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金需求旺季表(科技强农仓禀实)

行业资金需求旺季表(科技强农仓禀实)(1)

丰收的喜悦。

行业资金需求旺季表(科技强农仓禀实)(2)

青稞机械化收割。

行业资金需求旺季表(科技强农仓禀实)(3)

青稞丰收。

行业资金需求旺季表(科技强农仓禀实)(4)

蚕豆丰收。(图片均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提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围绕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搭建平台,组建团队,完善体系,破解瓶颈,厚植创新沃土,着力增强科技对现代农牧业的支撑能力,为青海现代农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农牧业科技之花硕果累累。

良种良技,构建产业新格局

8月下旬的青海高原,阳光依然炽烈。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青稞种植基地,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青稞在微风中起伏,昭示着丰收的到来。

“因为长期实行农药化肥减量,发展有机农业,坚持‘耕二休一’,土壤肥沃,今年我们的青稞基本上没受旱情影响,长势良好。”望着眼前的大田,青海三江集团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裴生春满是欣慰。

初步建成了青稞“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的贵南草业公司,规模种植的青稞有200多个品种,昆仑14号和昆仑15号是两个主推品种。

“对旱作农业而言,优质适宜的种子和科学的种植技术至关重要,可以有效保障青稞生产实现稳产、增产、优质。为此,我们贵南草业与省农林科学院建立了企院合作关系,强化种植和生产环节的技术支撑,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去年,我们的良种青稞,大面积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这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来说堪称奇迹。”裴生春很自豪。

“现在青稞品种改良,亩产比原来高很多。加上今年青稞的价钱也比往年高,我们合作社今年的收入肯定不低。”说起种植青稞带来的收益,共和县塘格木镇曲宗村村民公保,也是满脸笑容。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省青稞产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高质量发展道路越发明晰,这其中,种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小种子承载着粮食安全的“国之大者”,立足青海、面向青藏高原,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农牧业科技创新麦类平台青稞功能研究室育成6个多元青稞品种,其中粮草双高品种昆仑14号是青海省第一个通过国家鉴定的青稞品种;高产粮用品种昆仑15号在高产示范田亩产达到621公斤,创造了青海省青稞最高产量纪录。同时为畜牧业提供了补饲饲料支撑,推动了青稞第四次品种更新;昆仑17号,是青海省育成的第一个黑色加工专用青稞品种,该品种的育成对于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促进青稞加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科技工作者多年的潜心研究,几代育种人的拼搏努力,已使我省青稞科研水平走在全国前列,青稞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递增,种植面积超过120万亩(8万公顷),约占全国青稞总产的20%以上。

新品种的推广,在生产上发挥了显著的增产增收作用,良种率覆盖达到98%,种植户增收1.8亿元,为青稞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我们与贵南草业公司、互助青稞酒股份公司通过联合育种、品种转化、技术支持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合作,以品种为纽带,贯通产业链,初步构建起了青稞‘育繁推’一体化育种模式,促进了高原特色种业的发展。还向互助青稞酒股份公司转让青稞品种1个,是青海省第一个实现品种权转让的作物品种。”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麦类改良中心青海青稞分中心主任吴昆仑介绍。

从优化和创新耕作制度、实现粮饲双高促进农牧业协调发展等现实需求入手,我省科研工作者积极研发青稞与豆科作物复混种模式、青稞粮苗草三用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耕地用养结合、农牧一体化的绿色高效技术8项,初步构建了高寒区青稞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从高产粮用、粮饲兼用到加工专用,从传统的农家品种选拔,到生物技术为主的自育高产品种、自育高产高品质兼顾品种,再到现在的多元、优质品种阶段,我省青稞的发展离不开优良育种的支撑。”省农林科学院青藏高原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杨希娟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鼓励支持科研院所联合企业开展种质资源基础性、公益性和应用性研究,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牦牛、藏羊、油菜、青稞等育种创新基地,鼓励种业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新品种选育,建立联合攻关机制。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农林科学院以良种选育为基础,以院所 种企 农户的运作模式,积极探索‘试验示范基地 科技小院 科技特派员 三区人才’科技示范服务机制,建立了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育、繁、推种业体系。”省农林科学院院长金萍表示。

