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左拾遗由来(杜甫和白居易官运的分水岭)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的黄金时代,诗人似灿烂群星,诗篇如满地红霞。在这众多的诗歌作者中,杜甫与白居易是比较有特别意义的两位。

杜甫左拾遗由来(杜甫和白居易官运的分水岭)(1)

杜甫、白居易,这二位是唐诗,不,该当说是中国诗歌的二座高峰。他们的诗是中国诗歌,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两人整整差了一个甲子六十年,可以说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而白居易生活在中晚唐时期。

杜甫左拾遗由来(杜甫和白居易官运的分水岭)(2)

按照中国文化的正统话语,此两位是典型的“同情民间疾苦”的诗人。代表作便是杜甫在43岁时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极其惊世骇俗的诗句。37岁的白居易在终南山麓,看到拉着牛车、一脸土灰色的卖炭翁,写下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警句。

杜甫左拾遗由来(杜甫和白居易官运的分水岭)(3)

但是,对于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疾苦,二者之间,还是有些许差别的。杜甫是亲身感受,而白居易则是一时感怀。

特别他们的宦海命运完全不一样,杜甫黯然地在宦海中出局,白居易虽然在宦海中沉沉浮浮,但能在宦海中走完了人生的路程。这是为什么?

杜甫左拾遗由来(杜甫和白居易官运的分水岭)(4)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社会、人民带来的血泪和苦难,具有“诗史”的含义。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极高,被推为集大成的诗人,衣被所及,历代受他影响的人数不胜数。

然而在杜甫活着的时候,杜诗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中唐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唐诗坛两个最主要的流派——元白诗派与韩孟诗派都非常推崇杜甫。元稹、白居易对杜甫的写实之作更是全力推崇,其中白居易说得尤为具体。

杜甫左拾遗由来(杜甫和白居易官运的分水岭)(5)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认为李白的作品,才华出群,不同凡响,是人们无法可比的,认为李白才大好奇,但于美刺讽谕之义,十无一焉。而杜甫之诗贯通古今,格律运用纯熟,做到了尽善尽美,超过了李白。这里,白居易将注意力投向了杜甫的写实讽时之作,说明他继承杜甫写实传统的意识是非常明确的。

最重要的是,白居易不仅研究了杜甫的诗篇,更是认真地研究杜甫的官场起伏和坎坷人生。

因为,杜甫46岁时和白居易37岁时都曾担任过左拾遗,两人的官运完全不一样。

杜甫左拾遗由来(杜甫和白居易官运的分水岭)(6)

左拾遗为八品谏官,一个古代官职。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唐代行政法典《唐六典》规定,左拾遗设在门下省,序在左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左补阙之后,意思是国家有遗事,拾而论之,是国家的重要谏官。左拾遗同左补阙共同掌管供奉讽谏,凡发布诏令办理政务,有与时势不相适应、与正道不相符合的,大则当廷上谏,小则封书上奏,并负责向国家推荐贤才良臣。

杜甫左拾遗由来(杜甫和白居易官运的分水岭)(7)

左拾遗就是杜甫的官场滑铁卢。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公元757年至德二载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被叛军扣押在长安的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穿过对峙的两军到陕西凤翔,投奔唐肃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五月十六日,被唐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杜甫左拾遗由来(杜甫和白居易官运的分水岭)(8)

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唐肃宗。房琯事件是杜甫为官生涯的转折点,在这次事件中,杜甫的表现可以说是个政治白痴。

十月,房琯率军与叛军作战时损兵折将,这给当时在水深火热中的唐肃宗以沉重打击。房琯与杜甫交情深厚,留有《得房公池鹅》、《别房太尉墓》等诗篇。杜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唐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

杜甫左拾遗由来(杜甫和白居易官运的分水岭)(9)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唐肃宗历数房琯的罪责,将他贬为邠州刺史,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担任左拾遗仅一年,从此永远离开中央朝廷,很快成为体制外的人员,接下来杜甫的人生就只剩下了漂泊。杜甫诗写得好,但是做官,他真的不是那块料。

杜甫左拾遗由来(杜甫和白居易官运的分水岭)(10)

左拾遗就是白居易的官场起点。公元807年,白居易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公元808年白居易任左拾遗,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当他接受这个官职还只有十天的时候,在奏疏中诚恳地说:授官以来,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惟思粉身,以答殊宠,但未获粉身之所耳。《白氏长庆集》卷五十八奏状《初授拾遗献书》。

杜甫左拾遗由来(杜甫和白居易官运的分水岭)(11)

上任不久,公元808年元和三年冬到元和四年春,天大旱无雨,唐宪宗因此欲降德音,白居易与大臣李绛上书建议“蠲租税,出宫人,绝进奉,禁掠卖”,唐宪宗都采纳了,结果真的下了一场大雨。

白居易感激唐宪宗的虚怀纳谏,欣然作诗《贺雨》:“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并希望“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敢贺有其始,亦愿有其终。”

杜甫左拾遗由来(杜甫和白居易官运的分水岭)(12)

为了感恩,白居易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地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

公元809年,元和四年《宿紫阁山北村》生动揭露了禁军欺压百姓、为所欲为的丑恶行径。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哭孔戡》歌颂孔子的第三十八世孙孔戡“贤者为生民”的气节。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登乐游园望》则巧妙讽刺了小人得志、志士沉沦的奢靡景象。

杜甫左拾遗由来(杜甫和白居易官运的分水岭)(13)

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有时候他言事的风格,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宰相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唐宪宗广开言路。两年后的公元810年,白居易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杜甫左拾遗由来(杜甫和白居易官运的分水岭)(14)

同样都是担任左拾遗,杜甫与白居易有着根本的差别,这也是他们官运的分水岭。

上任后,杜甫没有递送上任投名状,也没有书写感恩诗,只知道为朋友两肋插刀,踩了政治高压线。而白居易不但有《初授拾遗献书》和《贺雨》等等,而且时刻不忘感谢皇恩。

这就是白居易悟出的政治智慧,也是官场的生存之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