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女生不上网课怎么办(初中生迷恋网父母该怎么办)

10岁女生不上网课怎么办(初中生迷恋网父母该怎么办)(1)

小郭是初中二年级的男孩。他在上小学时还是一个阳光、健康、上进的好学生。不但学习好,还担任过班长。但上了初中后,他学会了上网,而且逐渐成瘾,再没有心思安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文化不高的父亲气极而怒,屡次打骂也没能把孩子从“网瘾”中拉出来,相反严管之下的小明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在一次和父亲发生激烈的冲突后,他用匕首刺伤了生养他的爸爸,后果非常严重。当民警抓捕、询问小明时,他依旧安然地坐在网吧里上网。案例分析本案例中小明的伤人行为和伤人后的表现是由网络成瘾导致的人格改变而引起的。

(一)网络成瘾的主要症状

1、强烈的依恋性: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和行为为上网这一活动所支配,上网也演变为其主要的心理需要,上网时间和精力所占比例逐渐加大,进而导致了个体生物钟的紊乱。当无法上网时,会体验强烈的渴求,甚至产生烦躁和不安的情绪及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上网后情况好转。上网在其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注意和兴趣单一指向网络,工作、学习动机减弱,生活质量下降。

2、情感淡漠:成瘾者对网友如胶似漆,相比之下对有血有肉联系的亲人则显得更为冷漠,网络成瘾者情绪低落时也不向家人和朋友表露,把情绪隐藏起来,转而在网上倾吐和宣泄。另外网络成瘾者由于家人对其上网的限制而与家人时常发生冲突。本案例中的小明上网成瘾后将阻止自己上网的父亲用匕首刺伤,而且伤人后还安然的坐在网吧上网,这些表现都说明小明的人格已经发生了改变。

3、人际交往范围变窄:网络成瘾者往往寻求较高的社会赞许性,但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却遇到了相对较多的困难,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交焦虑。网上社交的游刃有余与现实生活的不断受挫折,两者的反差势必导致更多的重复上网行为。网络成瘾将自己的人际交往转入虚拟的网络空间,现实的人际关系逐渐疏远或恶化,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采取逃避或对抗的态度。另外,网络成瘾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4、意志力薄弱:网络成瘾者虽能意识到过度上网所带来的危害,企图缩短上网时间,但总一失败告终。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戒除之后,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最后成瘾行为反复发作,并且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倾向。网络成瘾和吸毒、赌博一样,是一种精神依赖症,一旦陷入,很难自拔,只有及早发现,及早引导,才能防患于未然。但切不可操之过急,搞一刀切。最好的办法是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让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那就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谈谈:

一、家长要正确看待网络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犹如给现代人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绚丽多彩的窗户,它让人应接不暇,给人以无穷的欣喜,尤其对青少年的求知、娱乐、性格、心理、社会生活、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带来巨大的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人将之概括为:“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让他上网吧,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让他上网吧,因为那里是地域。”家长对网络一窍不通,怎能引导孩子健康上网?如今,学校普及信息化教育,孩子到底在网上做些什么,许多家长根本不知道。毫无疑问,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然而处在这个五光十色的网络时代,我们一方面为他们能快捷地通过接触网络开阔眼界,获得知识而高兴;另一方面又暗暗担忧:网上有太多的刺激,太多的陷阱,年幼的孩子如何能够分辨?他们一味地沉迷其中是祸是福?我们做家长的该怎么做,才能把网络的副作用降到最低?怎样才能使孩子既能从网络中获得养分,又能有效抵御其中的毒液和垃圾?

答案只有一个:家长要了解网络,正确看待网络。与成年人相比,儿童、青少年用电脑似乎很少遇到技术门槛,他们如此自然地接受了这门新技术,令不少成年人惊讶和不解。很多成年人的经验是,买了电脑不久,他们的孩子就成了老师,这正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现实。专家认为,首先,父母只有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才能真正知道电脑和互联网能做什么,才能真正理解计算机文化,也才可能对孩子使用电脑、上网等发表意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在电脑和网络的使用上,家长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应该利用电脑和网络做有益的工作,家长首先不能沉迷在网络中不能自拔,应该分清网络和现实的区别。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分辨能力,网络毕竟有虚拟的一面,网上也有大量的不实信息,不能一味地相信。其次,父母能够成功地使用新技术改善自己的生活,有利于消除代购,与孩子有共同语言,既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利于父母自身掌握现代化知识。最后,跟上自己的孩子,可以大大地扩展你的活。你将成为现代生活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专家认为,有条件的家长应该熟悉电脑的基本操作,能够上网浏览,会使用常用的电脑软件,熟悉网络的上传和下载,能够收发电子邮件,会使用论坛,熟悉各种实时沟通软件,如常见的“QQ”、“MSN”等等,了解一些网络语言,以免看孩子在网友交流时看不明白,还要了解一些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知识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孩子使用电脑和网络。