科技成果,推进强农富民

8月,蚕豆丰收的季节。互助土族自治县加定镇扎隆口村,600亩(40公顷)青蚕豆进入采收阶段,田间地头一派喜悦繁忙。

“现在每天差不多有10个人在地里收蚕豆,一天能收20多亩,每人每天有120元的工资。现在蚕豆品种好,收成高,根据去年价格预计,今年仅蚕豆种植收入大概就能增收15万元。”村党支部书记祁兴寿说。

今年,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村民李国基种了1.5亩(0.1公顷)鲜食蚕豆,虽受干旱天气影响,但每亩的产量仍然达到1500公斤,按照每公斤0.5元的价格,1.5亩地的蚕豆收入可达4500元。

“等地里的蚕豆都收完了,我就准备种上白菜和娃娃菜,等到10月份还能再卖一茬。”李国基很高兴。

2021年,青海省蚕豆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国家食用豆产业体系科学家团队与乐都省级转化基地,在项目资金支持下,在乐都区以青蚕21号等鲜食菜用蚕豆新品种开展试验示范工作,为东部农业区鲜食菜用蚕豆发展提供品种保证,打造鲜食蚕豆基地,2022年全区种植面积近4000亩(266.7公顷)。

蚕豆是粮菜饲肥兼用作物,也是轮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作物,还是保障优质饲草(料)和农田生态环境以及区域农牧民增收的优势作物之一。但在很长历史时期内,由于蚕豆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化学除草等“卡脖子”问题,严重制约青海蚕豆产业发展。

如今,随着蚕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蚕豆种植已转变为全新的富民产业,这是农业科技点石成金的力量。

“我们选育了青蚕16号、青蚕18号和青蚕19号3个适于机械化种植收割的专用品种,结合‘旱作农业区蚕豆覆膜栽培技术’‘青海13号蚕豆覆膜种植技术’,逐步实现蚕豆在旱寒农业区高产高效双重突破,种植效益突破每亩2000元,累计增收达3000万元以上,且有效改良了旱作农业区贫瘠土壤。”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蚕豆育种岗位科学家、青海省蚕豆产业首席专家刘玉皎介绍。

据了解,自2015年以来,省蚕豆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遴选了青蚕14号、青海13号、马牙蚕豆三个主导品种,以及蚕豆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收割、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种植、田间杂草化学防控等5项主推技术,在全省蚕豆产区示范推广。累计推广面积30万亩(2万公顷)以上,创经济收入4亿元以上。

2020年,青海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蚕豆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通过选育适于机械化生产的蚕豆品种、研究适于蚕豆生产的联合收割机、集成适于机械化生产化学调控技术,成功实现了蚕豆全程机械化,解决了蚕豆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的“瓶颈”问题,为实现全省蚕豆规模化种植提供了强力的科技支撑。通过项目实施,实现了机械化联合收割、蚕豆田间化学除草以及海拔2900米左右的高寒农牧区蚕豆种植3项“零的突破”。

“蚕豆机械化联合收割和化学控草零的突破,生产效率提高20倍以上,每亩成本降低300元以上,节约生产成本30%以上,累计节约成本1500万元。”刘玉皎说。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通过‘引进、熟化、集成、研究攻关、会诊、收集、示范、调查研究’8种方法,形成农牧业‘技术库’,从中遴选形成省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名录,确定县级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各产业平台依托自身科研力量,与企业及其他科研团队积极合作交流,展开科技攻关,研发培育了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青川介绍。

科技“活水”,助冷水鱼产业转型升级

七月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美如仙境,黄河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新建村五稼禾生态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的冷水鱼养殖场,一排排网箱中金鳟鱼、虹鳟鱼悠然自得。

