旨在简单回顾课内的课文,提炼出议题,并以"画知识树"的方法进行呈现。这实际上也是在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达到用简练的语句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第二步是"汇报交流"。学生在回顾课内文章的基础上延伸到课外阅读,这同样需要学生对课外阅读中的几篇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在课堂上,多数学生都能借助课外填写的"阅读记录卡"进行较为准确的概括。

第三步是"分享赏析"。这是课堂的主体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又要分成两个层面进行。

一是分享,开展民主、互动、多元的对话,不仅能让学生们一同分享到阅读心得,而且营造出浓厚的团队读书氛围,提高了个体与群体阅读素养。在这里,学生的感悟无论是深刻还是肤浅,都是属于他们的独特感悟,教师都应充分地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此时教师摆正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最为重要。教师应该是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者,应该是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引导者,应该是读书会过程的组织者,还应该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与聆听者。教师不能一味地将课文讲深,而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多元的理解,所以课堂似乎少了一些精彩,但其实学生这样更感兴趣。

二是赏析,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也需要在一两个点上引导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发展。该选择怎样的点来展开呢?这就需要教师设置一定的话题。话题是讨论的灵魂,一个好的话题,既能反映阅读材料的主题,又能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触动学生思维和心灵的琴弦。好的话题可以是对学生阅读中可能存在的疑问的预设,也可以是课堂上的临时生成。但一般有价值的话题产生于这样四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二是产生于学生的认知冲突或矛盾点;三是来源于作品的文体特征和作家的表达风格;四是能够链接学生的生活和感情世界。

第四步是"议题拓展"。课堂的功能只相当于一个例子、一块试验田、一把钥匙,更广阔丰富、更生动多变、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在生活中。这样,学生有了课内阅读所扎下的根,又有课外阅读和生活中生发出的枝和叶,必将结出累累的硕果。

3、画知识树

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编排了《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四篇说明文,我以说明方法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结合点进行搭建支架,为了达到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这一目的,和学生们共同画了这棵知识树来完成课内回顾和汇报交流:知识树的树干表现的就是本节课的议题──说明方法;知识树的树叶表现的是课内和课外的几篇文章;果实则这几篇文章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以上就是我为学生们提供的一个展示精彩的平台。

群文阅读就是"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这就意味着只有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们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而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好比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双翼,两者之间以课内阅读拓展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完善课内阅读,因此我们必须找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搭建一个支架,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精彩的平台,才能使阅读教学和谐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总之,学生们只有"两翼俱丰",才会飞翔。

参考文献: 1、王晓平《小学阅读理解策略教学研究》 2、《让阅读更有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国少年儿童音像电子出版 ) 3、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李冰霖《为学生们导航--谈谈小学课外阅读指导》(小学语文第三期)

多媒体互动教育创新型解决方案(创新教育视界搭建一个支架)(4)

中国创新教育118期封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