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潜著名诗词(状元宰相吴潜在龙川)

吴潜著名诗词(状元宰相吴潜在龙川)(1)

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四月,吴潜被流放到循州;秋七月,吴潜责受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这位负经方致远之才、抱博古通今之蕴的著名南宋词人、状元宰相,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将他的所学所长,倾囊相授给龙川学子。

吴潜著名诗词(状元宰相吴潜在龙川)(2)

龙川正相塔

  【人物简介】

  吴潜(1195?年—1262年)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宣州宁国人。嘉定十年(1217年)举进士,为官刚直敢言,故仕宦坎坷,数度浮沉,仍念念于国事。淳祐十一年(1251年)参知政事,授右丞相兼枢密使,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年)复职抗元,遭奸臣弹劾落职,贬建昌军,又徙潮州,责授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景定三年(1262年)卒于循州。今存《履斋先生遗集》四卷。

  正直丞相被贬龙川

  景定二年(1261年)四月,年近古稀的吴潜被流放到循州。秋七月,吴潜责受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

  年近七旬的吴潜带着老妻和一二老仆,在三伏天里,蛰伏在小客船里挥汗如雨,顺着“盘回七十滩,颠顿常惊悸”的水路,经过梅州,抵达循州,也就是今龙川。

  这种天气里,就算是青壮年,也有可能中暑而有生命危险,何况两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从天气较温和的中原地区,来到令人闻之色变的岭南瘴疠之地,吴潜只觉得,“肌体若分裂,肝肠如捣碎”。

  岸上做农活的人,大概也看见了这船上浑身是汗,猛扇扇子的狼狈老人,但谁知道,这竟然是一个传说中的状元,而且还曾经当过宰相的大官。

  那么,吴潜为什么会被流放到这么偏远的岭南瘴疠之地的呢?

  吴潜自小跟随宣州为官的伯父吴柔立生活,游学于宁国、宣州、泾县。他少小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文章急就而成。当时南宋内忧外患,还有大片失地未收复。少年吴潜立下宏志,决心收复国土,报效国家。

  25岁那年,吴潜以宁国籍举子登礼部进士第一(状元),时有民谣:“水打北园庙,宁国出状元。”此后,吴潜授签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判官。后改任广德军通判。

  端平三年三月,吴潜升太常少卿、知镇江府事,奏请改小斛斗的容量,减免租税,让民休养生息等十五事。嘉熙三年(1239年),任敷文阁直学士、庆元知府兼沿海制置使,府库积钱1473800贯,代民输税帛累计达5491700贯。在该任上,他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纂修《四明续志》;开河筑坝,兴修水利;设置“永丰仓”,救济灾民,赡养孤寡老人,改善民众医疗卫生条件;制定“舟戌法”设关御寇。短短几年,政绩斐然,庆元百姓勒碑纪念。(高生元《吴潜大事年表》)

  吴潜曾给宋理宗讲过一段时间的《易》,提议在皇族中慎选太子、及早培养。他对国家的掌舵者、治理的接棒人有着很高的期待,后来,他因立储之事被流放循州。

  淳祐十一年(1251年),吴潜开始走向人生的巅峰,三月,参知政事;十一月,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此时,他59岁。

  但吴潜并不贪恋权势,请辞了几个官职。朝臣萧泰来、谢方叔等诬陷罗织吴潜“奸诈十罪”,“如王安石又过之”。次年,吴潜即被罢相。

  开庆元年(1259年)九月,宋理宗再度拜他为相,“以醴泉观察使兼侍读,奉朝请”,抗元。宋理宗无子,喜欢荣王赵与芮之子孟启(赵禥),先后封他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这年更准备立他为太子。吴潜早就观察过忠王,很是不以为然,他对宋理宗说:“臣(指贾似道,时为忠王之师)无弥远之才,忠王无陛下之福。”贾似道从此恨上吴潜,百般陷害,致使吴潜于景定元年(1260年)四月罢相,并在景定二年(1261年)流放循州。

  这时候,吴潜已年近七旬。在循州,吴潜回顾40余年的从政生涯,想到南宋江山将葬送在一群奸臣手中,悲哀得难以自持。但他人不在朝中,无力干预政事,唯有叹息:“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饱学之士龙川施教

  初来龙川,吴潜的日子并不好过。古稀老人突然到了瘴疠岭南地,从锦绣庙堂转入“荒凉一墟市”,居住环境也很不好,住在一个年久失修的贡院里,地面潮湿,像是有泉水注入,屋顶也不顶用,下雨时地上流泉,屋顶落瀑。老鼠是常客,一不小心,还能看见蛇也进屋来了。对吴潜来说,这儿的鸣虫怪异的叫声,也不像他听过的那些蝼蝈。

  更可怕的是,大约因为瘴疠横行的缘故,人们触之则病,吴潜经常听见四邻不时响起哭声,或哭其夫,或哭其子,让他“悲愁复悲愁,憔悴更憔悴”。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让他先是双腿肿痛走不了路,后来饭也吃不下,一吃就吐;睡也睡不好,精神越发萎靡。他的老妻身体比他好些,见他这样,急得哭起来。

  吴潜没办法,他没找到好医生来看病,只得写了篇《焚告天词》,盼望上天垂怜,不要让他“永作瘴乡之鬼”,使他能够活着返回故乡。

  但即使身心不畅,吴潜仍是心系民众,让自己能为当地多做些好事。

  吴潜看到循州城常受龙江(即东江上游)洪水威胁,正相寺北面和西边的大片农田亦十年九涝,便与邑人一起,修建了大路田防洪大堤。

  在龙川东山寺处,吴潜还倡设三沙书院,以饱学之士的力量,向龙川学人传播南宋理学及其他学术文章。东山寺始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年),占地面积达500多平方米,据有关资料称,当时吴潜收有百余学子,为龙川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贡献。