二、帮助初中生正确对待网络

初中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还不强,在对待网络这个问题上,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帮助。要让孩子知道:电脑和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电脑和网络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拓展了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空间,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资源共享让我们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电脑和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电脑和网络也给我们带来了好多麻烦,互联网上信息虽海量但良莠不齐,一些信息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那些情节有趣、新鲜刺激、画面漂亮、声音优美、能够互动的网络游戏更是使玩家整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中小学生更容易着迷上瘾,成了网络的奴隶,荒废了学业。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同一种姿势,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屏,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睛疼痛、怕光,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等症状,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最新科学研究还发现,长期沉迷于电脑游戏,不仅会抑制儿童左前脑的正常发育,而且特别影响儿童的早、中期智力开发。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电脑和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让孩子们健康的发展。

三、怎样对初中生进行网络使用方面的指导和管理

1、在孩子上网初期,家长可与孩子一同上网,帮助孩子找出一些比较好的网站。告诉孩子在网上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哪些信息不好,应该怎样分辨、判断、选择信息,怎样在网上进行自我保护。并逐渐使孩子从他律转化为自律。这种指导如同打预防针,目的是增强免疫力。

2、引导孩子明确上网目的,一些孩子在好奇心驱使下,上网缺乏明确目的和计划,往往在网上从事漫无目的的活动。许多初中生上网,男生多游戏、女生多是聊天,不会或者不能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家长可以对孩子正面引导,也可以给孩子一些任务,如下载照片、歌曲、查阅资料等,使之形成健康的品味和审美情趣,不沉迷于游戏,不上色情网站,理智地处理上网娱乐与上网学习的关系

3、订立上网条约,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订立一些双方共同接受的上网条约,对孩子的网上活动进行约束。如约定做完作业再上网;规定每天、每周上网时间,上网目的、上网内容等。树立守信用、重承诺的意识。家长、孩子都要接受约束,不能只约束孩子,家长也要约束自己,言而有信。

4、加强对孩子的网络知识和网络安全的教育,告知孩子上网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不要随便与网络中所结识的人见面,如果一定要与网络中所结识的人见面,一定要有家长陪同。告知孩子不要随便泄露个人信息,在网站上填写个人稀料时应征得父母的同意。

5、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择优观念。由于网络的匿名性、隐蔽性,往往使孩子不能及时正确地识别网友的性别、年龄等而深受其害。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了解网恋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择友观念,教育和引导孩子对其感情进行合理控制和适度调节,使孩子的感情向积极化、理性化、平衡化的方向发展,使孩子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健康的活动中。

6、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亲情,使孩子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亲情关怀的孩子更有孤独感,交异性朋友的欲望也更为强烈。许多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才喜欢到网上寻求感情慰藉。因此,作为家长,无论工作怎样繁忙,都要注意与孩子有足够的交流与沟通,给孩子及时的关怀和帮助,使孩子觉得生活充实而有意义,避免将情感和经历不恰当地耗费在网络上。另外,家长还要经常与学校和老师联系,准确、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和行为动向,便于早期制止、纠正和预防孩子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使孩子得以健康成长。

7、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孩子养成文明上网的行为习惯。

初中时代是学生成长中的一个特殊时期,也被称作心理断乳期,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与依赖性交错并存,相互矛盾、冲突的时期。生理发育的日趋成熟导致成人感的产生,心理发展相对迟缓而跟不上生理发育水平使学生情感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两极性,情绪波动大,缺乏稳定性,易出现自我中心、逆反、对抗等心理。在这期间,人际交往是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看一下孩子网瘾大的害处。

8、学会转移孩子的兴趣

初中生喜欢玩游戏,这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其实如果家长能够善于引导把孩子转向到利用电脑学习些有用的知识,激发孩子的兴趣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小编身边其实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现在很多小朋友喜欢玩电脑,家长就把孩子引导到学习编程方面。锻炼了孩子的大脑,激发了学习兴趣。小编就是一名少儿编程的老师,私信免费领取编程账号,在线体验编程的乐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