几年发展下来,五稼禾公司的“黄河循鳟”品牌越来越亮,产品逐渐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不断发展壮大的企业也吸引了附近不少村民来这里务工。

“去年公司销售额达到1000多万元,主要销往北上广深等城市。现在公司掌握了自繁鱼苗技术,鱼苗主要销售给县内各个养殖点,降低了他们的鱼苗运输成本,也提高了成活率。公司为村民常年提供临时性就业岗位,包括洗渔网、真空包装冷水鱼等,平均一人一年能有8000元的收入。”公司董事长何乙布拉告诉记者。

冷水鱼养殖技术的进步,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也带动了一方致富。目前,我省冷水鱼大水面网箱养殖和陆基养殖已经成为全省沿黄流域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抓手。全省冷水鱼养殖户发展到28家,三倍体虹鳟在沿黄流域的共和、贵德、尖扎、化隆、循化养殖实验区面积稳定在26.67公顷,年产量达到1.5万吨,三倍体虹鳟产量已达到全国的37%,是全国最重要的三倍体虹鳟养殖基地。

“现有养殖技术与国际同步,虹鳟鱼良种率达到了100%,养殖技术体系建设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鲑鳟鱼养殖产业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院长、产业平台首席专家李长忠表示。

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更新,让青海的鲑鳟鱼养殖技术和装备始终领先全国。自引入鲑鳟鱼,从引种、培育到生产养殖,我省开展了多项科学研究。

由20多位省内专家和30多位省外专家组成的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冷水养殖产业技术转化研发与水生生物保护平台,在水生生态保护、苗种培育、营养调控和饵料研发、疫病防控、渔业养殖装备、鱼品加工等方面通过技术引进、熟化和联合攻关。

据了解,专家团队研发攻克的三倍体虹鳟网箱养殖技术,成功在青海省内推广应用,县级技术采用率达到100%;三倍体虹鳟营养调控技术,首次将青海本地优质的饲料原料应用在高附加值的鲑鳟鱼养殖产业中,实现了虹鳟养殖饲料原料的当地化、饲料配方的本土化以及饲料加工和养殖技术的自主创新。开发出的三倍体虹鳟饲料与国外商业饲料在成活率、生长速度、饲料利用方面无明显差异,饲料价格却降低了20%以上。

同时,三倍体虹鳟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技术推广与应用,能够更有效地预防疾病传播,使外来物种入侵所带来的危害最小化,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围绕青海省水生生物和生态保护、土著鱼类资源保护和恢复、青海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思路等需求,产业平台攻克了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的人工增殖放流技术,实现了年人工增殖放流分别达到2000万尾和100万尾的目标。”李长忠介绍。

截至目前,我省冷水鱼养殖产业已经确立了“大水面网箱养殖提质增效、陆基渔业转型升级”的新发展思路,全力推进28家网箱养殖企业的提质增效和24家陆基养殖企业的转型升级,开展陆基养殖和网箱养殖相结合的接力养殖模式创新,养殖周期将缩短至24个月,努力向实现“十四五”期间青海冷水鱼业达到年产3.5万吨的目标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创新探索了“农科教结合横向联合、产学研对接一体、省县户纵向贯通,上承国家、下接基层,科研-推广-应用同频共振”的基层农技三级平台推广模式,率先在全国构建了“省级平台-县级应用平台-技术指导员-示范户”的“技术推广快速通道”,让新技术、新品种得到快速有效推广。

“2019年由全省十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联合申报的‘青海省农牧业科技三级平台推广模式创新与实践’荣膺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标志着我省以‘三级平台’为框架的农牧业科技推广机制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和全国同行的认可,成为全国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亮点。”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巩爱岐表示。

青海高原,越来越多的农牧产业因为科技加持而“脱胎换骨”转型升级。展望未来,一幅幅村庄美、产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