  名相被暗杀 死在贡院中

  在朝中炙手可热的贾似道,担心德高望重的老宰相吴潜还会被召回朝中东山再起对他不利,他决定派人去暗杀吴潜。

  景定三年(1262年),一日,正在龙川寓舍中强睁老眼看书的吴潜,忽然听得承节郎刘宗申将出知循州,大惊,他知道自己必难幸免,自此小心提防。他已预知死期,对人说:“吾将逝也,夜必雷风大作。”

  吴潜对自己将卒于龙川早有预感:“永作瘴乡之鬼。”他自铭其棺曰:“生于霅川,死于龙水。大布深衣,缁冠素履。借以纸衾,覆以布被。一物不将,敛形而已。其人伊谁?履斋居士。”(《宋人轶事汇编》)

  吴潜其实身体已经很不好了, 大概因为水土不服,或是中了瘴气之毒,他双足浮肿,继而肿至大腿,手臂也不可避免地浮肿起来。半夜气喘,难以入眠,胃口极差,消化不良,还经常呕吐。病痛难耐之际,他焚香向上天祷告,希望能“缩以三五之期,俾之速化;护此六七尺之体,得遂全归”。有人认为,这应该是中了刘宗申所投之毒后的症状反应。

  刘宗申到后,先在吴潜住处不远的一口水井下毒,毒死了几个无辜百姓,吴潜知道后,便在自己家里凿了一口井。

  刘宗申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五月,在府中设宴邀请吴潜,吴潜说自己有忌口的习惯,推辞不去;又请了一次,吴潜仍是推辞。刘宗申换了厨子,强行进入循州贡院吴潜家,让厨子做菜,二人同饮。刘去后的夜间,龙川突然雷雨大风,吴潜死于当夜。

  临终前,吴潜写有《谢世诗》《谢世颂》各三首。其中,《谢世颂》第三首云:“生在湖州新市上,死在循州贡院中。一场杂剧也好笑,来时无物去时空。”

  龙川民众听到吴潜去世的消息,咨嗟悲恸,失声痛哭。

  吴潜原葬循州,家人怕刘宗申等再来生事,移柩循江而下,葬于惠州嘉祐寺南坡。后来,其子孙迁居福建南安,遂将吴潜从惠州迁往南安湖尾山下安葬。

  吴潜死后12年,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他的所有罪名都被平反。次年,太府卿柳岳请赠谥,追赠少师。在《义门吴氏谱》中,吴潜便有“公贤相状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书枢密使封金陵郡开国公加封崇国相国庆国改封许国公赠少师”的头衔。

  贾似道未能活着走到循州

  害死吴潜的贾似道没能得到好报。宋度宗继位后,贾似道受命抗元大败,乘小船逃跑,并上书谢后(宋理宗皇后),请求迁都,谢后不准,改任陈宜中为右丞相。

  陈宜中等官员请斩贾似道,谢后只罢贾的官职。贾似道祸国殃民,恶贯满盈,满朝官员议论纷纷,要求严惩,谢后不得已把他贬为高州团练副使,到循州安置。

  这时,距离吴潜贬往循州之时正好15年。

  当时负责押送贾似道的官员郑虎臣,是被贾似道害死的太学生郑东(一作郑隆)的儿子,于福建漳州城南20里的木棉庵,将贾似道锤杀。

  吴、贾之事,被南宋无名氏填成词:“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乐复忧。西湖依旧流。吴循州,贾循州,十五年前一转头。人生放下休。”正是因果循环,首尾相衔,一个死后被异乡人纪念至今,一个恶名令人不愿提及。

  龙川邑人的千年缅怀

  书院、佛塔、佛寺、祠堂……七八百年来,龙川县及宋代以来的惠州府,都对吴潜满怀感恩与崇敬。

  龙川佗城东瑶村东山寺,始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年),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景定初,吴潜被贬至龙川时,常从循州贡院住所前往东山寺。也许是来找他求教的龙川士子太多,吴潜即在寺中创设三沙书院,设帐授徒。据有关资料称,当时吴潜收有百余学子,为龙川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贡献。

  因何称之为“三沙书院”呢?据民国张镇江《雷乡野乘》载在龙川东山下百步许,有沙呈三种颜色,后人又谓之丞相沙。

  佗城有两座相望的塔,当地人将它们分别称作“新塔”与“老塔”。老塔又叫仙塔、正相塔,表面看来很新;新塔看起来却很老。这两座塔同在东江边上,直线距离只有约2公里,数百年来坐镇在东江岸上,守望着佗城。

  相传正相塔是仙人所造,还没完成顶部的时候仙人听见鸡啼遁去。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当地人徐灏偶然在塔下拾到一块坠砖,砖上印有“开元三年”四字,当地人又将此塔称为“开元塔”。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是史家乐道的几个盛世之一。

  正相塔高32.2米,共七层,呈六角形。后来经过多次重修,正相塔已成为当地人常去的景点。

  吴潜曾在循州仙塔下古寺寓居,平时喜欢登塔远眺。

  千余年来,塔渐渐倾斜,行路之人见了总要捏一把汗。但不知怎的,塔仍然挺立如故。康熙年间的龙川读书人徐灏觉得很奇怪,难道是因吴潜精神所致?“抑岂吴公常注意于斯,正直之精诚不泯,数百年后犹假兹塔以见之欤?何其异也!则以为仙塔亦宜也。”(来源:河源日报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